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人識人的方法:聽其言,觀其行,是不夠的!

1 作案動機

在《韓非子》的《說林上》中,有一段話,文字照片如下:

看人識人的方法:聽其言,觀其行,是不夠的!

劃線部分的意思是:惠施說“瘋子朝東跑,追趕他的人也向東跑。他們都朝東跑是相同的,他們朝東跑的原因則不同。所以說:對於做同樣事情的人,不能不考察他們不同的動機。”

我們在平時的探案電影或者作品中,經常能聽到這句話”他的作案動機是什麼?”,“動機呢,他有什麼作案動機嗎?”,其實就是從人性的角度出發來分析問題,一個人做一個事情,必定是有動機的,或者更不帶感情褒貶的詞語來說的話,必定是有原因的。

對於學習法律的人來說,“作案動機”應該是刻在骨子裡的詞吧?

比如,我們在網上或者現實生活中,經常聽到或者見到有女孩子說被騙感情了,被騙財了,被騙色了,其實被騙這件事情能發生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呢?就是這個女孩子不會查看作案動機------姑且把男人追女人這個事情比喻成作案吧,用詞不恰當,各位男同胞對不住了。

這個作案過程是怎麼樣的呢?無外乎幾個模式和套路而已:

開局:搭訕要電話號碼,網上聊天認識,工作生活中偶然認識,通過朋友關係認識。

推進開端:送鮮花,送禮物,約吃飯,約看電影,約看演唱會,約一起去做義工,約一起去逛博物館,約喝咖啡聊天。

推進中程:約出去旅行(才有孤男寡女在外過夜的機會),寫情書,煲電話粥。

推進後端:(空白,我不寫了,自己猜。)

目標擊中:娶得美人歸(當初的作案動機)

成功騙財(當初的作案動機)

成功騙色(當初的作案動機)

所以我們就能從這個比喻中看出惠施說的那個情況:做的是相同的事,但是作案動機完全不一樣,所以最後的結果就是有女生髮現自己被騙財騙色了,有女生髮現自己嫁給了一個好老公大丈夫。這就需要我們有一定的人生感悟,有良好的思維方式,才能具有這樣的認知。

2 私生子的廣告

在講這個話題之前,我想先講兩個故事(均出自《韓非子》)。

故事一:

管仲年老,不能執掌國政了,退休閒居在家,齊桓公前去探望管仲,請他推薦人來掌管國政。

齊桓公:我請豎刁來掌管國政怎麼樣?

管仲:不行,人之常情沒有不愛惜自己身體的,你生性嫉妒男子而喜歡女人,豎刁就自己閹割了自己,來給你管理宮內事務。他對自己的身體都不愛惜,又怎麼會愛你呢?

齊桓公:那衛公子開方怎麼樣?

管仲:不行,齊國和衛國之間不過10天路程,開方為了侍奉迎合你,15年都不回家一次看望他的父母,這不符合人之常情。他連自己的父母都不去親近,還能真心親近你嗎?

齊桓公:那麼易牙怎麼樣呢?

管仲:不行,易牙為你主管伙食,你無意提到未曾品嚐過的味道只有人肉,易牙就蒸了自己兒子的頭進獻給你。人之常情沒有不愛惜自己兒子的,

他連自己的兒子都不愛,又怎麼會愛你呢?

故事二:

樂羊擔任魏國將領進攻中山國,他的兒子在中山國。中山國的君主烹殺了他的兒子,給樂羊送來他兒子的肉汁,樂羊坐在軍帳中吃下這些肉汁。魏文候對堵師贊說:“樂羊為了我的緣故而吃下了他兒子的肉。”堵師贊回答說“他的兒子都能吃下,還有誰不能吃?”樂羊從中山國作戰回來,魏文候獎賞了他的軍功但是懷疑他的用心。

我們看看這兩個故事,不僅僅考察了人的行動,所謂“行勝於言”,但是也考察了行背後的那個動機,那個原因。這有這樣,才不會出現那種僅僅靠行動本身來判定一個人的方法。因為人是有人性的,所以不僅僅要考察人的行動,還必須考察人行動背後的動機。

大約十幾年前吧------現在這樣的事情基本就沒有見到過了,也沒有媒體報道了,我想大約是大家都意識到了是怎麼回事吧------,我們常聽說這樣的事情:自己家裡窮,所以不讓自己的兒子女兒去上學,而是全力供養鄰居家的幾個孩子去上學;自己家的孩子和鄰居家的孩子都落水了,不去救自己的孩子,而是把鄰居家的孩子救起來了。所以這種事情本身背後的動機是什麼呢?我想,鄰居家的才是自己的親生骨肉吧,而所謂的自己的親兒子不過是野種罷了。所以,這種捨棄自己孩子而供養別人孩子上學,捨棄自己孩子還救別人孩子的行為,無非就是給自己的私生子打廣告而已。

而真正的為人父母者是怎麼做的呢?我記得大約去年吧,不是有個新聞報道嗎,一個女大學生在火鍋店踢了一個在桌子下瞎鑽的孩子一腳(不論是否真踢了,在父母的眼裡是真踢了),孩子的母親直接跳起來就打這個女大學生。網上的爭論糾結在:孩子是否缺乏素質教養,誰對誰錯的問題等。這種爭論就是純客觀的爭論,比如是不是真的踢到了等等。但是這種爭論的維度不夠,就是因為只停留在客觀的爭論上,而沒有體察到人的人性。其母親做出的反應就是人性的反應,自己的至愛被踢,那麼自己的行為就是捍衛和保護自己的至愛,至於對錯,那是法律的判斷,不是人性的判斷。反過來,如果母親反而是去道歉,說自己沒有教育好,但是自己孩子被踢了,對方卻不付出代價,這就有違常理了,如果管仲看到,管仲估計永遠都不會重用這個母親了,因為管仲會說“連自己的孩子被打了,都不去捍衛,還能捍衛誰呢?”

看人識人的方法:聽其言,觀其行,是不夠的!

3 為何真是患難才能見真情

前面談到了作案動機,那麼我們來看看這句古話“患難才能見真情”,為什麼如此充滿智慧。

在一個人一帆風順的時候,他周圍的朋友,同學,同事等對他肯定是客客氣氣的,大家平時也是嘻哈打笑,如果這個人再有點位置,比如當個什麼官啊,當個什麼總啊,家裡有多少錢啊什麼的,那他周圍的人對他就會更好了,處處都是尊重,處處都是好生伺候,處處都是拍馬屁……

他周圍的人就分成了2種,2種不同的動機,就像上面那個女孩子被騙財騙色的案例一樣。

第一種:動機:不在乎他的地位,不在乎他的利,而在乎他的義。所謂重義輕利。

第二種:動機:不在乎他的義,而在乎他的地位,在乎他的利。所謂重利輕義。

在他處於順境的時候,這兩種人的行為都是一樣的,就像惠施所說的那種都朝東跑,行為上看不出區別,但是其實底層的動機完全不一樣。

所以一旦他處於逆境了,開始患難了,這兩種人的動機的不同,就造成了他們行為的不同了。那種重利的人,就開始去尊重和伺候處於高位置的人了;而那種重義的人,還是和以前一樣的尊重和伺候他。

所以:除了觀其行之外,必要學會察動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