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 昆明15萬人耍西山

昆明信息港訊(昆明日報 記者蔡靖妮)“三月三,耍西山。”這是昆明市民中具有極高人氣的本土特色民俗文化品牌。每年農曆三月三這一天,昆明市民便身著盛裝,扶老攜幼奔向西山,看花燈、唱山歌、對調子、踏青、野餐……可謂熱鬧非凡。

三月三 昆明15万人耍西山

市民成群結隊、扶老攜幼“耍西山”。記者黃曉松/攝

昨日正值農曆三月三,由西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局、西山區民族宗教事務局、西山區文化和旅遊局、西山區旅遊投資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聯合主辦的“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西山區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市暨‘三月三’傳統民俗文化活動”在西山風景名勝區舉辦,讓昆明人在三月三當天有了更好的耍西山體驗。

西山風景區昨日遊人如織

上午9點不到,地鐵3號線去往西山公園方向的地鐵上,幾乎都是去西山遊玩的遊客和市民。“從退休開始,我和老伴每年農曆三月三都會爬上西山,一年不落。”在地鐵3號線上,67歲的王師傅說,只要能走,每年的這一天他都會去西山。

走出地鐵3號線,穿過茶馬花街,走到西山風景區盤山公路上發現,西山風景區早已遊人如織,人群中,有登高踏青的老年人,有扶老攜幼的年輕人,還有一群群身著鮮豔民族服飾的表演者,他們臉上擦著香粉和胭脂,頭上戴著民族飾品,興高采烈地向山上走去。

三月三 昆明15万人耍西山

在華亭寺景點外,市民自發組織的滇劇花燈、官渡小調、民族歌舞等表演。記者黃曉松/攝

“我們是自發組織的,因為大家都喜歡跳舞,也喜歡民俗文化就聚在一起了。”市民楊女士說,他們將在華亭寺門口表演民族舞蹈,也邀請所有登上西山的人們加入,一起歡跳,將民族民間文化延續下去。

大舞臺展示民族文藝精品

在西山公園地鐵站A出口,走出地鐵站面前就是一個大大的舞臺,這裡便是今年三月三傳統民俗文化活動的主舞臺,舞臺前方,市民們早早佔好絕佳的觀看位置,在一曲《我和我的祖國》音樂中,節目也拉開了序幕。

“三月三,耍西山”也是雲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為了擦亮這一名片,西山區邀請了全省各少數民族優秀文藝團隊帶著精品節目來參加今年活動,其中包括:大理懷寶公司藝術團彝族原生態歌舞《呀呲哏噻》、舞蹈《鼓啫嘞》,分別榮獲過雲南省第十屆歌舞樂展演銀獎和2011年雲南省廣場舞大賽金獎;西山區楓葉藝術團舞蹈《滇池夕陽》,榮獲過雲南省第十屆歌舞樂展演金獎;文山壩美山歌隊《花山節》,榮獲過雲南省第十一屆彩雲獎;雲南省“彩雲獎”獲獎團隊“黑石頭組合”等優秀文藝表演團隊。

同時,還邀請了雲南省著名花燈表演藝術家譚瑞、原生態演唱藝術家章芬等深受廣大群眾喜愛的藝術家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參加此次活動。

“此次活動不僅為廣大藝術團隊、藝術家提供了展示、交流的平臺,也為滿足廣大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提供了一場文化共享藝術盛宴。”西山區文化和旅遊局局長李劍介紹,本次活動以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為主題,通過少數民族優秀民族民間文化展演,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展現民族團結一家親、歌頌時代主旋律。

亮點

各類文藝演出你方唱罷我登場

唱山歌、對小調、民族舞、野餐賞景……在玉蘭園和華亭寺,各類文藝演出你方唱罷我登場。在亮點紛呈的文化活動中,民俗活動最受百姓的歡迎,而這裡,每年都會成為三月三活動的最大看點。

三月三 昆明15万人耍西山

在華亭寺景點外,市民自發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記者黃曉松/攝

一群身著彝族服飾的老人們,伴隨著音樂,彈著月琴跳起了舞。不一會,已經有不少市民和遊客加入到行列中。人們不分什麼地方、什麼民族,手牽手圍成一個個圈,加入的人也越來越多,大家亦自由進出。

“三月三” 源於戰國,史稱“上祀節”,唐代發展成為大型的迎春、遊春、賞春節日。以前的“三月三”還只是單一的踏青、賞景,為了給這一民俗注入更多文化內涵,西山區在過去“玉蘭”調子會活動的基礎上,正式推出“三月三·耍西山”民間藝術節。特色鮮明的少數民族舞蹈,妙趣橫生的花燈表演,精彩的山歌調子對唱,成為越來越多參加三月三民俗活動群眾最深刻的印象。

保障

9個工作組確保景區秩序良好

去年,隨著地鐵3號線開通,西山風景區人流量達到12萬人。今年三月三恰逢清明節小長假,西山風景區預測,人流量將比去年增加30%。

三月三 昆明15万人耍西山

茶馬花街人頭攢動。記者黃曉松/攝

“截至到昨日中午12點,龍門核心景區購票入園人數已經達到5000人,今天估計會到萬人。”西山風景區管理局副局長左權介紹,為了確保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西山風景區管理局成立了“三月三”管理指揮部,下設9個工作組,負責做好“三月三”旅遊服務接待、旅遊秩序、治安、防火、交通、安全秩序等各項工作,確保遊客安全及各項活動順利開展。

昨日下午,記者從西山風景區瞭解到,這次活動共有15萬人進入西山,龍門核心景區購票入園人數為10854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