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眾論壇:“沉默的大多數”在這裡找到影評新陣地

小眾論壇:“沉默的大多數”在這裡找到影評新陣地

文|馬二

陳鈺琪“屠版”虎撲。

常言道,《射鵰》看黃蓉,《倚天》說趙敏。六大派尚未在光明頂走下來,綠柳山莊的趙敏郡主就憑藉預告中的“片影只言”在虎撲掀起了一波熱潮。

“想念趙敏的第三天”

“最近被陳鈺琪版的趙敏迷得不要不要的”

“陳鈺琪原來是第一位扮演趙敏的內地演員!”

以“直男”屬性著稱的虎撲論壇,隨著新版《倚天屠龍記》的上線,彷彿變成了一個大型的陳鈺琪“線上”見面會。或源於飯圈文化的侵襲,或來自金庸原著的魅力,那些魂縈夢繞的可人兒,沁入“如泥、如鋼”般男子的心,燦若星辰化作心頭之好。

小眾論壇:“沉默的大多數”在這裡找到影評新陣地

其實,讓虎撲影視區鼎沸如“湯”,陳鈺琪並不是首例。同是蔣家駿導演執導,17版的《射鵰英雄傳》中,黃蓉的扮演者李一桐,就曾在虎撲颳起過一次“桐蓉熱”。

不過,與如今每日幾百萬流量上下的虎撲影視區相比,當時的情形似乎更加微妙和有趣。作為虎撲“飯圈”文化湧起後的“首得利”者,李一桐不僅在當年的女神大賽中囊取亞軍,更有忠實鐵粉為她“蓋”起一幢百萬高樓。

小眾論壇:“沉默的大多數”在這裡找到影評新陣地

從李一桐到陳鈺琪,虎撲的“偶像熱”似乎愈演愈烈。為何以體育發家的男性小眾論壇,會對影視作品如此著迷?在這一波波的偶像熱背後,我們所討論的核心要素究竟是什麼?小眾論壇所討論的影視作品,和評分機制中的是否一致?

為了解答以上問題,影視Mirror探查各大論壇、系統梳理,意圖從小眾論壇的“偶像熱”背後,對如今的評分機制進行深度解讀,發掘“沉默的大多數”的幕後玄機。

從“草根”到“影視”

小眾論壇的新變遷

“天涯”易老。

不得不承認,盛產過芙蓉姐姐、ck沉珂、十年砍柴的天涯論壇,當年有著“舉袖為雲”的火爆場面;但隨著個人Blog時代的終結,偶像流量消逝的天涯論壇也草草歸為小眾。

小眾論壇:“沉默的大多數”在這裡找到影評新陣地

同樣境遇的,是和天涯同被稱作BBS界“雙子星”的貓撲。

南“天涯”、北“貓撲”的十年盛景,興起過數之不清的優質內容。曾以“BT精神”(超凡的跳躍思維)輝煌的貓撲,從冷笑話和精華灌水中,伴著第一批互聯網“草根”偶像的淡出而走向沒落。

小眾論壇:“沉默的大多數”在這裡找到影評新陣地

於是,聚合體被打散,類型細分更加垂直。

在博客時代落幕之後,迎面而來的是直觸用戶“爽點”的小眾論壇

借八卦聞名的豆瓣“鵝組”,動輒披露名人黑料的晉江“兔區”,各抒己見、眾口難調的百度貼吧,以及不走常規路、力做“吵架王”的虎撲步行街。

在論壇多元化的暗潮湧動之下,接踵而至的“偶像熱”一如既往。只不過,從原生的“草根”名人的誕生,轉變為影視“流量”的驅動。

小眾論壇:“沉默的大多數”在這裡找到影評新陣地

和逐步“飯圈化”的虎撲相比,豆瓣“鵝組”的偶像霞光更加分散。“鐵打的‘C位’,流水的明星”,這句話在“鵝組”永不過時。去中心化的推薦機制,讓豆瓣的熱度系統粗暴而又有效。粉絲們拼盡努力的發帖、刷榜,無非是想讓自己的idol內容更多一點、排名更靠前一點。

更有趣的是,六十萬人的“鵝組”,數百萬人的虎撲,或許並不足以撐起這些流量和熱度。即使李一桐成為虎撲女神,即使賈玲成為豆瓣最受歡迎的女藝人,對於現實中的他們來說,影響似乎並沒有多大。

小眾論壇偶像的一切熱度,井然有序,又沉默不語。

評分機制的背後玄機

或許,小眾論壇偶像的曲線變化,在評分機制中體現得更加巧妙。

說到國內目前的評分系統,就不得不提及豆瓣、貓眼、淘票票三大巨頭。前者向來以專業影評的態度撰寫評論,後兩者更多擔當著購物反饋的職責。

小眾論壇:“沉默的大多數”在這裡找到影評新陣地

按理說,評分高的劇集自然討論度高,但似乎事實並非如此。踢開全民公眾話題“三岔口”的微博不談,虎撲、豆瓣以及知乎等小眾論壇,談論的內容大抵不在“高分”而在於“熱鬧”。

近水樓臺先得月的“鵝組”,彷彿不曾沾染豆瓣評分的專業氣息。2018年評分最高的大陸劇集中,《大江大河》以10萬人打出的8.8分位居榜首;而當時的“鵝組”在討論什麼呢?縱然有宋運輝和雷東寶的“郎舅”情誼,但更多的反倒是當前的明星八卦、家長裡短。

小眾論壇:“沉默的大多數”在這裡找到影評新陣地

男性用戶高達90%的虎撲,也不嘗保持性別屬性中特有的理性思維。近來的虎撲Jrs,如同感染了“倚天流感”一般,不僅在影視區裡討論起陳鈺琪、祝緒丹等《倚天》女主,甚至連曾舜晞、林雨申等同性角色,都成為了茶前飯後的熱點。

然而,新版《倚天》的評分在豆瓣、貓眼的評分機制中並不佔優。不涉及開播前幾集遭人詬病的些許瑕疵,

單從如今的劇集內容和虎撲反饋來看,各大評分機制貌似和網友不在同一“頻道”。

小眾論壇:“沉默的大多數”在這裡找到影評新陣地

這一現象,在同期播出的《都挺好》中體現的更為明顯。豆瓣11萬人打出7.8分的《都挺好》,在虎撲影視區無風無浪。不僅見不到揭示陰暗生活的痛訴,連姚晨、倪大紅演技相關的熱帖都少之又少。也許,那時對該劇感興趣的Jrs,都撐不起這部劇的開分人數。

雖然有性別喜好等因素的存在,都透過小眾論壇的背後,我們必須看到如今評分機制的玄機。看劇之後隨手評分的那批人,和看劇之後去傾訴的那批人,可能有重疊的存在,但更多的是完全不同的“針尖”對“麥芒”。

小眾論壇的背後,實質是數不清的“沉默的大多數”。

從“沉默”到“開口”

如何做?

不過,聚焦“沉默的大多數”的同時,我們更要看到其背後隱藏的“分眾”現象。

這些“沉默的大多數”,不是評分系統裡活躍的那批人,不是微博裡推薦、打榜的那批人,不是豆瓣上姿勢專業的影評人;而是無數如“鵝組”、虎撲等小眾論壇裡,談天說地、家長裡短的那一批批“分流者”

小眾論壇:“沉默的大多數”在這裡找到影評新陣地

虎撲影視區

這批“分流者”,是《娘道》低評分、高收視的關鍵,是《創造101》中楊超越季軍出道的依託,是那些地面頻道影視作品的“接納”者。他們人多勢眾,卻又各立門牆。

但,如今的影視環境下,我們要做的或許不僅僅是“看到”他們,更要讓他們“開口”。

觀察畢竟容易出錯,交流才會和諧共生。可如何才能讓他們“開口”呢?

“安全”的舒適區是首慮之因。喜好在小眾論壇“發聲”的他們,看中的正是這種舒適性。排除了無端的外來人口,議論者全是熟悉的ID,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證暢所欲言的真實性。然而,倘若將這種真實性置身於更大的環境之中,很多東西似乎無法保證。

小眾論壇:“沉默的大多數”在這裡找到影評新陣地

晉江“兔區”

其次,要儘可能照顧到更多的用戶群體。不論是日益鼎盛的“鵝組”、虎撲,還是如今式微的天涯、“兔區”,所喜好的類型、追逐的流量往往不同,影視作品必須超脫故事本身,承載起更深層的引領意義——一方面要定點發力,所謂“男頻求爽,女頻動情”,不外乎如此;另一方面,推廣與普及更要下沉置底,走入他們之中——只有如此,“沉默”著的他們才會逐漸“開口”。

當然,最重要的是創作要面向觀眾。內容付費的時代,面對觀眾來創作,滿足其對內容的渴求是製作者必須著力之點。受眾無法滿意,創作者自然得不到想要的成果。之所以《天真派·武林外傳》能在Q1獲得不錯的口碑,創作者對觀眾訴求的深切“眷注”不容忽略。

現在看來,從“沉默”到“開口”,有跡可循。


—The End—

出品 | 米瑞文化

主編 | 鐵皮小鼓

校對 | 黃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