假如把醫療衛生事業推向市場,醫患矛盾能否緩解?

騎豬上天觀世界


不知道什麼時候起,推向市場成了萬金油,好像什麼東西推向市場就能解決,醫療推向市場不是什麼新鮮詞,醫療早就推向市場了,改革開放初期,醫療體制改革就提出將醫院推向市場,政府“斷奶”自謀出路,公立醫院改制被私人收購,然後呢,醫院開始實行科室獨立核算,醫生收入與醫院效益掛鉤,醫院領導政績以醫院年收入多少來評定,莆田系迅速從公立醫院甚至部隊醫院承包科室中崛起。最後,不是承認醫改失敗了嗎?

美國還是資本主義國家,按理說他才是市場經濟最活躍的,但是他的公立醫院裡的醫生全部是公務員,醫生薪資由政府發放,醫生只看病!

其實醫患關係的改善很簡單,讓醫生迴歸到他自己本職上來,醫生只看病,不用去考慮這個月科室經濟指標到了嗎,如何追討欠費,藥佔比超標,住院限額超標等等經濟問題。


LaLargeurdela974


我說一件2003年我親身經歷過的事情:那年初我老伴所在的醫院被當地政府在互聯網上掛名拍賣,也有浙江、福建、廣東、雲南的人到醫院考查,醫院職工因此都人心惶惶,那氣芬是讓人非常壓抑的,大家都在計劃著醫院賣後的安排。既然醫院已經要賣了,我老伴就申請把醫院以前欠的休假和年假都補休了,有四周樣子。她的假期休了不到十天就接到院辦電話:取消休假,在第二天下午四點前必須回到單位參加抗擊“非典”,不得有任何理由藉口。當時已是下午五點樣子又在外地。我們只好聯繫出租車第二天一早送我們回去,在下午三點前回到了醫院,花了一千一百五十元的車費,中途還有支付司機的飯錢。那段時間醫護人員全院皆兵。醫院把傳染科隔離出來,前後共收了幾十個全市送來隔離治療的是或疑是病人。在裡面的醫護人員必須日日夜夜與病人在一起,不得踏出隔離區半步。我老伴則是每天早6點離家到幾十裡外公路邊參加設點,對過路車輛和人員檢查、消毒,要到夜晚十二點才回來,或者晚上十點就出門到第二天早上八、九點鐘樣子回來。假設,如果在“非典”發生前醫院已被賣了,老伴和她的同事們也已經失去了國家工作人員的身份,在抗擊“非典”的鬥爭中不管單位或個人還會不會政府一聲令下就仍然那樣的戰鬥?也因為“非典”的的突發,在省級衛生主管部門的干涉下,當地政府取消了拍賣醫院的決定。我們再假設,如果醫院都市場化、私有化了,政府不再承擔醫院和工作人員的必要經費了,那醫院的所有開銷必然都要在病人身上收取,請問病人的醫療費用是上漲還是下跌?再假設,如果再出現類似“非典”那樣的突發疫情會發生什麼樣的狀況?


一個了老無用之人


把醫療衛生事業完全推向市場,可以徹底解決醫患矛盾。

醫療衛生事業市場化的核心阻力就是公立醫院。

所以建議國家取消所有公立醫院,讓民營私立放開手腳整,讓絕大多數人進不起醫院。

1.百姓不滿意,天抱怨看病難、看病貴,認為是過度治療、大處方;

2.醫、護不滿意,醫護拼死拼活,天天捱罵,又醫鬧又殺醫地;

3.國家不滿意,2018國家財政投在醫療上的錢有1.5萬億,有人感恩國家的人沒有?

所以保留公立醫院是費力、費錢,不討好的事兒,都取消掉算了。

2018年做的不錯,據說公立醫院賣掉好幾千家,這樣就對了!

教你們個解決辦法:

看病上百度,全套好服務;買藥上淘寶,便宜態度好;手術看優酷,邊學邊手術;自己動手好,腎也不會少;效果不滿意,自己砍自己。


潘發明3


這個問題一定是個爭議很大的問題!我作為一名泌尿外科醫生,並且是一名已經走出體制的醫生,特別關注也期望為醫患關係的改善做一些事情,因此特別有感觸!在我看來,這個問題其實是兩個問題,其最最核心的問題是,醫患矛盾如何緩解?

其實醫患共同面對的是疾病,不論醫生還是患者,都希望能戰勝疾病,本來就是一條戰線上,一條壕溝裡的戰友,但是怎麼在中國就會有如此大的矛盾呢?關鍵就出在信任度上面,就是互相不信任!而這種不信任的根本原因還是來源於經濟,也就是在中國,儘管國家在大力推進,但是醫保的支付能力還是有限。

從患者的角度,大量的農村居民家庭經濟負擔重,基本沒有在治病方面的經濟預算,也就是沒有餘錢,一旦出現疾病需要住院治療,對他們來說,就是一筆不小的支出,可能需要幾年的收入來支付,而現有的醫保政策,對農村居民的報銷比例又低於城市居民,尤其在省級大醫院,報銷比例更低,這樣一來,由經濟負擔就會導致患者及家屬想法多,因為他們輸不起,花了一輩子積攢的錢,甚至是四處借錢治病,如果治療效果不好,在心理上就會出現巨大的落差感,無法接受,尤其是家庭人口眾多,而同時經濟都不寬裕的情況下,更容易出現,而這種心理落差,最終被落實的對象就是參與治療的醫生護士們!我們碰到很多醫療糾紛,病人家屬來到醫院也是直說,他們其實沒有覺得醫生醫院有不盡力,但是家庭經濟太差,所以他們就是要來要錢,這種情況我相信醫生們都經常會碰到!

從醫生的角度,每一個醫生都是希望將自己的病人病情治療好,順利出院,誰願意患者病情惡化進展!但是醫療的效果具有不確定性,甚至具有很大的不可預知性,越不可預知,出現醫療糾紛的風險就越高,而一些不良媒體又進行一些不負責任的宣傳,這樣也會導致醫生不得不為自己防護,可是這樣一來,一切都是按照最安全的方法來處理,不敢冒險去博,那患者尤其是危重患者救治的可能性就降低了,可是如果你冒險去做,一旦失敗了,可能患者家屬就要鬧糾紛,不做,就沒事,這樣一來,醫療就失去了它本來的目的和意義。

所以醫患矛盾的發生,更多的是因為信任度問題,我個人更覺得和經濟相關,如果所有醫療都可以醫保解決,患者沒有那麼大的經濟負擔,可能醫患矛盾也會緩解一些,另一方面,如果患者及家屬能夠信任醫生,瞭解和接受醫療行為具有風險,那麼醫生一會盡他們最大的努力去救治患者,否則,醫患的矛盾的升級,只會讓患者受到更大的傷害,因為有一句話說的好,不做就不會犯錯,如果你對醫生不信任,那也沒有理由要求醫生啊!

所以我覺得醫患矛盾的緩解其實與將醫療衛生事業推向市場無關!在歐美髮達國家,醫療健康本來就是市場化的,他們的醫患關係可沒有像我們國家這樣,反而是醫生地位極高,收入極高,受到患者和人民的尊重!但是也不是因為它的市場化,才達到這樣的效果的。事實上,是否市場化,只要好好解決幾個關鍵問題,醫患矛盾都是可以緩解的!我認為主要是以下幾點:

1、做好輿論的監督和宣傳,讓全社會認識到尊醫重衛的重要性;

2、做好醫保體系的頂層設計,國家醫保應該要偏向保障真正的低收入人群,把有限的資金用於窮困人群的醫療保障,促進有經濟實力的人群購買健康商業保險,減輕國家醫保負擔;

3、嚴格立法,對於非法醫鬧,毫不手軟;

4、加強醫護人員的素質培養,將醫德醫風的考核納入職稱考核體系;

5、大力宣傳醫患同心戰勝疾病的事蹟,大力揭露不道德的醫生和患者及家屬,讓不道德的醫生無法行醫,讓無理取鬧的患者及家屬列入黑名單,在全社會形成有效的監督;

6、完善醫護的考評制度,對於有能力的優秀醫護人員,應該給予高額的報酬。

當然,我還是認為經濟問題的解決是這裡所有措施中最為關鍵的問題,如果真能為百姓們的看病提供很高的報銷比例,讓醫生專注於看病,讓患者不會因為費用心慌,那醫患矛盾一定會減少很多!


泌尿博士呂夷松


大家好,我是專注於不正經的小醫生。


把醫療推向市場,醫生將會是最大的受益者,對患者來說卻是弊大於利。為什麼這麼說吶:

1.對醫生的利。目前醫生最想要什麼,畢竟大家都是凡人,我也不願意來假大空的,醫生要錢,要患者的尊重(就是“名”)。醫療資源緊缺的當下,市場化會導致什麼樣的後果,可想而知,供遠小於需,價格的上漲甚至哄抬。這樣,醫生可以光明正大地提高收入,何樂而不為?而患者想看病就得求著醫生,不像現在,你沒錢沒勢,但如果你真的生病了,醫生可不敢不給你治療。市場化,給了醫生名和利,對於醫生來說,當然求之不得。


2.對患者的利。這個很簡單,你可以根據自己的選擇,選擇你想要的醫生給你看病。

3.對患者的弊。你是可以自己選擇醫生,選擇服務啦,但你腰包夠不夠鼓啊?厲害的醫生,給一個有錢人看病就能賺夠錢,何必花這麼多時間看窮病人?這就是市場,雙向選擇。

所以,您覺得您敢讓醫療市場化嗎?對於我們這種窮人,我反正不支持。但可惜我沒有發言權。

關注小醫生,分享您的故事,記得點贊哦。


賤賤的小醫生


醫改的目的是什麼:降低患者醫療費用,改善醫院診療狀況,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水平,可是這些都離不開一個字—錢💰。患者的醫療費用能不能降低?當然能!醫院診療水平能不能改善,當然能!可是錢呢?有人說了,國家不是給醫院撥款嗎?事實是國家一年給的錢通常只能維持一個月,甚至不到一個月,醫院上上下下這麼多人,這麼多設備購買維護保養,哪一樣不要錢?什麼臨床路徑,什麼單病種現價,所有的醫改都解決不了一個根本問題:醫院醫護人員的收入怎麼解決,國家給的錢杯水車薪,不從醫療中盈利,難道去搶銀行啊?有的人說你們醫生收入非常高了,能不能有點醫德?其實醫院和其他企事業單位都一樣,你們單位領導拿的少嗎,基層員工拿的很多嗎?醫院也是一樣,主任拿得多,基層拿得少。有人說了不能幹就改行,一聽這話我就想罵人,從上大學到醫院實習,輪轉,定科,進修,十幾年辛辛苦苦得熬過來,你竟然讓我去改行,我殺人的心都有。有的人說看病太貴了,我實在承擔不起。那我勸你一句,每年為自己和家人花兩三千塊錢買份健康保險,看病難可能解決不了,看病貴還是能解決的,不要提農保醫保,那是基礎的,不是萬能的。成天的罵娘沒有意義,為自己多點保障都是必須的。有一點說清楚,我不是賣保險的。


秋葉4860943


老鷹抓住獵物該拔毛就拔,管你死活吃飽了在說。能不能緩解那得看發生在誰的身上,來一個電話任何問題都不是事,哭鬧幾年解決不了問題很正常。所以我在這裡經常說要學點醫學知識,少吃虧,少上當,少花冤枉錢,不能被治殘,不會被治死。我三十歲得的胃病到四十歲胃疼的非常厲害,疼起來那汗就向下雨一樣,衣服一會就溼了,上醫院做了檢查是嚴重的胃潰瘍,叫我做手術,我問大夫用什麼方法手術,大夫告訴我全部切除,我說那我怎麼吃飯呢,大夫說在給你接段腸子給你造個胃,我說那腸子有胃酸嗎能消化食物嗎,這不是純牌騙人嗎,我說了句你們這些害人精我可不上你們的當,我把那些東西一扔走人。我現在胃挺好的什麼都能吃,沒問題了。為什麼呢?因為我多少懂一點中醫,有句話說的非常好,最好的醫生是自己!


用戶6280739376508


我覺得是可以的,因為當前醫患矛盾根源在於體制缺失,醫生靠藥吃飯而不是技術,醫生地位下降與患者期望過高,體制內的服務往往達不到患者預期效果,所以醫患矛盾難以緩解。而推向市場的話,讓醫生實現靠技術吃飯,提升醫生地位,以服務與口碑為導向來滿足患者新時期的期望,或能緩解醫患矛盾。

市場化:從醫生靠藥吃飯到醫生靠技術吃飯轉變

我覺得如果把醫療事業推向市場,市場化的最大變化,必然是醫生靠技術來賺錢。因為在醫改前,醫院因為藥品加成制度,所以導致了很多醫院存在著過度醫療現象,以藥養醫的現象屢見不鮮,導致醫患矛盾頻發。醫改後雖然實行藥品零加成政策,但是醫生的地位並未得到提升,患者滿意度也隨著服務費的提升而並未明顯升溫。

而像國內現行的醫生集團以及萌醫生等移動醫療平臺,已經開始在醫療市場化的路上探索,讓醫生開始依靠技術吃飯,如萌醫生注重於打造醫生個人品牌,讓醫生走出體制在多個平臺自由執業。

這時候醫生注重的是技術提升與服務改進,以患者需求為導向來改變傳統醫院的被分配製,醫患關係也因此產生了變化,靠技術吃飯的醫生更加重視患者體驗,並加強後續跟蹤,自然會更加受到患者的歡迎,降低醫患矛盾。

市場化下,醫生將朝更細分、更專業的方向發展

無論是醫生集團也好,亦或是萌醫生等移動醫療平臺也罷,在醫生自由執業時代,都必然會引導醫生朝著細分化、專業化的趨勢來發展。因為越來越多的醫生投入到自由執業的潮流,將會以市場競爭的方式出現百舸爭流的局面,以患者的需求為導向,必然會越來越精細化,如專注於心腦血科的、專注於糖尿病的,或許再細分成心腦血護理、心腦血診治或其他,科室將會越來越聚焦。

醫生也將會因為專注聚焦細分領域,而變得技術越來越高超。因為自由執業,離開了體制,不需要再去考慮辣麼多,準備神馬論文、這個報告哪個報告啥的,更多是聚焦於臨床疾病研究與專攻,方向與動力都已經不同了。

所以,當醫生依靠技術吃飯的時候,必然會像西方醫生那樣,地位極大提高,而且因為以服務與口碑為導向,更加容易獲得患者的信賴,降低醫患矛盾的可能。

歡迎關注百曉生,共同交流學習健康姿勢


醫療百曉生


不能。不但不能緩解醫患矛盾,反而會使之加劇。

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市場也一樣,也是有利有弊,有些東西可以市場化,有些東西則不能市場化。這一點,已經為醫改一次又一次失敗的實踐所反覆證明。

個人觀點:諸如醫療衛生之類的公益性事業,不僅不宜完全推向市場,反而應該考慮令其退出市場,至少從主體上要退出市埸,其中包括藥品、醫療器械的生產與流通。


浪淘沙84055


很遺憾的告訴你,不會的,反而會加劇!

現在已經有開始了把醫療市場推向市場大趨勢了,現在醫院的去編制化,而且全國每年大量的公立醫院被私營企業收購,或者併購。同時,隨著政策的放寬,大量的社會資本湧向了醫療行業。

大量私立醫院如同雨後春筍一般湧現出來,確實緩解了一些看病緊張,但是大家也都發現了,私立醫院有幾個方面問題非常嚴重:1,就是醫療質量得不到保證。出了很多醫療事故,很多醫生的技術並不成熟。2,高額的醫療費用,雖然私立醫院的服務態度那是非常好,但是費用也是高的嚇人,很多人難以承受。3,就是人才梯隊不完善,總的來說私立醫院很吸引到人才,很多醫生技術和職稱不相符,也很難留下人才,畢竟發展還不成熟。

如果公立醫院去掉了其公益屬性,那麼醫務人員收入就更合理一些,有能力的自然收入豐厚,沒能力的會被淘汰。但是收費也是水漲船高,沒有了約束,只有市場的醫療環境最終會導致更嚴重的醫患矛盾,一邊是很多患者得不到好的醫療,一邊是更多的醫療事故,醫患關係怎麼能不惡化,矛盾不加劇呢?到時候也行就不僅僅是醫院矛盾那麼簡單了。

我是青囊布衣,關注我,學習康復保健,享受健康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