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蕭紅《呼蘭河傳》,小城故事的靈魂之歌

讀蕭紅《呼蘭河傳》,小城故事的靈魂之歌

蕭紅在我看來,是一個不得了的奇女子。她比張愛玲好點,沒有在後半生孤獨死去,可前半生始終坎坷。高二的語文課中認識她,那時我已經讀過很多的張愛玲和三毛,後來才發現蕭紅身上有一股韌性,還有敢於和命運抗爭的力量。

蕭紅出生於老舊地主家庭,父親重男輕女,基本沒有給她太多的關注。可和她後來的生活相比,她童年一定是最幸福的。每日她就跟著自己的爺爺,在家裡的菜地勞作。爺爺在鬆土,施肥,她就追著蜻蜓和蝴蝶走。去年看話劇《蕭紅》,裡面就插入過《呼蘭河傳》裡她和爺爺生活的情節。

讀蕭紅《呼蘭河傳》,小城故事的靈魂之歌

呼蘭河作為一座封閉的小城,人們都是死氣沉沉的,和外界完全隔離。偏遠閉塞的生存環境讓這座小城物質生活缺乏,還影響了民眾的精神世界。民眾的生活都是簡簡單單的,“煮一點鹽豆下飯,就是一年”,這種狀態好像是農耕社會時的樣子,沒有太多的食物。

“不過了,買一塊豆腐吃去。”更是能看出普通人家的生活有多麼艱難,連一塊豆腐都買不起。貧窮落後給呼蘭河的人民帶來難以想象的沉重和心酸。當然,還在為衣食憂愁,也讓生活目的變得簡單起來。“冬天來了就穿棉衣裳,夏天來了就穿單衣裳。”呼蘭河的民眾在這種環境之下,老去一輩又一輩,病逝一批又一批。簡單的生活環境讓他們的理想也變得異常簡單,連五歲的孩子都說自己長大後最想做的事情就是“開豆腐房”。與簡單相悖的是愚昧、麻木和野蠻保守。在很多小城人的身上,都有這種精神頑症。

讀蕭紅《呼蘭河傳》,小城故事的靈魂之歌

這個故事的悲劇在於不是地主階級本身吃人,而是同等階級的“善心”婆婆、楊老太太、週三奶奶等。他們明明是吃人的奴隸,卻用所謂的“善心”來做一些讓人難以接受的事情。封建落後的思想摧毀著這些人的精神,把靈魂都丟掉了。不知為何,這讓人想起魯迅先生說過的話:中國人歷來是排著吃人的筵席,有的吃,有的被吃,被吃的也曾吃人,正吃的也曾被吃。正是這些人的存在,把小團圓媳婦的美好給毀滅了。

讀蕭紅《呼蘭河傳》,小城故事的靈魂之歌

12歲的小團圓媳婦性格活潑開朗,放在如今是非常受歡迎的。婆家卻把她視為怪物,竟遵從“打到的媳婦,揉到的面”這荒唐的古訓,看客們撕下她的衣服,澆水、按頭,幾乎人人都參與了這種瘋狂的舉動。小團圓媳婦被他們折磨得死去活來,明明是做著如此殘忍的事,他們卻認為自己做的是好事。看熱鬧的人,更是一個個精神抖擻,原來說困得都不困了。他們誓要把小團圓媳婦洗上三次,結果把人給活活燙死了。就因為這種愚昧無知,封建迷信,做出草菅人命的舉動,真是令人唏噓。

讀蕭紅《呼蘭河傳》,小城故事的靈魂之歌

呼蘭河城裡發生的所有事,無論是婦女打孩子,還是上吊跳井,看客們都饒有興致地看。看別人的生活狀態,成為了他們主要的娛樂方式。用冷漠的態度看著他人的悲喜同時,也在麻木不仁地看著自己的生活,這是很可怕的方式。

讀蕭紅《呼蘭河傳》,小城故事的靈魂之歌

蕭紅通過看客的表現來寫出眾生相、社會相,把民國沉睡著的靈魂給刻畫出來。東北世世代代的國民經歷著什麼樣的人生,也能看出他們對待生活和生命的態度。加之她本身的生活環境,更是讓她透露出一種難以言喻的無奈來。

“滿天星光,滿屋月光,人生何如,為什麼這麼悲涼?”用美景襯出內心的悲涼來,那時候看到這句話總覺得蕭紅對於曾經生活過的故鄉,有難以釋懷的地方。

讀蕭紅《呼蘭河傳》,小城故事的靈魂之歌

蕭紅在這部作品裡面用了很多重複的語句,來強調某些特定的環境。最快樂的那段時光是她爺爺在世,後臺她看到的一切,都是麻木不仁的靈魂以及人的劣根性。當然更多的是,你能看到一個時代里人們由於生活條件的限制,做出很多你無法想象的事情來。

讀蕭紅有一點是很過癮的,就是你能從簡單的語句裡,看到時代的縮影,看到靈魂的麻木,也能看出她是希望後世能驚醒,不要讓那個時代的悲劇繼續,活著要有思想,要擯棄那些傷害人的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