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豐業務近兩年增速已經明顯落後,該如何應對?

宏觀經濟觀察


順豐披露 2018年年報顯示:公司2018年實現營業收入27.60%,達到909.43億元,然而歸母淨利潤卻同比下滑4.57%,為45.56億元。從毛利來看,過去一年,順豐毛利潤163億元,毛利潤17.9%,同比下滑2.3個百分點。值得一提的是,這是順豐2016年上市以來首次出現淨利潤下滑。



為什麼呢?

一是順豐加大了投入。為了應對競爭,順豐加大了科技投入,相應增加了成本,導致利潤下滑。


二是物流市場競爭加劇。三通一達和郵政物流等不斷創新發展,蠶食物流市場。而京東、阿里巴巴菜鳥、蘇寧、海尓等自身物流的發展加劇了市場的競爭,順豐價格又相對較高,優勢正在進一步下降。

三是電商平臺運營發展和線上銷售增長速度有所下降,市場蛋糕繼續做大越來越難。


四是順豐作為物流企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目前用工成本在上升,同時勞動力供給性價比優勢不明顯,影響一線員工擴大業務的積極性。


五是電商多元化戰略發展不理想,與阿里等公共關係協調不足。

建議:


一、加快推進多元化戰略,調整發展方向。我建議順豐的快遞優勢可以充分利用起來,應該收購外賣公司作為自己的產業鏈條,打通快遞渠道與外賣小哥之間的合作關係。迅速做大蛋糕。

二、通過併購加快向大型重型物流市場挺進。利用智能APP構建全國運輸網,從小件物流向大件物流延伸,不斷完善縱向橫向物流市場體系。


三、發展跨國物流業,隨一帶一路戰略,走出國門進軍周邊市場,特別是東南亞市場。

四、通過向拼多多等新型電商合作或互相參股,進一步增強與電商的凝聚力和良好的夥伴關係。


五、嘗試向線下商業滲透,向自己熟悉的上下游產業佈局。


總之,戰略研究最重要,方向錯了,損失就大了,要再回頭,困難更多。


始寧郡主


如何應對?其實2018年順豐已經給出了答案,2018年順豐的成本上升利潤下降其實都和這些相關,對策就是稱為綜合性的物流服務商,而不是僅僅的快遞業務。

1、收購DHL在華業務:這塊的目標是供應鏈管理業務,這次收購是包括了DHL的大陸業務和香港業務,等於將中國內地、澳門和香港的供應鏈管理這塊統統整合了起來。供應鏈管理是物流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其能面向不同領域提供各種不同的解決方案,對系統要求和科技能力要求較高,沒有對行業的理解和服務經驗累積很難一蹴而就。順豐此舉是為了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小貼士:供應鏈管理又稱合同物流、契約物流,服務涉及範圍包括運輸管理、倉儲管理、存貨管理、訂單管理、資訊整合及附加價值等服務。

2、收購新邦物流股份:新邦是重貨快運業務,順豐自身的重貨業務國內排名第三(2018年數據),營收46億,而新邦排名第18,營收接近9億。兩家如果份額相加,能有56億的營收,可以超過安能排到全國第二。進一步縮小了和競爭對手的差距。當然,和排名第一的德邦還是有很大差距。

3、和美國夏輝成立合資公司:夏輝主要是冷鏈運輸,成立的合資公司順豐控股,其主要目前也是希望提升自己的冷鏈運輸能力和這塊的市場佔有率。目前夏輝合資公司有13家物流中心,服務網絡覆蓋全國絕大部分大中型城市。加上順豐原有自己的冷鏈體系,將使其優勢更加明顯。整個冷鏈市場2018年有3000億的規模,到明年有望增長到4800億的規模。因此,這是塊大市場。順豐2018年這塊的營收增長也很快,同比增長47.71%。

4、和中鐵成立合資公司:這個公司順豐佔股是45%,控股是中鐵,這塊業務的目標是高鐵快遞。這其實是雙方利用各自的優勢來開展業務,高鐵能通過順豐來提升自己的快遞業務,順豐則通過高鐵來擴充自己的運輸能力,雙方圍繞高鐵鐵路來搭建物流平臺和服務。未來這合資公司將會建立倉儲、裝卸、包裝、搬運、加工、配送等多種服務功能的綜合物流中心。

可以說整個2018年順豐就是不斷再強化自己和補短板,一系列的操作核心目標就只有一個,完善業務體系,加強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以上拓展業務都是為了讓順豐儘快單一的快遞業務中掙脫出來,力爭往上游走,成為一家能提供國內外快遞服務,冷鏈運輸,倉儲服務以及其他增值服務的綜合性物流集團。

而業務的前期擴張,自然是要燒錢的,一燒錢這成本肯定高漲,利潤也肯定下滑,作為上市公司而言短期業績自然就難看了。當如果眼光放長遠,可能就不會覺得有什麼了,你可能更多的是看到順豐未來的快速增長。

所以,對於順豐增速下降的問題,我們應該全局來觀看,可以將時間髮長到2~3年之後,屆時再來看看順豐到底是真不行了,還是越來越強了。



羅氏蟲社


縮水兩千億隻是相對最高點,當時借殼上市再加上順豐在快遞中也屬於龍頭地位,而且借殼上市的流通盤開始都較小,容易炒,所以一下市值就打上天了,到了真正上市了,利好兌現,再加上當時大盤不好,理應下走,如果順豐能保持較高速度發展倒還好,當時近年來中國本身經濟有放緩,再加上電商介入自建物流 菜鳥、京東、蘇寧等,三通一達不斷爭搶份額,市場蛋糕增長過慢就導致競爭不斷加大,順豐的競爭優勢被弱化,多方面導致順豐的市值的縮減

大股東減持:順豐由於要上市,前期引入了較多戰略投資,當然部分是看到原始股收益,滿解禁期減持落袋為安也是正常,而且上面也說了,快遞行業競爭加劇,前景不太明朗,減持減少風險也是正常。

那順豐應如何應對:

1.首先時效與質量是順豐的生命線,這個也是順豐一直保持競爭優勢所在,需要保持,中國高端快遞也需要這樣的企業

2.近26年的發展,企業也有了部分不良風氣,官僚、小白兔性等對企業不利因素需要及時清除

3.服務於提高質量與方便操作的自動化技術需要加快研發與落地,這個從近幾年來看一直不太理想

4.線上電商戰略還需明確,從優選到大當家小當家,一直專注食這塊,但也不是很理想,如果能依託其遍佈全國網點優勢,建立起全國美食交易,那效果應該不錯

5.線上電商品類應嘗試放開,前期雖然有做過,但是引入的都不是非常好的企業,是否應該嘗試引入美的、格力、華為、九牧、耐克、一些國際知名服裝品牌,類似他們旗艦店,買產品質量保障,再利用自己運輸優勢實現雙贏,品類多了選擇才多,流量才多,連帶消費才多(如我們去超市買東西一般目標東西一個,但是正常還會連帶買很多其他的)



大波段者


快遞行業目前還是價格競爭為主,順豐無疑是最貴的,但是網絡商家更注重的是價格,本身網店利潤就不多,所以會選擇價格相對優惠的其他快遞,順豐目前最受益的還是電子產品,生鮮,文件,這是其他快遞沒法比的,向衣服類,玩具,生活用品很少會用順豐,電子產品玩具消耗也慢,生鮮食品佔據空間也交大,運輸成本也大,這些方面造成了順豐業務下降,所以順豐要做的就是加大其他產品低價競爭,不然很快會被其他快遞擠下來,順豐現在應該建立自己的網絡商業了,跟京東這樣,多元化方面發展。


韭菜成名記


謝信任!


作為物流與電子商務領域的商業律師,這個問題確實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先說下觀點吧:快遞作為整個物流環節的中的一個子項,自身侷限性非常明顯,服務區域小,環節單一,增值服務少。如何突破這些,也就能突破自身的區域性。


順豐在快遞物流領域,有自己絕對的優勢。短期看,其霸主地位,還不會輕易被取代。快遞物流,離不開電子商務平臺和實體貨物交易。


脫離了這些,單獨去談快遞物流,沒有任何意義。而順豐的業務範圍,目前涉獵電子商務的並不多,或者說有涉獵但效果不好。


這無形中,減少了順豐的可依靠範圍,縮小了順豐對自身業務的控制。沒有好的平臺和貨物買賣做支撐,快遞只是自娛自樂。這也是為什麼淘寶、京東和蘇寧都在搞自己的快遞,都在做自己物流的主要原因。


從順豐業務的佈局,我們也能看出來順豐在為自己的業務做大的規劃和佈局。順豐如果想繼續做大、做強,除了讓自己的主業更加專業外,還需要從供應鏈的角度來進行深度的思考。


供應鏈,可以將網絡中的所有分項都鏈接在一起,可以從整體的角度思考每一個環節的問題,可以提供綜合的解決方案,而不僅僅是工供應鏈上的一個小節點。


李曉曦律師


1、一二三線人心渙散,三線管理層隨時面對被處罰,一二線外包模式傷了員工的心和歸屬感;2、放棄散航的貨倉是最大的戰略失誤,給了跨越可乘之機,因為散航批次多,時效性更快;3、設立總裁熱線,讓員工能夠隨時聯繫到總裁,隨時打擊內部腐敗;4、開放合作共贏,跨界都可以合作,同行更應該抱團取暖。


十年8268


只有靠榨取員工的工資了(降低提成),再不是下達新的變態規則,所謂的變態規則,就是制定規則的人,自己都知道不可能完成的,還是要傳達下去基層。

別不信,走著瞧@部分順豐快遞員


拯救世界001


順豐在提高服務能力同時,沒能做到成本領先,價格無優勢,對利潤較低行業的快遞業務缺乏吸引力,並且順豐知道提高快遞服務的滿意度方法,但員工業務熟練程度不夠,不同業務員郵遞一件快遞價格會出現很大偏差,這也主要體現在激勵機制上,導致員工不穩定性增加。


經評


局已經鋪開了,不可能說是要停就停的階段了。順豐現在要做的應該是沉心,培養自己的人才體系了,不應該在市面上廣招中層了。決策面的再偉大,需要落地人員的執行力度。


沒錢戒菸


因為順豐不是所有的商品都是次日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