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摹字帖很像,算不算學習書法已經成功?

千千千里馬


臨摹的很像,只是學習書法入門的第一步,說明對書法的基礎技法,和法帖字形神韻有了較紮實的理解與體悟,但距離所謂的成功還有很遠的距離。臨摹的像,還要看是對臨或背臨,能夠背臨的形神俱似可能比對臨要更進一步。對於學習書法來說顯然是不夠的。因為臨摹的像,還不一定說的上是真正掌握了,也不一定能夠按照原帖風格進行作品創作。還有就是對技法都理解與變通能力是否到位也非常重要,這就要看我們的創作能力了。



實際上,書法的學習,是不太好用什麼成功來界定的,因為藝無止境。一山更比一山高。我們的在不斷的臨摹學習中,往往會出現一個階段有一個階段的進益。書法造詣的成熟亦或境界的形成需要一生的探索與打磨。所以古人說日日新又日新。

學習書法,學習一輩子都仍然會感到有不足的,難以做到盡善盡美。基於這個因素,也有人說藝術是一個充滿遺憾的藝術。我們在學校書法的過程也一定會有這樣體驗。在遇到一個問題是遲遲難以解決,可是在經過一定時期的積累探索,甚至迷茫之後,有了長期積累一朝獲得的時候,原本認為以已經得到,可是待到心境平穩下來,卻有發現新的問題有出來了。比如學【蘭亭序】吧,自以為臨摹的有幾分了,可是仔細對照原帖一比較分析卻發現仍然有許多自己沒有理解或認識到的問題。


實際上,我們臨摹學習經典書法,大多數時候都是在這樣的狀態下,不斷獲得進步的。


翰墨書道


凡事因人而異。

上初中一時我在班裡寫字也算不錯了,甚至有同學買來紙筆向我學習,那時基本屬於瞎胡鬧,也沒什麼字貼,大至的方向是向一位毛筆字寫的好的老師學習,一日復一日,第二學期快結束的時候,這位同學突然說不寫大字了,問其原由,答曰學成了,我是一頭霧水。後來還有一同學跟我學寫鋼筆字,第二天便說,我寫的馬字比你的好,我亦笑而答曰,你也學成了。

王羲之寫的像誰?歐顏柳趙寫的像誰?宋四家寫的像誰?也許他們也曾經寫的像誰,但那僅僅是他們學書過程的初級階段,絕不是他們書法成功的標誌。

還有什麼是成功?經常聽人說誰誰寫字在市裡買了房買車,發了財,還有聽說農村娃寫字好被一道人訪走寫經去了。遇到學書的人生活好轉,我們理當慶賀,但要清楚知道自己的信念!

書法沒有真正的成功,一生只是個學生。





讀書耕田人王七


臨帖很像算不算成功?前提是什麼?如果是把字寫得與帖一樣就是目標,那就算成功了!實在說,能把字練得跟帖一樣的人不是佔據國人的多數,看看現在的大多大中學生的字,抑或著說社會上的人,有多少人的字是可以真正拿得出手的?

我認為對多數學書的人而言,能把一兩種字帖練得像,就是成功!

而對於專業研習書法的人來講,這絕不是終點。諸體皆善,還要有自己獨特的面貌,那才是一種成功。這也是當下習書矢志追求的目標!


丹青硯遇


我以為,臨摹字帖很像,在書法上還算不上是成功的,只能說是在練習書法上小有一點成效,離成功還遠得很,還需要長期堅持,繼續努力去臨帖,及加強字外功夫的修煉。這是因為書法的成至少要有二個基相條件:一是要臨帖入古,練得很像;二是要入古出新,寫出自已的風味。臨摹字帖很像,充其量也只是會臨帖,不是創作自己的書法作品,自然算不了成功,書法上的成功是指能創作具有自身特色的書法作品來,且還受到專家的認可。

臨帖入古,要練得像。練習書法必須臨帖,而且必須從練習古帖開始, 如果不臨古帖練習其它的帖,即使練習得再多也是白練 ,也是浪費時間,這已經得到了書法愛好者和書法家的高度共識,沒有了什麼疑問。臨帖入古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也是練習書法的基本功,這個功是慢長的,不斷向前“進化'的,飛躍的,要將這一個過程完成好就需要下吃苦功夫,下笨功夫,下硬夫功夫不真功夫,沒有十多年的磨礪苦練是不行的,通過苦練,這一過程達到目的就是臨摹字帖很像,當然很像也不是百分之百的像,只能說在筆法上、在結構上、在章法上很接近, 有些像,尤其是在神似上很像,一百片樹葉都沒有絕對相同的樹葉。書法的像也是如此,那有百分之百的像呢?當然,書法臨得像了也不是成功。臨摹字帖很像只是完成了練習書法第一步,後面的路還很漫長,還需要走出字帖,形成自己的風味。

入古出新,寫出自己的風味。練習書法經過苦練達到臨摹字帖很像後,就可以邁開練習書法的第二步了,這就是入古出新,創作適合自己的字體來,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要創作書法作品了,練習書法不可能一直都是練得像,沒有自己創作的風味,當然創作也不是像搞文學創作關在房子裡埋頭寫作,一氣呵成。書法創作要結合臨帖、讀書、借鑑、靈感等多種因素而來。書法的創作風味是與自身的練習古臨的經驗加自身的文化素養等的綜合體,練習得再像,沒有文化含量,沒有字外夫也是寫不出好書法來的。書法創新如果一味講究創新而創新,那麼就會走進書法創作的死衚衕,弄不好會創作出醜書和偽書來,這樣的我們教訓我們當認真的吸取。


書法藝術是一門很難學習的藝術,練習書法要想獲得成功,最好的辦法就是能夠守住寂寞,保持良好的心態,這就是不能心情浮躁,不能被物慾所惑,甘願寂,在寧靜中堅持、堅持、再堅持,這樣也許在不經意中,你就能寫出也的書法作品,這就是成功,這就是寧靜致遠。這就是書法的成功之路,成功之道。


悟思必得


臨摹字帖很像,算不算學習書法已經成功?

這要看各人的認識。田英章臨摹的字很像歐陽詢,我們能說他不成功?田英章在當今,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與他相提並論。弟子滿天下,他不算成功,什麼才算成功!

我們又來講另外一個人,馮承素,他的摹帖功夫,就是王羲之復活,也不能做到的事,馮承素就能做到“下真跡一等”。馮承素算書法家嗎?他的身份是宮廷摹工。不是書法家。和他同時期的著名書法家有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他們三人都臨摹過《蘭亭序》,在相似度上根本不及馮承素。但這三人在中國書法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不是小小的摹工馮承素所能比較。



古今不同。學習書法的目標改變了。古人學習書法,以取法為重。所以他們不會被字體困住。每個取法的人都能形成自己的風格,自己的面目。今天學習書法的人,學習的是體。歐體,顏體,柳體,趙體,現在又有一個田體。學習書法人,都在以臨像為目標。臨得越像,越受到大家的賞識。你的字一寫出來,大家都說:“好,歐體”,“好,趙體”,“好,田體”…………卻沒有人說“好,有自己的風格”!現代人對書法學習的認識,要走的路還很長。更新學習觀念,變學體為取法,是現代書法發展的唯一出路。空喊創新,會讓書法走向絕路。



子衿書法


臨摹字帖很象≠學習書法已經成功。

把追求"臨摹字帖"的目的瞄準於"很象",就已經入了邪道了。你可以把唐人以及後來歷代名家所謂的"臨蘭亭序″的帖子攏在一起比對一下看,你會得到一種什麼樣的觀感體會和認識結論?是的,蘭亭序原帖不見了,沒辦法比對誰臨得最象,是否就不能審視決定各家臨寫的優劣了呢?後世公認"神龍"本為最優,無出其右者,根據又是什麼呢?無原帖作比對,決定優劣的根據又是什麼呢?從這些書法現象中若得不到正確認識,你將是一個對"臨摹″古帖的目的性,不明所以的糊塗人。

可以講,所有前人臨寫的禊帖,能傳世的,都是他個人的書法創作作品,而非臨摹意義上的學書作業了。慢說已不見了王羲之的原作,即便可見原帖,託名"臨"作之優劣,也非從象與不象上去判斷的。可以講,"象″的意義,在書學上是小兒科,對書法成熟丶成功者來說是毫無意義可言的東西。

我也瞄過幾眼現在參加書協組織的所謂臨寫蘭亭序的入選作品,可謂件件精緻,象極了神龍本的面目。但是均非古人創作意義上的書法作品,而是今人小巧手們複製的"工藝品″而已。可憐可嘆今天的專家評委們的導向意識是多麼的糊塗。明白我的意思嗎?

初學臨帖,不忽視"象",不強求象。最重要的應明確臨帖的目的在哪裡?

得魚忘筌。得點畫之用筆規律的技術技能技巧,得字形結構之把握,知行氣章法之運行佈置。完成書寫之個人基本功的養成。培訓出發揮個性之創作自由。臨帖的目的即已達到,何在乎象誰不象誰?"很象″,倒顯幼稚丶初級。

不論鄭板橋的"十分學七要拋三",還是啟功先生主張的"七分象",都不是強調"很象″。

我的觀點,自己個性非彼性,只有近似沒有相似。達到"很象"是很難的,也是沒有實際意義的。追求"很象",只能是機械投影丶工藝克隆複製,那是遏止約束活性天真的藝術創作個性的。

結論:追求"很象"不是臨摹的正確目的和方向。學習書法的成功是個人創作自由的獲得。











真空妙有無量壽


臨摹字帖很像,有幾分像啊?“很像”這個概念太模糊了。如果臨摹字帖真正很像的話,雖然不能算學書法已經成功,但可以說明學書者已具有深厚的基本功了。

按照啟功先生“臨帖七分像理論”來說,臨帖不必太像,臨帖太像了,就是字帖上的字再現。臨帖,有七分像足矣!為什麼要臨到七分呢?剩餘的三分就留給自己了。



如果題主能在臨帖七分像的基礎上加上三分自己的個性,就可以形成自己的書法風格了。形成自己的書法風格了,那就成書法家啦!真正成為書法家了,那題主學習書法就成功了!

以上為個人觀點,一家之言,僅供參考。如果各位網友對此有不同看法,歡迎留言和評論!


中州耕牛堂主


有句古語說的好,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習很刻苦,成績也不錯,可以把古法貼臨摹得逼真惟肖,那也只是一次成功的複印,為什麼呢?因為你還沒有理解到你需要理解的東西。至於我所以說的這個東西,我們還要從為什麼學書法必須從臨帖開始,臨帖的目的在於,理解古之書法家的書法真諦,也就是在書法上,我們怎麼去寫每個字,才符合書法之道,我們需要怎麼樣的章法與墨法才是書法的章法與墨法。



理解了書法的道,才能舉一反三,才能更加自由地去發揮,才能在進一步趕上古人並有超越古人書法的機會。不然,你也只能臨寫你所臨摹的法貼,或只能寫你所寫過的字,你只能用你若臨寫法貼所用的章法與墨法,離開這些,你將無所適從,什麼筆法啊,章法啊,墨法啊,對你來說都是一片茫然。


所以,臨摹古帖很重要,帶著思考去臨摹古帖更重要,沒有思考就沒有理解,沒有理解就不知道真諦,只有理解到書法的真諦了,才是我們學習書法,發展書法的最終目的!


一笑貫長天


臨帖是個傳承千百年書法人的積累和經驗的過程邊臨邊思考體會古人的筆法和技法及構成作品的各種要素。,趙孟頫說:臨書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筆之意,乃為有益。

臨帖是學書者,是學習書法藝術最基本的基礎,臨帖不是說臨到形似就行,要能臨到神似,才算接觸到了帖和書者的精神,為脫帖書寫打下堅實的基礎。

臨帖是對傳統藝術的發展全面而深入的繼承。臨摹是學習書法最基本最初步的方法,是攀登頂峰的必由之路。但離成為一個書法家的標準還行遙遠,比如嬰兒學步,等於你只會走了,離奔跑和走出自己特色之路還為時尚早,書法作品要既要有傳承更要有發展,會臨帖只是你學了古人的,一幅作品不光有傳承,更要有自已的情感和精神面貌呈現,別人能從你的作品體會到你的情感才算是一幅好的作品,望繼續努力進取,共勉




曹新幫書法篆刻刻銅


臨摹很像,是否學習書法已成功?

從階段來說,是成功了,從整個書法過程,成功了少許,僅僅剛剛開始入書境,入帖之境依然還有差距,酷似古人書貌,應該說技法嫻熟而已,另一半是情性美,需要更艱鉅的書法學習與感悟。

從筆法結體已有了進步,首要的是如何走出古人的書法狀貌,需要漫長的書法砥礪,如何出帖的問題,需要思考和如何切入而研磨。

書法經歷一個量變的儲蓄,到一書法藝術真正內涵的質變,其質變也是一個小過程的變化,一個量變質變的往復式,也就是自我否定之否定的過程,這個進程就是進步,是一個飛躍,也是在不斷的踐行勤奮執著的精神。

毅力與聰慧是書法成功的必要因素。由此書之神祗是無窮的無盡的,應該繼續努力體驗書無止境的道理,藝術大境依然是親自領略開拓,愉悅是一個不斷逆水行舟的艱難過程,愈撥開洞天石扇,才有訇然中開,之青冥浩蕩不見底,經歷痛苦掙扎於你死我活的神魂顛迷,方有日月照耀金銀臺之自然道法美景。

或許書藝沒有那般神秘的過程,縱觀古今藝術追求者,哪一個也不是偶然的,非是常人而為,所付出足以讓你想象不出的經歷。

藝術修養,藝術想象,感性需要爛漫的馳鶩之想象,藝術屬於意識形態特徵,沒有情性的飛揚也不會神經觸電,有時候就是詩人,詩意的化身就是藝術的意境。

有了感性,必有的對技術的瑧熟,才有理性思維方式明哲性。非理性也不可能有成熟的筆力功夫,因此基於感性的豐富多彩,也必有充滿聰穎與哲性,即理性的情況之下,達到書藝再進,進入一個更加精彩的景觀。

由此書法的臨摹酷似,僅僅是一種理性思維的過程,還沒有達到一個非理性的的藝術情性之境界。即創作。

創作也是一個很高的書境,需要一生的追求。藝術無涯,砥礪前行不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