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變異或是克隆,文明太空中哪一條路才是人類的未來?

哈嘍,大家好,我是遊戲日報的飲料君。近日,電影《流浪地球》的火爆引起了人們對於科幻以及人類未來的廣泛討論。幾十年後,地球真的迎來末日該怎麼辦?流浪宇宙的人類文明將會向哪一個方向發展?甚至有朝一日我們是否真的會以蚯蚓為食,都成了科幻迷討論的熱點。或許,我們可以在《文明:太空》中找找參考。


機械、變異或是克隆,文明太空中哪一條路才是人類的未來?


《文明:太空》描繪了人類文明在地球危機中開啟“播種計劃”,讓人類在宇宙中某處可能的星球上播種與繁衍的故事。乍一看,遊戲採用的科幻流程是比較老套的太空環境與科技水平相抗衡的故事,即人類用新的科技發明來應對陌生環境新的挑戰。但在這樣簡單的邏輯線之下,卻揭示了新奇迥異的人類文明發展路線。


機械、變異或是克隆,文明太空中哪一條路才是人類的未來?


遊戲中的科技樹以類似蛛網狀的結構分佈,這就意味著玩家所選擇的科技研究方向不再是傳統的類線性——即科技的發展趨勢是大致相同的,點亮兩個同一時代的科技點,只是一前一後的關係。在《文明:太空》中,基於網狀的科技樹,玩家需要選擇文明朝著哪一個方向進行科研發展,因為不同的科研方向決定了今後人類不同的未來境遇、社會結構、生活方式、軍事理念甚至整個世界觀的構建。


機械、變異或是克隆,文明太空中哪一條路才是人類的未來?


有意思的是,蛛網狀的科技樹以一種由小到大,循序漸進的思路進發。例如,在遊戲一開始,玩家會面對這個奇異星球上的許多危險,有人類無法適應的,嚴重時甚至會溶解金屬的瘴氣,有奇形怪狀的巨型昆蟲原住民。有的玩家會無視甚至直接消滅掉這些麻煩,有的則會想辦法加以利用。


機械、變異或是克隆,文明太空中哪一條路才是人類的未來?


如果玩家想要通過科研來積極利用這些“麻煩”,那就需要研發生物、遺傳等方面的科技,甚至發展專門的異星研究學。這就意味著,玩家的科研方向會在這個蛛網狀的科技樹上,從一開始的絕對中心(最基礎最通用的科研),偏向屬於生物大類的研究。


機械、變異或是克隆,文明太空中哪一條路才是人類的未來?


如此一來,玩家所扮演的文明會慢慢偏向於從研究外星生物,到慢慢掌握它們從生理結構到社會形態的信息,乃至最後馴化它們,並促使人類本身向它們學習,從而改變人類文明本身。最後,達成人類文明的進化(或者說變異)。當玩家完成這一發展方向最後的工程獲得遊戲勝利之時,是否會回想起這條漫長的進化之路其實開啟於對於異星生物的一次偶然研究呢?


機械、變異或是克隆,文明太空中哪一條路才是人類的未來?


這正是《文明:太空》中的科技思路給予我們對於人類未來的啟示。也許,人類文明的發展並非是線性的,只是當我們回顧歷史時,看到人類文明發展的一脈相承,就把偶然促成的一步步道路看成了歷史的必然規律。正如《文明:太空》中的科技網,我們的文明有著無數種未來的發展方向,而決定我們最終命運的,可能是一開始某一個科學家一次微小而偶然的嘗試引起的蝴蝶效應。


機械、變異或是克隆,文明太空中哪一條路才是人類的未來?


遊戲中人類的科技發展道路大致分了三個方向,我們在前面介紹過的向異星生物學習,融合,最終實現人類從個體到社會結構的進化。還有就是從一開始的計算機科學出發(這也是當前隨著計算機與AI技術而流行的科幻思維),通過研究AI、仿生機器人以及腦機接管而最終實現人類思維意識的數字化,放棄落後累贅的肉體。


機械、變異或是克隆,文明太空中哪一條路才是人類的未來?


純淨的思路則更接近於老派的宇宙流浪科幻,人類始終保持著作為“人類”的那一份驕傲和尊嚴,致力於將這個蠻荒險惡的異星還原成那個曾經美好繁榮的家園故土。

為了能夠還原曾經的淨土,人類的科研技術需要涉及方方面面,為了使脆弱落後的人類肉體(相對於機械化或異星化的文明)能夠適應異星的環境以及實現重建家園的偉大計劃,就需要用克隆來大量地製造勞動力和生力軍,用龐大規模的人數來彌補肉體凡胎的不足,但這種純淨的幻想也不失為一種浪漫。


機械、變異或是克隆,文明太空中哪一條路才是人類的未來?


人類的未來究竟會邁向何方?歸根到底,這是一切形式的科幻作品的母題。對於未來,我們擁有無盡的遐想,它促使我們對一切科技保持興趣,為邁向未來感到興奮。對美好未來的無限幻想正是我們追尋進步的不竭動力。


機械、變異或是克隆,文明太空中哪一條路才是人類的未來?


機械,變異或是克隆,《文明:太空》給出了有趣的答案,你所認同的人類之路又是如何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