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葛亮李國雲:前阿里人+二次創業,沒有人是天生的創業者

創業2年多,平臺擁有用戶逾100萬人,辦事處進駐杭州、武漢、長沙、成都、西安等城市,核心業務覆蓋除少數偏遠地區外的諸多省市,已為全國超過2萬的中小微企業釋放超3億的設備購置金……以上運營數據皆是來自一個誕生於2017年6月,為用戶提供免押金、按月付、全程保修的全方位IT設備租賃服務的企業IT租賃平臺“租葛亮”,其公司全稱為杭州租葛亮科技有限公司。

對於歷經2018年“爆雷不斷”式磨礪與考驗的不少創業者來說,租葛亮的成績顯然是亮眼且值得豔羨的;對於租葛亮創始人李國雲來說,這些不過是水到渠成的事,他的關注點也不會在數據層面停留,他始終認定,當下永遠比過去重要,要著眼於未來,走好眼前每一步,“2018年,我們對整體的商業模式進行調整,眼下已經初步成型,2019年,我們要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以二、三線城市為‘根據地’,通過橫向擴張將服務推向全國的角角落落,把業務量做起來。”

租葛亮李國雲:前阿里人+二次創業,沒有人是天生的創業者

前阿里人+二次創業:沒有人是天生的創業者

沒有人是天生的創業者,至少大部分人都不是,即便是曾在阿里擔任高級產品專家8年的李國雲,當下擁有的對公司發展的佈局謀略、對市場趨勢的精準捕捉,也是踏在自己創辦第一家企業“愛丁貓”時所流的汗、所付出的心血上錘鍊而來。

愛丁貓是一個專注二手奢侈品交易的項目,“現在來說,這個判斷應該還是正確的,從2014年開始,國內奢侈品領域已經出現好幾個類似於閒魚的商家,做得還不錯。”鑑於市場痛點與機會判斷無誤,李國雲將失敗原因歸結於行業經驗與專業人才的缺乏,“二手奢侈品需要特別懂貨的人,需要鑽到產業裡面去”。

好在結局並非兩手空空,某種意義上,收穫甚至比失去更多——李國雲在運營管理公司的過程裡發現,一個50來人的團隊,按照高管、技術等崗位性質劃分的電腦採購,林林總總的成本著實不低,隨著人員更換及設備使用時間的推移,更新和維護問題又逐漸顯露出來。機緣巧合下,他以企業用戶的身份接觸到辦公設備租賃,“85塊錢一個月,用起來比5000塊的還好,一年也就1000塊錢”,並與這一事物產生足以影響人生軌跡的關係。

2017年2月,李國雲和他的團隊開始著手研究並正式進入辦公設備租賃行業。

跟味道相投的人組隊:落實價值和客戶第一

四個月後,租葛亮誕生。

談及此階段的創業歷程,李國雲說得最多的不是業務、技術、市場,而是人和企業文化。

李國雲崇尚老東家阿里敢於讓問題暴露的處事作風,“當我們遇到一件對客戶不好的事情時,所有人都能開誠佈公地說,哪怕是一個一線員工,也能直接與合夥人或CEO接洽,而且大家都會覺得這很正常,沒有人會去掩蓋什麼”。他慶幸現有團隊裡核心高管基本都是阿里人,“‘味道’相投,認知一致,能省去很多不必要的磨合期,工作起來也更得心應手”。

被李國雲帶進租葛亮的另一個阿里文化,是講究價值,“即你做的事情,對社會、對客戶有什麼價值”。以往那些在阿里期間切實為客戶考慮,從實際出發幫客戶省錢、省時、省力的各類經歷,安靜地流淌在他血液裡,他希望能夠將這種“客戶第一”的理念揉進租葛亮發展的每一個環節、每一次服務和每一個員工心裡,直至生根發芽。

這種對人和企業文化的執念,也讓李國雲在思考企業未來可能會遇到的挑戰時,寫下的答案是“團隊”。他坦言,隨著租葛亮整合的上下游商家越來越多,涉及到的細分領域也會增加,無論是專業到供應鏈、金融,還是細緻到電腦、打印機,以及怎麼把控客戶質量等,都得團隊協作,需要能夠跟上企業成長步速且隨時能打硬仗的人才。

最大的競爭對手並非同行:是消費者選擇租or買

團隊之外,李國雲最看重的人是:消費者。他認為,租葛亮的最大競爭對手不是同行,而是消費者的購買意願——租還是買。

舉個不恰當的例子,人們越來越不喜歡吃泡麵的原因,不是有了其他方便型替代食品,而是隨著外賣平臺的發展壯大,動動手指吃上熱騰騰的飯菜已非難事,這是一種生活方式的變更。辦公設備租賃同樣需要所有從業者的共同努力,“其實越來越多的同行參與進來,能夠推進整個行業的發展,特別是消費者對租賃的接受度,再者,退一步說,租葛亮跟很多同行的業務模式並不相同,我們無懼任何形式的比拼。”

李國雲的底氣不無道理。

“儘管租賃市場現有企業眾多,但大多是自營+自持資產的模式,整個供給流程、供給鏈路沒有完全跑通,且供給的週期、成本會偏高,被動不說,發展也慢。”對於這個問題,租葛亮給出的解決方案是以平臺的方式來建一套有效的供給模式,整合上下游資源,“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裡面涉及到的效率、風控、產品質量、物流等都能做到最好,進而給客戶提供一個更優質、更及時、性價比較高的租賃服務。

術業有專攻,在這當中,自帶互聯網技術基因的租葛亮的優勢,在於獲客與風控,這兩項足以助力租葛亮建立處於 Growth 階段的競爭壁壘。

租葛亮李國雲:前阿里人+二次創業,沒有人是天生的創業者

李國雲始終記得與第一個客戶合作的情形,“杭州的一個客戶,做高校後勤服務的。那會我們沒有系統,沒有合同,他就租了我們好幾臺電腦。”李國雲感慨,消費者的信任與市場需求都是真實的,畢竟,國內企業IT租賃滲透率不到5%,而美國的IT租賃滲透率為10.2%左右,另一方面,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數據顯示,中國各類市場主體已達到9800萬戶,5年時間增長了70%以上,日均設立企業由5000多戶增加到16000多戶,有的是潛在消費群和發展空間。

針對行業內外關注的風控能力,李國雲理解的前提是,一般來說,單個企業的辦公設備租賃規模不是很大,額度自然也不會特別大,基本不存在還款能力方面的問題。其次,租葛亮的上門面籤、自主研發CLIP自動化風控審批系統跟互聯網法院結合等環節設置,都有效地評估了企業需求的真實性,也加大了企業的違約成本。

總而言之,“彎道超車”的商業神話註定是少數人的美談,競爭壓力,對於行業中的每一個參與者都是公平的。李國雲深知創業的本質就是與壓力作伴,看清趨勢,不斷突破和創新,不斷走出自己的舒適區,眼下,他們需要思考的是未來怎麼才能取得勝利,以及如何執行方可將業務在全國更好地鋪開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