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時期安祿山叛亂的動機是什麼?這裡告訴你答案

有人問,唐朝時期安祿山叛亂的動機是什麼?下面就來詳細介紹一下其中的真相。

總體概括可以這麼說:那就是一條會咬人的狗恰巧被逼急了,於是就開始咬人了。這裡面主要原因就是唐玄宗李隆基對安祿山的判斷出現錯誤,而且安祿山對自身實力的判斷也出現錯誤,於是乎出現了天寶年間的“安史之亂”。在講這個問題之前,需要先講一下帝王馭臣之術,那就是制衡;唐玄宗通過制衡朝臣之間的勢力來達到一個大致的平衡,這樣自己得利最大。這是唐玄宗一手安排的各方勢力之間互相制衡的產物,太子和宰相,文臣和邊將,權貴世家和科舉寒門,他們之間互相牽制,他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有能力的人為自己和帝國服務,又能很好的控制他們,讓他們不敢不忠於自己。

唐朝時期安祿山叛亂的動機是什麼?這裡告訴你答案

於是,唐玄宗讓安祿山兼任三個節度使,一方面是對外讓他在邊疆開疆擴土,對內也可以利用它牽制朝臣宰相,因為以楊國忠為首的政府班子對安祿山的厭惡是公開的,這樣安祿山就會拼命討好唐玄宗以抗衡楊國忠為首的權貴勢力。仔細想一下,這是不是一個很好的辦法呢,多聰明啊。而且大唐一共60萬兵力,安祿山雖然兼任三個節度使兵力達14萬之多,但是朔方節度使安思順和隴右/河西節度使哥舒翰都是安祿山的死對頭,安祿山反叛的話這兩個人也不會積極抵抗,安祿山一個人的實力是不足以抗衡整個大唐帝國的,按理說這種制衡效果很好,應該是不會出現問題的。

唐朝時期安祿山叛亂的動機是什麼?這裡告訴你答案

但是問題就出在這些都是唐玄宗一個人所想,安祿山和他身邊的謀士們並沒有他想的那麼理智,而且楊國忠這個人只會一味的簡單粗暴的打壓安祿山,不會李林甫那樣一打一拉,安祿山作為一個胡人,那懂得這麼多漢人腦子裡面的曲曲繞繞啊,什麼臥薪嚐膽啥的不存在的,哪裡想這麼長遠,理念就一句“不服就幹”,一看身邊有這麼一票人馬,那就“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打唄。唐玄宗的意思是給你14萬兵馬,剛好開疆擴土夠用但是反叛則不夠;但是這個事兒到了安祿山這裡就變成了“臥槽,我居然有14萬兵馬,要不反叛一下試試,咱也嚐嚐做龍椅的感覺”。

唐朝時期安祿山叛亂的動機是什麼?這裡告訴你答案

安祿山成為唐玄宗的寵臣後,也多多少少的瞭解了整個大唐帝國的腐敗情況,再加上身邊謀臣的吹噓,安祿山果真認為自己能造反成功,於是就發動了安史之亂。所以說,這就是明顯的皇帝和臣子頻率不在一個線上,信息無法完全對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