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為什麼一直沒有打開,打開以後對目前的中國會有什麼幫助嗎?

周興健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作為我國曆史上第一位名副其實的帝王,秦始皇是實至名歸的千古一帝,關於秦始皇生前身後的故事從來都是後世熱議不休的話題,尤其是這位千古一帝的陵墓。

據司馬遷的《史記》記載,秦始皇陵自秦王嬴政13歲登基即開始修建,自前247年一直修建到秦始皇駕崩後的前208年,前後歷時40年之久。

秦始皇陵佔地56.25平方公里,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設計完善的帝王陵寢。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之一。

然而這一偉大奇蹟在建成之後便始終長眠於地下,雖然經歷了項羽的大火和黃巢的盜掘,但秦始皇陵依然安然無恙。

14年靜夜史瞻仰秦始皇陵時,看到的是巨大的封土堆,鬱鬱蔥蔥的人造山丘上,秦始皇陵地面建築早已蕩然無存,只剩下看不見但完好無損的地宮。

根據當地導遊的說法,雖然今天的我們沒有對秦始皇陵地宮進行發掘,但通過先進的同位素探測技術,已經基本瞭解了秦始皇地宮的全貌。通過靜夜史的實際走訪,在秦始皇陵封土堆坡面上的道路兩旁,確實有很多儀器探測的洞穴痕跡。

那麼在科學技術如此先進的今天,為何沒有對秦始皇陵展開大規模發掘呢?靜夜史認為這和共和國成立以來的一次考古災難密切相關。

1956年,學者郭沫若等6位歷史學者聯名上書國務院請求對明成祖朱棣的長陵進行發掘,但考慮到長陵規模太大,最後確定以明神宗萬曆皇帝的定陵為試點,俗稱“練手”。但由於缺乏相關經驗,定陵地宮打開後,很多珍貴文物因氧化被迅速破壞,萬曆皇帝的骸骨也沒有保存下來,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嚴重後果。

鑑於如此深刻而慘痛的教訓,在考古學家夏鼐的提議下,國務院及時叫停了對帝王陵墓的發掘工作,從此我國的考古工作轉向被動性發掘與搶救性發掘,包括秦始皇陵在內的帝王陵墓被有效保護起來。

定陵發掘作為共和國考古史上的重大事件,深刻影響到了其後的帝王陵寢考古進程。雖然定陵的發掘造成了極其嚴重的不良後果,但通過定陵,後人瞭解到了明朝皇陵的建築形態,也確定了明朝皇帝生前皇冠為黑色的歷史事實,為明史的研究提供了異常寶貴的資料。

所以從定陵發掘的狀態可知,如果能夠打開秦始皇陵地宮,對於秦朝即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研究,將是一筆無可估量的財富。

但很可惜,因為國家制定的“不主動發掘”的政策,我們可能在有生之年無法看到秦始皇陵地宮的打開。

相比對定陵發掘的“試手”,秦始皇陵墓的發掘沒有可參考和試錯的替代品。因為秦朝是典型的二世而亡,這就意味著一旦決定打開秦始皇陵地宮,就必須保證地宮內所有文物的萬無一失,避免重蹈定陵發掘的覆轍,因為一切都是獨一無二的。

而秦始皇陵為防止後人的盜掘,必然進行了一系列精巧的機關設計,如果後人無法因勢利導,不僅地宮內的文物無法得到保存,整個秦始皇陵地宮可能都會遭到巨大破壞,這個責任,是所有人都無法承受的。

根據司馬遷《史記》的記載,秦始皇陵地宮以水銀作為山河,以珍珠作為日月星辰,根據後人在地表的測定,秦始皇陵附近汞含量確實嚴重超標,驗證了司馬遷的記載。水銀除了有防腐功效,還是一種劇毒物質,稍有不慎,不僅考古人員會遭受致命傷害,周邊土地水源等可能會形成永久性汙染,對當地環境造成巨大破壞。

而根據後人在地表的測定,秦始皇陵地宮周邊除有高大的城垣外,頂部有跨度超過50米的巨石覆蓋,這意味著從地面對秦始皇陵地宮的發掘,註定困難重重。

而且相對於其他帝王陵墓保留4條墓道的形制,今天的儀器探測結果顯示,秦始皇陵只有南北兩個方向有墓道的設置,這一切讓秦始皇陵顯得撲朔迷離,極大地增加了考古發掘的難度。

所以在當下技術不是特別先進的情況下,保留秦始皇陵地宮現狀,並留給後人是最明智的選擇。

而且雖然後人沒有打開秦始皇陵地宮,但在面積達56.25平方公里的秦始皇陵區,包括兵馬俑的發現,也為後人瞭解秦朝提供了異常豐富的資料。

除了靜夜史看到的五顏六色的山寨兵馬俑,貨真價實的兵馬俑都是沒有顏色的,他們雖然出土時身披彩甲,但因為接觸空氣後的氧化反應,這些2000多年前的染料迅速揮發,同樣令人惋惜不已。

隨著兵馬俑等一系列秦代文物的發掘,人們對秦朝的瞭解也越發全面,剩下的未解之謎越來越少。而這些未解之謎,越來越多的人相信秦始皇陵地宮會給我們答案。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十二金人”。

根據司馬遷《史記》記載,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將天下兵器收到咸陽,熔鑄成12個金人,而這12個金人在秦朝滅亡後便不知所蹤,很多人認為極有可能就在秦始皇陵地宮裡面。

而與“十二金人”相對應的,是自大禹時期鑄造的象徵權力的九鼎,這是秦朝以前夏商周三朝的鎮國之寶。《墨子·耕注》: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夏後、殷、周之相受也。

而東周後期,九鼎消失在史書中,很多人認為作為權力象徵,且如此巨大的物件,必然隨著秦始皇一起被放在秦始皇陵地宮之中。

可以確定的是,這些謎團可能永遠會成為謎團,不過我們還是要感謝定陵發掘的深刻教訓,使得秦始皇陵免於被盲目發掘並導致不可逆轉的後果。

而秦始皇陵的保留,靜夜史認為和看似虛無縹緲的風水學理論也有密切關係,作為千古一帝,秦始皇陵某種程度上起到了鎮龍脈的作用,如果貿然發掘,破壞了風水結構,將會對整個國家造成巨大影響。

所以,留著秦始皇陵,比為了滿足好奇心而進行發掘要好得多。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秦始皇陵是世界公認的第八大奇蹟,被發現幾十年來一直吸引著國內外的目光,其實在1965年,郭沫若等學者就曾多次建議國務院總理周恩來,開展秦始皇陵挖掘工作,被周總理堅定拒絕,在20世紀70年代,陝西的農民意外的挖掘到幾個秦兵馬俑之後,政府也組織人力開展了對秦始皇陵外圍的挖掘,這就是現在我們看到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坑,但是對秦始皇陵地宮的挖掘,一直採取擱置的態度,其實主要原因貧道認為有以下幾點。



秦始皇陵面積過大,城牆堅固異常,開發時間太長

秦始皇陵大家都知道,但是你知道它有多大嗎,經過文物工作者幾十年的勘探,測繪出秦始皇陵大約有60平方公里,相當於78個故宮那麼大,陝西鳳翔的秦景公一號大墓,是我國目前開採的最大的先秦墓葬,面積大約5300平方米,開採了將近十年,而秦始皇陵的面積是它的500倍,可以想象,如果開採的話,得用多少年?


當年秦始皇活著的時候就開始建造他的陵墓,他徵召了78萬人用了39年才建造完畢,可以想象這是一個多麼巨大的工程,秦始皇陵分內城和外城,外城牆高30米,厚約四米,可想而知有多麼堅固,就算用炮彈炸都不一定能炸開,他上面還有80多米深的黃土覆蓋其上,從遠處看就是一座山,我們也知道開採陵墓都是用小刷子,一點一點掃到簸箕上把黃土清走,並不是像建造高樓大廈似的用挖掘機,這樣說你就知道整個工程量有多麼巨大了,再就是秦始皇把當年修建皇陵的人全部坑殺了,根本就沒有人知道它的入口在哪裡。


文物保護技術低,貿然挖掘會造成文物的損壞

上個世紀我們剛挖掘秦始皇陵兵馬俑到時候,兵馬俑身上絢麗多彩,而隨著時間的流逝,色彩慢慢褪去甚至發黑,文物工作者在挖掘長沙馬王堆墓葬時,挖掘出的竹簡,左手倒右手的功夫就成了一堆黑土了,幾千年前的仙桃片刻便化為了一攤汙水,因此就算是政府下決心進行秦始皇陵的挖掘,現在也沒有相應的技術,能保證挖掘出的文物能得到很好的保護,而秦始皇陵地宮當中,有100多噸的水銀,這可以保護秦始皇的屍身不腐,和陪葬品的完好無損,所以兩者相比較之下,政府自然選擇保護不挖掘了。


是否挖掘秦始皇陵地宮,要考慮社會心態問題

幾十年來,為什麼秦始皇陵能贏得國內外學者的矚目,還有這麼多的民間人士對他感興趣呢?就是因為他還沒有進行開採,身上有一層神秘感,如果挖掘之後有著無以計量的珍貴文物還好,如果挖開之後只是幾句冷冰冰的棺材,沒有其他東西,索然無味的話,肯定會使許多人大失所望,後果誰敢承擔?所以這也是政府要考慮的社會心態問題。

再就是現今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對帝王陵墓,採取保護不挖掘的政策,把這些珍貴的歷史痕跡留給後人去處理,近些年我國也越來越多的人支持這種對待文物保護的觀念,其實中國古代文人就說過,“墓者,藏也”,或許把這些珍貴的歷史痕跡藏於地下,是我們最好的選擇吧!對於秦始皇陵,你認為是應該開採還是保護呢?

創作不易,請賞賜個關注點個贊再走英雄


貧道講歷史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13歲在即王位,39歲時就完成了統一中國之大業,稱皇帝。

記得之前在看由張豐毅主演的《秦始皇》電視劇及一些資料中對秦始皇在位37年,真是既敬仰又惱恨,敬仰他統一了貨幣、統一了度量衡、統一併簡化了文字等偉業功勳;惱恨其殘暴不仁,如焚書坑儒、大建阿房宮等惡性事件。

最後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逝世於東巡途中的沙丘宮,他的生命也就此劃上感嘆號。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在網絡搜索這個電視劇。

而秦始皇陵工程早在秦始皇登基時秦王政元年(前247年)就開始修建了。

整個過程達39年,秦始皇在位才37年,後來在秦二世二年(前208年)才建成,裡面有各式各樣的宮殿、許多奇異珍寶、機關重重。

其工程非常之浩大、修陵人數最多時達到近80萬之多、建造持續39年之長,這些都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是我大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設計很完善的帝王陵墓。

一、秦始皇陵為什麼一直沒有打開

據度娘所說,1974年的春天,臨潼縣的當地村民正在打井時無意中發現了秦陵兵馬俑。隨即中國考古學家們抵達秦始皇陵,這座千年皇陵才現於世。

然而,時至今日已有44年之久,卻仍舊深埋地下,秦始皇陵為什麼一直沒有打開呢?

1、安全問題

關於秦始皇陵在《史記》中:“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記載。

1)機關

簡單來說,就是皇陵裡面機關重重,而這些機關的建造者,早在完工之時被會關在皇陵全部斬殺做陪葬,所以沒有人知道里面的機關,現代人如果要挖掘,估計還沒等完全進去說不上就一命烏呼了。

2)水銀

還有“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說明皇陵裡有很大很大量的水銀,據說是達100噸,在八幾年的時候一些研究人員也曾測試過,皇陵內是有一個強汞的異常地帶的。

水銀大家都知道,也叫汞,是有毒的物質。

而地宮中的100噸汞,是多麼不可思議的一個數字。這裡面我想不僅有液體汞還充滿著汞氣體,這大量的劇毒吸入或接觸後可毒死闖入者,傳說有命大不死的,但也沒活多久。

2、技術問題

秦始皇陵是我國4A級旅遊景區,在陝西省的西安市臨潼區驪山北麓。相信有很多人去那旅遊參觀過,有多大應該見識過了吧。

如果還沒有概念,那咱首都的故宮知道吧,故宮的佔地面積約72萬平方米,而秦始皇陵的總面積為56.25平方千米,注意一個是平方米,一個是平方千米,這差了多少?一個秦始皇陵大概相當於有近80個故宮的大小哇!

而且皇陵的封土既龐大又非常堅固,原高大約115M,經過40餘年後現仍高達76M、長大約350M、寬大約350M,而且陵園內的內城周長在3840M,外城周長在6210M,可想而知,這是多麼大的一個規模,皇陵園的封土堆在國內堪稱之最。

雖然我國現階段的科技很發達了,但如果要挖掘,面對如此龐大規模的秦始皇陵需要考慮的因素太多了,技術方面還未成熟。

而且對於這一點,在2015年***與英國女王參觀白金漢宮皇家收藏品中複製的兵馬俑時,介紹過秦始皇陵說,表示這些文物要保留下來,等到科學技術再高的時候進行發掘。

不管是自謙還是保護,科技對於皇陵來說,還需更加完善和進步。(大家可以網絡搜索相關新聞)

3、文物保護問題

司馬遷筆下的“奇器珍怪徙藏滿之”一語中的,表述了秦始皇陵有大量的奇珍異寶,連隨葬品都非常豐富、精美,這些都是文物,有著極高的歷史價值。

可一旦被挖掘出土,由於墓內外環境極其不同,極可能造成文物的損壞,這將是大中華不可估量的損失,對文物的保護沒有百分之二百的把握,國家哪會允許發掘呢。

4、人力、物力、財力

秦始皇陵建造時就用了高達80萬人,用的銀子更是天文數字了,現在要打開,需要多少人、多少工具,又要多少財力去支持,更何況開工見墓的時間無法估量,需要多少年才能成功?這些國家很清楚,現階段這個不是重點,自然不會枉費資源。

5、法律問題

大家都知道秦始皇陵是“中國第一批世界文化遺產”、“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敲黑板:這些都有相關的法律法規的嚴格保護的,單說一個“世界文化遺產”,中國政府是簽署了保護世界文化遺產公約的,所以如果要打開世界級的文化遺產——秦始皇陵,可不僅是我們中國自己家的事了,這裡涉及的法律層面的制約是有很多的。

二、打開以後對目前的中國會有什麼幫助嗎?

話說,如果打開秦始皇陵對中國有利有弊,而且個人認為弊大於利,繼續保護為宜。

1、考古史上巨大成就

秦始皇陵可是我大中華幾千年的結晶,裡面的東西每一件都是無價的;而且中國古代諸多的能人創造了非常多、到現如今都不可思議的偉大奇蹟。

打開後,無疑是中國的考古界一大非常之高的進步、發現,而且國外的考古隊都在盯著,也會聞風而來,那將會發生什麼不得而知。

2、中國歷史文化揭秘

幾千年來的秦始皇陵中藏著太多中國的秘密,在世界面前都是神秘而且神聖的。如果打開秦始皇陵,中國的任何陵墓都能打開,估計會出現壯觀的挖墓潮吧。

而且中國的歷史也將揭曉於世,包括建築、藝術、科技及軍事等方面被暴露在全世界的鎂光燈下,會發生什麼,我們不敢去想,我想這些影響對中國是弊遠遠大於利的吧。

◎ 秦始皇是我國曆史上一位叱吒風雲、又極富有傳奇色彩的千古一帝,對中國和世界歷史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

而秦始皇陵是可以同埃及金字塔、古希臘雕塑相媲美的世界人類文化遺產,是我泱泱大中華民族的驕傲和寶貴財富。

我想中華炎黃子孫在擁有自豪的同時應當走在保護我國文物道路的最前端,要肩負起更大的責任。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有書共讀


我去過陝西的秦始皇陵,親眼見到了秦始皇陵的恢弘浩大。雖然,它只是一座山。

但當你想到一個人的陵墓竟然是一座山的時候,你還是會感到震撼,這是權利、地位的象徵。

其實秦始皇的陪葬坑早在1970年代就被發現了,就是有名的兵馬俑,後期也發現了一些小的陪葬坑,但都不是主動挖掘,而是被動發掘。為什麼現在不願意去發掘秦始皇陵,主要有3個原因。

第一,成本很大,要花小1000億元

有人做過粗略的計算,秦始皇陵是一整座山,山高70多米,算上週圍的覆蓋面大概有60多平方公里。我當時去的時候必須抽出1個下午的時間才能逛完。如果按照現在的搬運費用計算,光把這70多米的小山剷平,並放到幾公里以外的地方,就要幾百億人民幣。

這還只是純粹的“搬運”。假如碰上水銀,或者其他未知的秦始皇設置的機關、文物,肯定還要花費更多的金錢來處理。這前後時間、金錢就是無底洞了。

第二,收益“未知”

雖然各類史料裡記載秦始皇陪葬了很多價值連城的寶物,但到底陪葬了什麼,經過這2000多年是否還存在,是不是一打開就會被氧化等等問題,現在都無法解答,沒人知道秦始皇陵裡到底藏了哪些奇珍異寶。

因為前期開挖過很多帝王陵墓,因為技術不到位,很多好東西都馬上就氧化了。所以,在沒有絕對技術把握的前提下,還是不要開挖比較好。

第三,一旦發掘,絕對是震驚世界的發現

要說中國的陵墓之最,那就是秦始皇的陵墓了,先秦歷史本來就隔的很遠,各種傳說紛紜。到底先秦歷史、秦朝,甚至更遠的夏商周、上古時代發生了什麼事,是不是歷史事實,還是各類傳說,秦始皇陵墓裡有沒有證據,這都是很吸引人的。

所以,一旦發掘了秦始皇陵,出土的任何文物都是價值連城、具有顛覆性意義的。

雖然我也知道現在發掘秦始皇陵還不是時候,但還是有點小私心,希望有生之年能看到發掘秦始皇陵,解開這個“萬世”之謎。


我是千城,就是那個要讀完1000本書、走過1000座城的男人。

歡迎留言說出你的想法。公眾號:千城撩書。一起打開新的世界!

在下千城


秦始皇一生縱橫六國,掠盡天下的財寶和美人,他對長生不老之說尤為信奉,耗費38年動用80萬人為自己修造死後的陵墓,將一生收藏的寶物全部隨葬。今天被譽為世界大八大奇蹟的兵馬俑不過是秦始皇陪葬的冰山一角,秦始皇陵墓如此神秘,為何中國一直沒有考古隊去打開它呢?

首先,現代的考古技術對於出土文物的保存還沒有達到盡善盡美的程度,這不僅僅是我過面對的難題,對於整個世界來說,挖掘如此規模龐大的陵墓都沒有足夠的技術支持。



我國是個非常注重喪葬的國家,在秦朝的時候陵墓建造技術就已經非常高了。一般大貴族的陵墓在建造之時十分注重恆溫除溼,文物保存在這樣的環境之下反而是最安全的。如果貿然挖之,很多珍貴的文物會因為氧化在幾分鐘之內迅速變色甚至變形毀壞。要知道當年兵馬俑剛剛被挖出來的時候,身上都是披著光鮮奪目的鎧甲,然而上面的顏料因為接觸到了空氣而迅速褪色,現在我們已經完全看不出來了。


其次,挖掘秦始皇陵所需的人力物力巨大。考古學家曾經勘測過秦始皇墓,粗略算過,僅僅挖掘陵墓上面的土,就要花費大約600個億。而且秦始皇陵墓地宮之中還有大量的水銀,這也是一個巨大而危險的工程。在沒有十足的經濟能力和安全保障之前,國家肯定不會去動秦始皇的陵墓的。

而且,我國曾明文規定,帝王級陵墓除非萬不得已的搶救性挖掘,是絕對禁止主動挖掘的。因為誰也沒有辦法保證當下的技術是不是真的可以讓陵墓內的藏品無損。


但是秦始皇陵墓價值無法估量,如果能夠打開,現階段來說對我們有什麼好處呢?

就秦始皇陵墓中的寶藏來說,秦始皇的陵墓暫時被沒有任何盜墓賊打通過,陪葬品保存完好。其中任何一件都將成為國家寶藏,價值不可估量。如果這些寶藏能夠挖掘出來,國家必然耗盡心血保存維護,不可能賣到海外。所以這些寶貝不可能變現,投入的資金不可能馬上收回來。



很多人提到可以發展當地的旅遊業。前有兵馬俑的名聲在外,如果秦始皇陵一旦挖掘成功並且成立博物館對外開放,那麼全世界的遊人必會蜂擁而至,對於當地來說是一筆可觀的收入。然而挖掘後期對於秦始皇陵的維護同樣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所以發展旅遊業帶來的利益暫時還是個未知數。


如果皇陵真的能夠打開,現階段對於我國最大的價值,就是它將會成為我國曆史研究進程之中的巨大豐碑,甚至於對全世界人類歷史文化的進展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只是現階段來說,這還是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挖掘秦始皇皇陵這項壯舉,可能要等到科技發展成熟,由我們的後人為我們實現了。

歡迎歡迎,祝你幸福。

以上


木劍溫不勝


關於秦始皇陵的千古之謎,無論是專家還是平民,無論是國內還是國際,均充滿了無數熱切的渴望。既然如此備受關注,又為何一直沒有打開呢?

一、與現行法律不符

  •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三條第三款規定:自然人死亡後,非法利用、損害遺體、遺骨,或者以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遺體、遺骨,其近親屬因此遭受精神痛苦,可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

  • 在司法實踐中,近親屬要求精神賠償得到法庭支持的案例已經很多。同時,侵權人有責任恢復原狀、賠禮道歉,並賠償相應的經濟損失

  • 《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六十五條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情節嚴重的,處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一千元以下罰款:

  • 故意破壞、汙損他人墳墓或者毀壞、丟棄他人屍骨、骨灰的;

  • 在公共場所停放屍體或者因停放屍體影響他人正常生活、工作秩序,不聽勸阻的。

  • 我國刑法第三百零二條規定:盜竊、侮辱屍體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正所謂:“立善法於天下,則天下治;立善法於一國,則一國治。”目前,我國倡導的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法治中國。”

所以說,如果打開秦始皇陵,豈不與國家的法治建設產生明顯衝突。雖然,可以推進我國考古研究的大發展,但考古研究只是國家發展的其中小部分,又豈能和國家法治建設大局相提並論,和億萬百姓的福祉相提並論。

二、與國家政策不符

關於帝王陵的開發問題,國家文物總局多次在新聞媒體面前強調“保護第一”。同時,提倡的則是在推動發展中被動性發掘。意為:主要針對國家基礎建設方面,對於影響國家發展的古代墓葬,採取的是在保護中開發的原則。

同時,《文物保護法》規定:我國文物工作的方針是“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

為何會有如此政策呢?很簡單,如果將世界第八奇蹟的秦始皇陵打開,是否會引起打開古代墓葬的熱潮呢?如此下去,能用幾年,我國是否還會存在完全的古墓葬?為此,秦始皇陵墓研究專家趙化成先生強調:“發掘帝王陵的口子堅決不能開。”

這樣的結果,到底是開發的收穫大呢,還是不打開的存在價值大呢?答案應當不言而喻。

因此,《中國文物報》指出:“把文物當作搖錢樹,乃是中華民族的不肖子孫。”

三、與民俗傳承不符

民間最缺德三件事:“挖人祖墳,扒人房子,睡人老婆!”可見,人們對挖人祖墳之事是多麼的痛恨。自古民間認為,被挖祖墳,驚擾屍骨,乃大不孝。也就是說,挖人祖墳就等於打人家的耳光,人們能不和你拼命嗎?因此, 西漢蕭何曾定律法:“開棺見屍”即處斬刑。

也因此,每年的清明節,中華兒女都有祭掃先祖墳墓的風俗。

對於百姓而言,各家各戶都有先祖墳墓。同樣,對於中華兒女來說,先祖的墳墓便是這些古代墓葬,而這些古代墓葬則是我們文化傳承的根基。毀了這些陵墓,不就等於毀了華夏文明傳承的根基嗎。

同時,民間人死後,常用“入土為安”一說。所以,無論是百姓還是帝王,都不願意死後還被後人不斷驚擾吧。

雖然,考古和挖人墳墓有一定的區別,但是這些陵墓總歸都是華夏兒女的先祖遺物。所以,後世的我們不可不敬,更不可相擾。

四、並非我國考古技術落後,而是要留給後世子孫

2003年11月28日,在北京召開的“秦始皇陵考古遙感與地球物理技術成果經驗會”上,秦始皇陵考古隊隊長段清波宣佈,中國第一個王陵園的佈局之謎已經解開。

據權威新聞媒體介紹,我國的考古技術,相對於世界來說,處於領先地位。現在之所以不發掘,主要是為了將這些先祖的寶貴遺產留給後世子孫,以免遭到子孫們的唾罵。

總之,如果打開秦始皇陵,所得不過考古的一些文獻資料,滿足一下人們的好奇而已。但是,秦始皇陵的神秘吸引力也將隨之消失,失去了神秘吸引力的秦始皇陵,還會有多少價值呢?還會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嗎?同時,任何一個國家的發展,並非依靠祖先的遺產,而更多的是自身的奮鬥。這樣的子孫才是先祖的驕傲,而不是後世子孫以先祖為驕傲。


祥子談歷史


 秦始皇陵墓自1974年發現挖掘以來,早已確定好了陵墓的主室位置,但是直到現在國家都遲遲沒有動工的跡象,這背後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其中更是有一種說法直接顛覆了人們的三觀認識。

  比較傳統的說法就是技術不夠先進,達不到完好無缺的保存文物的目的。要知道,中國第一次科學性,有組織的運用現代挖掘手段的明代定陵許多文物一出土就變了色,我們也能理解。但是時至今日相隔已40餘年,技術真的還沒有達到麼?

  中國利用金屬探測儀探測到秦始皇陵墓內的一處堆積了大量的寶藏。但是,與此同時也陵墓的四周檢測到了大量的水銀劇毒物,而陵墓的外圍則沒有這麼高的水銀含量,這一發現與漢代的史記記載相符,但也給考古工作造成了困難。因為在無法保證絕對真空的情況下,要從封閉的陵墓中抽取出大量的水銀或者避開這些水銀都是很頭疼的問題,或許還得需要機器人!

  1974年由於農民的一次偶然鋤地發現的秦始皇陵墓,當時震驚了整個世界,其中日本更是派出了考古隊準備協助中國挖掘陵墓,條件是陵墓寶藏的十分之一,但被中國嚴詞拒絕。畢竟祖宗的安寧,又豈能容外人踐踏,哪怕技術不夠,由此可見它的影響力之大。但是到了今天,陵墓還不挖掘,小編認為技術的進步無疑是巨大的,但是不是萬無一失真的不敢保證,所以中國在等!

  這第二種說法,聽起來就更加玄乎與不可思議了,傳言秦始皇並沒有死去,他在臨終之前吞下了長生不老藥,時至今日,仍然存活於這個世界上。

  這就是著名的1973年秦始皇還活著事件!但是很明顯此為悖論,據史記記載,秦始皇是死於南巡途中,那時又正值炎炎夏日,屍體早已腐爛,運會國內的路上馬車之中都是一股子臭味,所以說復活絕無可能,保存完好的可能性又是微乎其微,但並不是沒有,因為從距離秦朝最近的漢代出土的馬王堆漢墓中的女屍保存的相當完好的情況看,秦朝也可能掌握了高超的防腐技術!再開句玩笑話,要是秦始皇還活著,現在哪裡還有美國什麼事了,也許早就世界一統了!


閱時事足球分析


秦始皇陵古代沒有人打開,是因為這個工程量太繁重了。

中國封建社會,歷朝歷代都有規定,不能挖人家的墓地的。更何況是皇帝的陵墓了,可以說秦始皇陵,在歷朝歷代都是被皇家保護的一個尤其重要的墓地。

就像劉邦當了皇帝之後,分了幾十戶人家,專門去看秦始皇的陵墓。同時,皇帝在保護秦始皇陵墓的時候,也是在保護自己的陵墓。畢竟中國的皇帝都是風順輪流轉,你當幾百年,我當幾百年。我保護前人的陵墓,後人照樣也會保護我的陵墓。

亂世就不一定了,我門一般說的都是太平盛世的時候。

因為秦始皇陵是受保護的,所以,即使盜墓賊,也不敢輕易去挖他的陵墓。畢竟工程量太大了,好不誇張地說,盜墓賊想挖開秦始皇的陵墓,比愚公移山的難度都要大。

《史記》司馬遷對秦始皇陵的描述是“穿三泉,而下棺槨”這裡的三是概數,也就是說秦始皇的棺槨是埋葬在多層地下水的下面。多層地下水,至少也有幾十米深吧。這樣的一個深度,沒有現代機械幫助,是很難挖掘開的。

更何況裡面是機關重重,還有水銀漫步在其中,,,,,,。可以說進入到秦始皇陵墓,若是稍有不謹慎,隨時都有可能喪命。

二十一世紀的現在,我們是完全可以利用現代化先進的設備,打開秦始皇陵的。但是,由於現在的技術還沒達到一定的高度,我們就算把秦始皇陵裡的文物給挖出來,也不能把他們給完好的保護好。

就像當初秦兵馬俑剛出土的時候,是五彩斑斕的一樣。

可是,當他們接觸空氣的那一剎那,兵馬俑身上的顏色就全部褪去了。剩下的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這個樣子。

所以,這也就是一直沒有打開秦始皇陵的原因。

打開秦始皇陵當然對中國有幫助了,至少秦始皇陵裡埋藏了大量六國時期的文物,這些文物具有很大的歷史研究意義。對於我們瞭解春秋戰國那個時代有很大的幫助,同時,他也可以驗證司馬遷《史記》寫的真偽性。

秦始皇陵墓裡面是否真的如同史記裡的描寫一樣,有各種機關,有水銀,有大量的陪葬品......。

畢竟秦始皇統一了全國,然後把六國的寶貝都給搜刮到秦國去了。其中有相當大的一部分,他的兒子胡亥,在他死後都跟著他埋葬到了地下。


史學達人


秦始皇在統一了江山之後,曾主導建造過兩個浩蕩巨大的工程,第一個工程就是萬里長城的建造,在他統一六國之後,為了防禦北方的匈奴,他就讓人以原本存在的一些長城為基礎建造了綿延萬里的長城。

第二個大工程就是秦皇陵的修建,秦皇陵的修建時間非常漫長,從秦始皇剛開始當上秦國國王的第一年開始,他就展開了對秦皇陵的修建。

然後一直到秦始皇的兒子胡亥繼位的第二年,這座巨大的陵墓才算是修建完成,秦皇陵的修建前後一共花費了39年時間,修建過程中,一直保持著七八十萬人的龐大工作量,整個工程可謂是浩大無比。




秦皇陵的三大重要部分

一直以來在不瞭解的情況下,我們都以為秦皇陵是一個單獨的整體存在,但是在我看來,我們應當把秦皇陵分成三個部分。

我覺得我們應該把秦皇陵的地面建築、地宮、陪葬坑三個不同部分區分開來。

在這三個部分中,遭受損毀最為嚴重的就是秦皇陵的地面建築,秦朝滅亡之後,在項羽的搶奪焚燒下,秦皇陵地面建築沒能支撐多長時間,很快就變成了一堆廢墟。

而秦皇陵的地宮一直完好地保存在秦皇陵陵區的地底下,我們經常所說要挖的秦皇陵,其實就是這一直保存得非常完好的秦皇陵地宮,史記中所記載的水銀江河、秦始皇棺槨等等,都存在於這個地宮之中。

至於陪葬坑部分,我覺得是秦皇陵三個部分中我們所瞭解最為密切的一個部分。

在整個巨大的秦皇陵陵區中,一共存在了高達400多個陪葬坑,而在這眾多陪葬坑中,有三個陪葬坑的名氣是最大的,這三個陪葬坑就是兵馬俑陪葬坑。

我們現如今所看到的一切秦兵馬俑,就全部來自於這三個兵馬俑陪葬坑,在兵馬俑陪葬坑出土出來後,其一度被人們列之為了世界八大奇蹟之一。

就連這眾多陪葬坑之一的兵馬俑陪葬坑都能被排列到世界八大奇蹟中,那麼我覺得秦始皇屍身所在地的地宮如果能被挖掘出土的話,將對國內以及世界造成的影響絕對是無與倫比的。

打開秦皇陵將會帶來的影響和幫助

按照提問中所說,如果能打開秦皇陵地宮的話,那麼我覺得世界八大奇蹟將有100%的可能變成世界九大奇蹟。

從地宮中出土出的眾多文物資料與珍寶也絕對能填補我們對秦朝以及先秦的瞭解空白,讓我們對那個時代擁有更多的瞭解。

而其中珍藏的寶物在被出土、展覽出來後,也絕對能滿足我們這些平頭百姓們的好奇心理,讓我們得以窺見秦始皇所使用寶物之珍奇、瞭解到其中水銀山河的神奇,或許還可能如同長沙的辛追夫人一番,得以窺見秦始皇這位千古一帝的真容。

我覺得這就是挖掘秦皇陵將會對我們帶來的影響和幫助。

至於為什麼沒有挖秦皇陵,在我看來主要跟三個原因有關。

沒挖掘秦皇陵是因為規定不允許

第一個原因就是規定的不允許,50年代末的時候發生了一件事情,在郭、吳等人的主導下,一直保存完好的明皇陵首度遭受到了考古挖掘。

那是我們歷史中第一次主動對古代帝皇陵墓展開的考古挖掘,不過結局卻並不是特別完美。

因為技術的限制,當時萬曆皇帝陵在挖掘過程中遭受到了不少破壞,正因為這次挖掘出現的破壞,才導致後來出現了為保護古代陵墓而禁止主動挖掘重要陵墓的規定。


在50年代後,有一段時間確實有人想挖秦皇陵,但最終因為這個規定的影響,只能無告於衷,這是至今沒挖秦皇陵最為至關重要的原因,相比於這個原因,其他原因都得往後靠。

沒挖掘秦皇陵是技術不成熟

至於第二個原因是技術不允許。

因為秦皇陵與地面空氣隔絕已久,所以其中的文物已經習慣了秦皇陵中缺少空氣氧氣的環境。

如果貿然打開秦皇陵地宮、讓外界空氣流通到秦皇陵地宮中的話,那裡面保存的很多文物絕對會受到嚴重的氧化破壞,萬曆陵的前車之鑑已經很好地向歷史證明了這點。


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就有許多的技術難關要攻克。

然後再加上秦皇陵地宮中存在著的大量有毒水銀氣體,無疑更加加深了這裡面的技術難度。

沒挖掘秦始皇陵是因為經費太龐大

第三個原因則是所需經費太過於龐大了。

一般我們在挖掘普通古代陵墓的時候,出於不破壞陵墓原貌的初衷,我們一般得需要好幾個月的時間去精雕細琢地挖掘。

通過挖掘普陵墓的難度以及所耗費人力物力的龐大,我們就可以想象出如果要挖掘如此龐大的秦皇陵以及克服其中種種技術難關所要花費的資金是多麼龐大了。

就算是花上幾百上千億人民幣,也只能勉強的解決,因此資金也是一個非常巨大的問題。


所以說這就是挖掘秦皇陵可能會給我們帶來的幫助以及現在之所以一直沒挖掘秦皇陵的原因,在三個影響挖掘的重要原因影響下,秦皇陵至今才安好地保存在了陝西的地底下,未曾讓世人接觸過。


孤客生


1、“始皇初即位,穿治驪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做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轍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2、“秦始皇帝葬於驪山之阿,下銦三泉,上崇山墳,其高五十餘丈,週迴五里有餘,石槨為遊館,人膏為燈燭,水銀為江河,黃金為鳧雁,珍寶之藏,機械之變,棺槨之麗,宮館之盛,不可勝原。”

(千古一帝——秦始皇)

以上兩段史料依次出自司馬遷《史記》及班固所著《漢書》,是關於秦始皇帝陵的相關正史記載。

從以上史料記載中不難看出,秦始皇帝陵有著宏偉的建築規模、巧奪天工的機械設計、價值連城的珍貴隨葬品。

由此,將秦始皇陵稱作天下第一陵也絲毫不過!

秦始皇帝陵北臨渭水之濱,南依驪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大一統皇帝嬴政的陵寢。

據記載,丞相李斯受始皇之命負責為其設計興建自己的萬年吉地。陵寢自始皇初登王位時即已開始興建,到其稱帝臨死時仍尚未完工。

為修造這國家一號陵寢,彼時共從全國徵集了近72萬多人力,修造高峰時接近80萬人,(我們都知道埃及有個著名的胡夫大金字塔,修造始皇帝陵的人數是修造胡夫金字塔人數的八倍之多!)其前後歷時39年才修建完成。
(秦始皇帝陵,後面高聳部分即帝陵封土)


目前已經探明,在秦陵四周還星羅棋佈的分佈著大量形制不同、內涵各異的陪葬坑,其數量約有400多個。

可以說秦始皇陵工程之浩大、用工人數之多、持續時間之久,在古代中國帝陵修造史上是獨一無二的!與世界其他類型的帝王墓葬建築相比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秦始皇去世之後,不久其子秦二世便將其葬入。在以後的兩千年多年時間內,各朝各代的最高統治者大部分對始皇陵採取的都是保護措施,並嚴厲懲罰盜墓者。但隨著王朝更迭,朝代更換,始皇陵前後還是遭遇了數不清的劫難。比較大規模的幾次盜陵事件有:

——秦朝末年,剛被葬入地宮沒幾年的始皇陵,便遭遇到了反秦之將項羽的巨大破壞,這次破壞也可能是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始皇陵劫難。

另據《漢書》記載,漢朝時曾有一小孩在秦陵附近放羊,後羊不幸落入一洞中。小男孩便手持火把鑽進地洞找羊,不料竟勿進了秦陵地宮,並失手引發大火,導致盛放始皇屍體的棺槨被燒!

另據魏時《水經注》記載“牧羊人尋羊燒之,火延九十日不滅。”

由於現在尚未開啟始皇陵,故對於《漢書》及《水經注》中記載的牧羊童燒陵事件是否真實還未可知!

——新(王莽創建)朝末年,赤眉軍曾挖掘過始皇陵;

——魏晉南北朝時期,後趙皇帝石虎曾盜掘過秦陵;

——晚唐末年,農民起義軍首領黃巢又對其進行過一次大規模破壞;

——五代時期,軍閥首領溫韜以籌措軍餉為名,曾大規模盜掘始皇陵;

——清末光緒年間,始皇陵曾遭遇過一次盜掘;

——民國初年,駐守陝西的軍閥劉鎮華曾盜掘過秦陵。

白雲蒼狗,轉瞬即逝!

時間一晃,兩千年已過。

1974年3月,居住在秦始皇帝陵封土周邊的居民在打井時發現了幾個用泥土燒製的與真人大小一樣的陶俑,由掀開了龐大秦陵墓葬群的冰山一角!

(秦陵兵馬俑一號坑)

在此考古工作者先後發掘出土了大量古代秦兵俑、秦陶兵馬以及銅製戰車等。

(秦陵兵馬俑坑出土的銅戰車)

兵馬俑的發掘的消息迅速傳遍全世界,整個世界都被驚呆了,人們甚至把它稱之為“世界第八大奇蹟!”

事實上目前已出土的兵馬俑一號坑和二號坑以及後來新發現的三號坑都是始皇陵陪葬的很小一部分。但是通過已經出土的兵馬俑數量、種類及規模可以推測秦陵規模的龐大。

由此可見《史記》及《漢書》的相關記載是有其真實性的。

目前在秦陵附近建立了供世人參觀的秦兵馬俑博物館。每年都接待來自海內外的數百萬人進館參觀,這其中包括許多國外政要。

而對秦陵的相關發掘並沒有再重啟,而是著重對已出土文物的修繕和保護。

究其根本原因就是,以目前現有的科學技術很難做到對新發掘出土文物不產生損害。

一個根本的例子就是,之前在發掘新出土的彩色陶俑時。部分陶俑初再現人間時還是彩色的,但僅過了幾十秒的功夫,由於接觸到了空氣中的氧氣,很快即被氧化成一堆灰!

(彩陶俑)

既然現有的技術不能好好讓它們保存下來,供現代人及後世子孫觀賞,又何必提前去打擾破壞它們呢?

一個現成的例子就是建國之後,由於盲目挖掘明十三陵即萬曆皇帝的定陵,結果造成了對文物難以挽回的破壞。由此國家便規定此後非必須的、搶救性的原因,不再主動發掘皇陵及其他大型墓葬群。

其次秦陵發掘工程規模巨大,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後面還涉及到許多後勤領域。

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

既然我們這一代人還不能做的,就留給後來人來做吧。相信隨著科技的發展,他們一定會比我們做的更好!

是非成敗轉頭空,幾度夕陽紅。

秦始皇作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大一統皇帝,無論是其生前還是死後都受到了巨大褒貶。

贊成他的,認為他奠定了華夏根基,開創了大一統格局,為後世樹立了典範。其“車同軌、書同文”以及郡縣制的建立、萬里長城的營造等,都給後世、給中華民族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和豐厚的物質遺產。

反對他的人,說他是一代暴君,生前殺人無數!為滿足自己的私慾,強徵數不清的人們為其修造了許多規模浩大的工程(如萬里長城、阿房宮、始皇陵)造成了無數家庭支離破碎,釀成了數不清的人間慘案。比如我們所熟悉的歷史故事——孟姜女哭長城。

不管怎樣評價他,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秦始皇雖不是完人,但是他是有功於中華民族的!是應該值得被每一位中國人所銘記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