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老街第六集——追溯迎暉路的三牌坊,延續至今的繁華

瀘州老街已經出到第六集了,陸續寫了市府路、忠孝路、慈善路、蘇公路、育嬰巷、治平路,雖然閱讀者不算多,還是有部分朋友在持續關注,對於一個寫作者來說,有人願意閱讀就是莫大的鼓勵和安慰。家鄉文化對於本土人來說,其實是非常具有意義的,對於外地朋友,也可以瞭解不同地方的人文風情,體驗中國不同地域的人文色彩。我相信雖然做這個事情,有些孤獨和冷門,但是還是非常有意義的,我們瞭解和記住自己家鄉的過往來歷,才能更好的繼承發展,我還會繼續把這個專欄給寫下去,希望以後會有越來越多的朋友關注和互動。

瀘州老街第六集——追溯迎暉路的三牌坊,延續至今的繁華

今天我再更新一集瀘州的迎暉路。

迎暉路的三牌坊

瀘州城的迎暉路,在江陽區市區中心的北城,據《瀘州市地名錄》記載:“原名三牌坊......是主幹大街,東西長258米,南北寬10.2米”。解放前為商貿繁榮街道。

明清以來、瀘州古城水運交通以管驛嘴為主要碼頭,陸路連接會津門、紐子街、三牌坊通往西門,然後通過餘甘古渡過沱江,便銜接下重慶的東路大道。

瀘州老街第六集——追溯迎暉路的三牌坊,延續至今的繁華

當時三牌坊地處水陸交通中樞,是通過城心必經之路,遂逐漸形成商業中心,是瀘州發達較早的街道之因沿街豎有三座石牌坊而得名。考石牌坊之設,在封建時代,多為豪門鉅富追念先人忠貞節烈而設,多置顯著要道,是緬懷前人並有光宗耀祖炫躍門第之意,所以,因城建先後拆除。

此街路中的南側,清代原為行臺衙門,民國年間設瀘縣中學於此,現為商場北路通口。街之西端路南,原是瀘州傳統名酒“愛人堂”創始人劉子修(天主教徒)宅地,其子劉航琛北大畢業後,初繼承父業,後投身軍政,曾任四川省財政廳長及國民黨糧食部政務次長及經濟部長等職,1975年卒於臺灣。

瀘州老街第六集——追溯迎暉路的三牌坊,延續至今的繁華

1916年滇軍入川,護國討袁勝利後,朱德(玉階)同志任滇軍第二軍十三旅旅長進駐瀘州城,旅部即設在上述劉家故宅內。朱德的住室是兩層樓閣,木質結構,面積約為60平方米。為了紀念朱德同志,已將此樓保持原貌於1986年搬遷至朱家山“朱德紀念館”作為歷史文物保護。

瀘州老街第六集——追溯迎暉路的三牌坊,延續至今的繁華

民國十七年(1928年),瀘州開展市政建設,擴建和改造此街石鋪路基,為了便於派款捐募以及附加課稅而籌集建設資金,以駐軍24軍(軍長劉文輝)的師長唐英(號永暉)出任市政督辦,1930年路建成,乃取迎奉唐永暉之意,更名迎暉路,且此街正對東門,首迎朝暉,也切合此街命名。現此街東通長江輸船碼頭,西口接32米寬的主幹大街,經此南出長江大橋,北出沱江大橋,兼之此街東口、又是四通八達的大十字、交通十分方便,現仍不失為金融商貿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