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患者是“瘋子還是天才” 極端聰明的人都是極端癲狂的

梵高、貝多芬、米開朗琪羅、托爾斯泰、林肯、丘吉爾、海明威、安徒生、達爾文、約翰·納什,這些瘋狂的天才都有著古怪的性格和反常的行為。

精神疾病患者是“瘋子還是天才”  極端聰明的人都是極端癲狂的

心理學家哈維洛克·艾利斯對英國曆史上傑出人士的生活史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這些人有較高的情感障礙患病率,情感障礙主要包括"抑鬱"和"抑鬱+躁狂"雙相障礙。而且精神分裂症和雙相障礙患者以及自閉症患者,往往在創造性行業中有著更好的表現。

精神疾病患者是“瘋子還是天才”  極端聰明的人都是極端癲狂的

那些瘋狂的天才們

最為人們所熟知的可能就是畫家梵高。

梵高一生中做出過很多古怪的,超出一般人理解範圍的行為,比如割下自己的左耳,還有把自己關進精神療養院。

曾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欽點了三位名人:貝多芬、米開朗琪羅、托爾斯泰,他們都有著古怪的性格和反常的行為。

貝多芬是典型的躁鬱雙向情感障礙患者,躁狂發作為他的音樂注入了獨有的激情。

精神疾病患者是“瘋子還是天才”  極端聰明的人都是極端癲狂的

米開朗基羅是阿斯伯格症(一種自閉症)患者,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孤芳自賞,在語言和社交方面近乎一個白痴。

托爾斯泰要正常一些,但他的父系家族有精神病史,他本人在中晚年開始出現了一些抑鬱症狀,並且有過自殺的嘗試。

美國總統林肯和英國首相丘吉爾都曾患有抑鬱,心理學家認為,他們所表現出的政治理性,對現實精準的判斷力,都與抑鬱有關。

林肯會把報紙上讚揚他的話做成剪報隨身攜帶,每當自己感到沮喪堅持不下去的時候,拿出來看一看,給自己打氣。

丘吉爾創造了一個詞語——黑狗(Black Dog)形容抑鬱,這個比喻形象貼切,廣為流傳。

文學家是精神障礙的高發群體

有一種自殺叫日本作家。20世紀日本的傑出作家群體中有數十位選擇以自殺結束生命,其中泰斗級的人物就包括:芥川龍之介、太宰治、三島由紀夫、川端康成等(圖片從左往右依次)。他們的作品中大多流露出很明顯的抑鬱傾向。

美國作家海明威曾因為抑鬱被家人送去療養院做電擊治療

寫童話的安徒生患有廣泛性焦慮障礙,無時無刻都生活在憂慮中。他擔心自己會得病、擔心遭到突如其來的火災或輪船失事、擔心趕不上火車、擔心丟失重要的文件、擔心自己沒有按劑量服藥、擔心把信放錯了信封。

安徒生的好友狄更斯則是一個強迫症患者,每天梳頭不下一百遍,家裡的傢俱被他移動了無數次,床的擺放必須正南正北。不修邊幅的安徒生在他家中的長住幾乎要逼死這位強迫症。對方離去後,他長舒了一口氣,在客房的鏡子上寫到:漢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在此房中睡了五星期,似與房齡一樣長。

還有藝術家

精神疾病患者是“瘋子還是天才”  極端聰明的人都是極端癲狂的

蒙克繪製《吶喊》的靈感,來源於自己的焦慮症。一次日落時分,他正和朋友走在街上,突然間驚恐發作,戰戰慄慄,動彈不得。

日本當代最重要的藝術家,“前衛女王”草間彌生從小被幻視和幻聽折磨。彌生之所以喜歡斑點和觸手,是因為她眼中的世界就是這樣。她在紐約的藝術事業處於巔峰時,回到日本,住進了精神療養院。她的工作室現在還開在東京一家心理治療所對面,方便她隨時接受治療。

甚至連科學家也不能避免

生物學家達爾文患有嚴重的焦慮和恐懼症,從30歲開始,他時常出現抽搐、作嘔、痛哭等奇怪的生理症狀。雖然他認識很多醫生朋友,但沒有人能診斷出他得了什麼病。他的焦慮導致了疑病症,他還有非常嚴重的場所恐懼症並因此而搬家。

數學家庫爾特·哥德爾臨終前有很嚴重的被害妄想,總懷疑有刁民要毒死朕,因為不信任別人的照顧,最終死於絕食造成的營養不良。

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約翰·納什同樣飽受精神分裂症的困擾,他的事蹟後來被改編為奧斯卡獲獎影片《美麗心靈》。

精神病界的鄙視鏈

有學者認為,這種天才都是病態的刻板印象只是基於人們觀察的偏差。這個世界有4.5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健康問題,他們中恰好出了一兩個天才,將更容易被人銘記。

也有人試圖對這種現象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想在某一領域做出開創性的貢獻,往往需要有和常人所不同的成長背景與觀察角度,精神疾患可以被視作一種多樣化的體驗,這種背景可能有助於開創性的表現。

事實上,在不同領域中的創造性人才所患的疾病也存在著較大的差別。作家通常更容易患上情感障礙,而在非語言的藝術創作領域,幻覺、思維奔逸等精神分裂樣症狀更加常見。在高度系統化的科學-技術領域,更多的人會出現社會退縮、情感淡漠的症狀,自閉症譜系障礙(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s)發病率較高。

從患病率上來講,文藝領域要高於科學領域和商業領域;在文藝領域內,不同的創作形式和流派之間又存在著較大的差別。

如果以患病率來區分精神病界的鄙視鏈,可能是這樣的:

詩人/哲學家/表現派畫家 > 小說家/象徵派畫家 > 其他作家/畫家 > 音樂/舞蹈/電影等表演類藝術家 > 其他藝術家 > 社會科學家 > 自然科學家/商人/政治家。

理智與情感

為什麼文藝界的創造性人才更容易出現精神障礙,尤其是情感障礙呢?目前的精神病學研究中存在一個假設:人的大腦有理性和情感兩種模式,兩種模式均衡發展的個體,才能夠表現出更好的適應性。

當理智非常強勢,完全壓制住情感時,一個人可能具有強大的系統化思維能力,但是在處理情緒或者社交有關的信息時,就會出現困難,表現出情感淡漠和社交回避。自閉症患者就是這樣,他們更喜歡和物體相處,具有很強的思維和分析能力,但是卻不敢和人對視,因為人類表情傳達出的複雜信息會讓他們困惑,感到恐懼。

“雨人”就是理智系統超常,壓制情感的自閉症患者

當情感壓制理智時,一個人對情緒和社交信息更加敏感,具有更強的語言和社交能力,但是系統化思維較差,情緒易失控,更容易出現情緒化的行為表現。情緒化到極端的表現就是情感障礙。

從性別上來說,前者在男性中更為常見,後者則多為女性。精神疾病的患病率也符合這一假設,男性患自閉症的概率是女性的5-10倍,情感障礙中的女性患者則要佔據大半。

在不同學科中,科學領域對系統化思維的要求比較高,而文學藝術則對情緒化的表達有著較高的要求,所以文藝領域出眾的人才往往多愁善感,更容易患上抑鬱或者躁狂。其中表現最為突出的就是詩人。

一項不同職業間的比較發現,詩人比記者、政治家、演員、小說家和畫家都更可能罹患情感障礙。另一些學者則從語言風格上對作家進行分析,發現詩人的語言存在諸多異於常人的特徵,比如認知扭曲、消極情緒化、缺乏整合等,這些特徵往往在抑鬱症群體中更經常出現。

如果從年齡特徵來看,詩人的高產期,也和情感障礙的發病期吻合,大多數情感障礙都是在青春期出現徵兆,在二三十歲間最為嚴重,這一年齡段也是大多數詩人的巔峰狀態。

神經質人格——讓你像詩人

普通人雖然不太容易出現極端的精神障礙,但是在情感這個維度上也存在著不同的高低傾向。心理學家用“神經質”來描述這種傾向。神經質水平高的人,情緒不穩定,更容易發生波動。外界微小的變化都可能會刺激到他們敏感的神經,讓他們感物傷懷。正因為如此,神經質水平比較高的人身上,往往都具備一些詩人的浪漫氣質。他們身上的這種戲劇性使他們更容易獲得異性的青睞,雖然說這種激情燃燒的感覺並不能持續太久。

詩人一般都有較高的神經質傾向,圖為“童話詩人”顧城

與低神經質個體相比, 高神經質個體負性的情緒體驗更強烈,也更容易對不確定的事情抱有負性的預期,因此他們可能需要花費更大的努力才能使自己保持情緒穩定。

一般我們提到性格特點的時候,很少會用“好”或者“壞”來評價,因為不同性格特點的人都可以在特定的環境中發揮出優勢。但是從適應性的角度考慮,較高的情緒穩定性在大多數情境中都會帶來更好的結果。

情緒穩定性高的人更不容易出現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在工作中更加高產穩定,不容易受到情緒問題的影響;他們的婚姻也能夠更加保鮮持久;甚至在壽命上也會更勝一籌,情緒穩定性最高的16%的人群,平均壽命要比正常人群高出1年多,這可能更多的受益於健康的心態。

當然,情緒穩定性低也不是一點兒好處都沒有。畢竟在一個翻開報紙,到處都寫著“遇難者家屬情緒穩定”,“災區群眾情緒穩定”, “出軌男士的原配情緒穩定”,“猴王去世,猴山裡其他的猴子情緒穩定”的乏味社會里,情緒偶爾不穩定一下,也可以給生活多增加一點趣味。

有什麼不懂的地方可以私信我或者關注我,收到後我會您提供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