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寫不好科普:你不尊重市場

为什么你写不好科普:你不尊重市场

我想從場景感、結構、市場這三個角度,來吐槽目前的科普文章的現狀。

前2篇文章裡,分別說了場景感的問題和結構的問題。

今天來說最後一項,市場問題。這是科普吐槽三連發的最後一發。

首先,我要給科普做一個定義。到底什麼是科普呢?在我看來,科普是為用戶提供科學知識服務。

用戶,就是被科普的對象,讀者、聽眾、視頻觀看者、學生等等。

所謂科學知識服務,就是提供了用戶需要的科學知識(包括顯性知識也就是知識點,和隱性知識也就是方法論和科學精神)的梳理、歸納概括、提煉等。

所以,在我看來,科普人和科普對象之間,是一種甲方和乙方的關係。科普人是在為用戶提供服務,服務是有價值的,那麼科普就有價值。這個關係,本質上說,和你去餐廳吃飯,服務員和廚師為你提供的餐飲服務沒有區別。

既然是提供服務,既然有了甲乙雙方,那麼他們之間的關係就要符合市場規則。這一條,是多數科學家和科普人沒有辦法接受的事。也正因為不接受,所以很多我和我的同行們的科普商業化的探索,被嘲笑,不被理解,被當成為了賺錢而蹭熱點。

但是,科普的市場,科普的用戶,和科普的服務規則,不會因為你的不理解而消失。你在這些用戶面前,只有兩個選擇:接受服務和市場的規範,或者不做優秀的科普。

舉個例子。

你肯定體驗過或者聽說過這樣一種場景。老專家,老教授,比如院士,比如老前輩,科學某個領域的大師,被某個中小學請過去做一場科普講座,或者被某個科普雜誌約稿寫一篇科普文章。專家拿出了珍藏多年的 PPT,學校的校長親自坐鎮,把全校師生拉到大禮堂排排坐,雜誌主編親自當編輯……講座結束,合影留念,雜誌出版,萬事大吉。

可是我要問一句,然後呢?

不能說這場講座完全沒有價值。興許,學生當中有那麼一個兩個人受到觸動,打算投身這門學科,這是很有意義的事。但是,正常活動,整篇文章,缺少了市場和服務的機制。也就是說,作為用戶的學校學生和雜誌讀者,沒有權利進行選擇。學生不能違抗校長的指令,選擇不來聽講座。讀者也不能買這期雜誌但是要求去除這篇文章。甚至很多國字頭的雜誌,根本就是公款買了放到你的閱覽室裡,由不得你。

我一點也不想否定學校集體活動的好處,或是雜誌約稿的意義。但是,當缺乏一點市場機制的時候,會隱藏著一個糟糕的惡果。這一點,所有理解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區別的人,都會有體會。如果你的這項工作,所收穫的報酬、榮譽、待遇、反饋,完全和你的工作質量無關,僅僅由你的社會地位決定,由頭銜決定,還會有更多的人去追求改進工作質量嗎?

如果翻出硬盤上一個用了10年的 PPT 就能把這個講座搞定,會有多少人主動開發一套新的科普內容呢?

我再換一個情景,咱們來體會一下。

在北京某個商業中心,某個商業書店,搞一場科普講座活動。事先在網上宣傳,發佈了主講人、主要的內容片段、摘要梗概。活動需要購票參加,或者以銷售科普書的形式付費參加。你作為科學家,科普專家,有沒有信心讓你的活動把票賣出去?你要搞活動的這家書店,隔壁可能就是范冰冰的活動。你有沒有信心,讓買了票的用戶留下不走?

不排除父母們會為孩子選擇你的活動作為教育產品。但你能否抓住被動接受的孩子的注意力?這就更難了。你能否讓路過商場的年輕人決定進來?

我沒有這樣的十足把握,因為我對市場和服務用戶的規則,還了解的很不夠。你有嗎?

要怎麼做呢?

所謂服務,該有的姿勢一個也不能少。首先是你和用戶的關係,不再是師生關係,不是科學家給文盲補課的關係。作為科學家,你才是那個被 pick 的人。所以,在你的科普文章中,能不能少用感嘆號?不要強迫讀者和你的情感同步。

其次,你可能需要考慮,為不同的用戶、不同的場所,準備不同的內容。至少,是同樣科學核心內容的不同的表達套路。

最後,你可能還需要用足夠多的時間做練習。按照大學的教學工作量的核算方式,1個課時的授課,需要考慮3個課時的備課時間。用在科普上,這個時間還很不夠。

否則,你讓自己的研究生做了一份 PPT 給你,用一輩子;你從來不在活動之前準備半天內容講授的方式;你用居高臨下的科學家心態,打算為不懂科學的大眾降下科學的雨露;你把自己當成接待單位請去指導工作的顧問。這樣,先不論科普的對象收穫甚微。即便是你自己,也沒辦法在科普這項工作中進步。

你敢不敢對著自己電腦的攝像頭講一遍,觀看一下?我建議你要找沒人的地方,因為,實在是,慘不忍睹。

這就是我說的科學家的自 high。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