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演完《青春鬥》,發現趙寶剛導演其實是個“老小孩”

啟傑,演過很多戲、算不上大紅但混了臉熟。你問他幸福嗎?他會說:“活在當下,當初能走上演員這條路純屬巧合,從事這行以後覺得演員還是挺不容易的,不過我還挺喜歡目前我所走的這條人生軌跡。”

他對自己的生活很滿意,或者說他對於幸福的理解很純粹:“我認為的幸福就是有一些自己的愛好,有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有一個和睦健康的家庭。”

這就是啟傑,一個“知足常樂”的“幸福派”青年演員。終於,他碰上了最近的討論熱劇《青春鬥》,我們從“林森”這個角色開始瞭解他吧!

傑:演完《青春鬥》,發現趙寶剛導演其實是個“老小孩”

一、啟傑:我喜歡“有線條感”的角色

在《青春鬥》開拍之前有幾個角色可以選擇, 其實我們並沒有拿到劇本,聽導演口述給我這幾個角色後,我毫不猶豫選擇了林森。

這是因為我認為林森這個人物更有線條感,前後有起伏變化比較大,也真實反映著表著現實生活中的一類男性。

林森這個角色最難就難在給予角色的二次人物設定,這就是我說的“人物線條感”。

因為林森出場之前的幾集都是講的幾個女孩在學校的事兒,男生也都是學校的學生,他們都簡單而純粹。

但林森一出場便是一個社會人士,我想區別開這一點,想把一個並不算成功,也並沒有很大抱負的小製片人演好,“他”對於劇中剛畢業的孩子而言看上去可能不錯,其實在他自己這個行業混的並沒有這麼好,只能搞點小項目,而且還是主要靠忽悠那種。這是我給“林森”的初見面人設。

傑:演完《青春鬥》,發現趙寶剛導演其實是個“老小孩”

在劇裡,我主要是和于慧組CP,有對手戲。

對於最開始接觸于慧的設計,我也有意想演繹出一種別有用心、並非一見面就是真愛的感覺。如果能讓觀眾覺得一開始的林森有點圖謀不軌、不像好人,那我就算做到了。

然後我設計的是要通過慢慢的相處和共處的經歷而兩人相互影響隨之深陷。

我認為這樣才更加真實,現實中哪有這麼多一見鍾情,尤其是走向社會之後,人們往往都是相互試探,或者抱著先玩一玩的心態去接觸。我認為這樣的起承轉合會讓整個角色、讓我們這組CP戲都更加豐富有趣。

二、啟傑:趙寶剛導演其實是個“老小孩”

我其實在《家的N次方》跑過龍套,但趙導在那部戲是演員和藝術總監的身份,所以不算接觸,嚴格算起來這次《青春鬥》是第一次正式合作。

在合作之前,聽很多人說趙導是個脾氣不好的人,但在我看來其實他很平易近人,有時候甚至像個老小孩,童心未泯,風趣幽默,很愛分享給我們年輕人他作為過來人的經驗和教訓,對我們也愛護有加。

比如,首先趙導是一個非常會教人演戲的導演,不光是在片場,在生活中他也會去幫你找到那個人物的感覺、會滔滔不絕地去跟你聊角色的內心,在片場還經常說著說著自己就幫你演上了,一秒入戲!

傑:演完《青春鬥》,發現趙寶剛導演其實是個“老小孩”

其次,在現場趙導非常喜歡下廚給我們做飯吃。算起來,整個拍攝過程中導演下廚最多的地方是在深圳部分,因為那會兒剛開機每天的拍攝量沒那麼大,而且有很多家的場景,所以他就經常邊拍戲邊做飯,放飯時間我們就能吃到趙氏料理。

因為我自己也比較喜歡烹飪,所以能吃的出來導演的廚藝還是相當有水準的,估計平時不少做,紅燒熱燒那叫一個牛掰啊!

至於外人傳說的“脾氣”,我認為誰都有脾氣,只不過他可能是那種直率的個性,所以多會用直接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但這並不代表亂髮脾氣,這部戲合作下來,我在的時候只見過他發了一次火,也不是對演員,而是對某工作部門的一個比較嚴重的失職問題。

三、啟傑:我還在一個從非成熟演員到成熟演員的跨度上

演完《青春鬥》還有點不敢相信,因為當年看完《奮鬥》之後特別想和趙導合作,算是一個夢想吧,這次也夢想成真了。

但當自己真的成為一個演員之後,還真就沒想過具體最想和哪位導演合作,畢竟優秀的導演那麼多,這東西也看緣分。只能希望自己今後能和更多的優秀導演合作,這樣可以從不同的導演那兒學到不同的東西,積累自己提高自己。

而且,我自認為到現在為止,自己還處在一個從非成熟演員到成熟演員的跨度上,所以現在參與的每部作品都是自我提升的一個過程和總結,我希望通過不斷地積累和提高,讓下一部作品裡永遠是更好的自己。

傑:演完《青春鬥》,發現趙寶剛導演其實是個“老小孩”

四、啟傑:演員,能讓我體驗千奇百態的人生

演員是什麼?對外人我會說演員就是眾多普普通通職業裡的其中之一而已,你每天去寫字樓上班,而我去的是片場罷了。

對自己而言,演員能讓我體會到千奇百態的人生,這是我所熱愛的事兒,恰巧這事兒還能養活自己,完美。而且,因為我比較隨性,並沒有刻意去安排過接戲時間,有工作的時候就好好工作,沒工作的時候就好好放鬆。這樣我能有時間去旅行,我酷愛旅行,我自己會盡量保障每年至少能出去旅行一次。

常言道,讀萬卷書不如行千里路,在旅行中經常會習慣性的注意到一些細節,還喜歡去揣測一些旅途中偶遇的陌生人在想什麼,比如小時候坐公交,看到一個老伯一直看著窗外,我就會想他怎麼了,在想什麼。

恰好這些習慣,對我現在演員這個職業幫助不小,能更快更準確的找到一些角色的特質和感覺,幫我快速體驗或體會到這個角色,給角色才能被賦予生命。

這樣,演員這個職業對我而言更完美了,我不僅熱愛且能有能力和信心做得更好。

傑:演完《青春鬥》,發現趙寶剛導演其實是個“老小孩”

五、啟傑:我最大的競爭力就是熱愛

現在有很多男演員,經常有人會問我,你最大的競爭力是什麼?

這個問題我還真沒想過,我只覺得每年有這麼多戲,有這麼多角色,把自己熱愛的事兒做好,為熱愛的事兒去努力,總會有屬於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想一想自己自出道來的經歷,相信和大部分演員一樣,大概也有這麼一個過程:一開始他們可能沒什麼資格去選擇,能有戲拍就不錯了;後來好點了拍過一些戲了就開始想努力證明自己什麼角色都能勝任;最後呢,都會開始尋找一類自己最擅長且最適合自己的。

我也一樣,我現在已經不求非要去勝任任何角色,而是想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去把它做好做精。這樣,自然會有屬於自己的舞臺。

傑:演完《青春鬥》,發現趙寶剛導演其實是個“老小孩”

六、啟傑:我只想踏踏實實的當一名好演員

相信很多演員和我一樣,“要想演好戲,先要學做人”,這是我上學老師第一堂課就講的,那個時候還不懂是什麼意思。

前幾年經常有一些前輩問我,啟傑你的想給自己什麼定位,演員?藝人?明星?我一臉懵,心想這有區別嗎?不就是火的程度不同而已嗎。

在圈裡久了,有很多德高望重的前輩值得我們年輕演員學習,他們的藝德、人品,比如李雪健老師。耳濡目染之後,我才逐漸確定,面對演員?藝人?明星?的選擇,現在的我只想踏踏實實當一名好演員。

傑:演完《青春鬥》,發現趙寶剛導演其實是個“老小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