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寶新篇章 從“路”說起

珠寶新篇章 從“路”說起

路,一半是“足”,意思是要腳踏實地,一半是“各”代表各有各的方向,有所往,有所返,有所聚,有所離,有所求,有所予,全在這路上。

當路還不是路

珠寶新篇章 從“路”說起

路最早什麼時候出現?由誰開闢?早已無從考據,而最初路還不稱之為路,當然意義也有所不同。

“路”演變成路,要從堯說起。

帝堯時,路名“康衢(qú)”指的暢通無阻的大道;西周時,路的命名也是按照等級來劃分,“路”容乘車三軌,“道”容二軌,“塗”容一軌,“畛”走牛車,“徑”為走馬的田間小路。

時光飛逝,秦始皇大力發展交通事業開創“秦治馳道”,清朝時期將路賦予了階級意義的“官路”;民國時期,開始普遍修建現代公路,叫作“汽車路”,而新中國成立之後,土公路逐步改造成了柏油路。

從羊腸小道到康莊大道,從土路到柏油路,從無意識的踩過到專門修建,從十天半個月到一日即達,路早已不侷限在陸地。水運、陸運、空運都成為了路的代名詞,路就像是人體中的血管,連接各個器官,讓一切在井然有序之下各司其職。

歷史上最著名的路

珠寶新篇章 從“路”說起

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說到路,不得不提的便是那“條”四通八達,連接中國與中亞、南亞、東南亞、北歐等的“絲綢之路”。

珠寶新篇章 從“路”說起

“我們通常把全球化看作是當代社會獨有的現象,但早在2000年前,全球化已經是事實,它提供著機遇,帶來了問題,也推動著技術的進步。”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彼得?弗蘭科潘在其著作《絲綢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中對絲綢之路的高度評價,可見絲綢之路不僅帶動了中國的發展,更輻射到全世界,始終推動著人類文明的進程。

珠寶新篇章 從“路”說起

絲綢之路輸出了絲綢、茶、瓷器、玉石等一系類的代表性商品,而珠寶作為交換的主要商品,絲綢之路也因此被稱為“珠寶之路”。

大批的珠寶從不同地區被往來商人帶到中國,隨歷史留存至今。不僅豐富了中國珠寶之庫,更融入華夏文明成為了獨樹一幟的存在。讓我們一起去看看那些經由絲綢之路來到中國的珠寶們。

珠寶之路

珠寶新篇章 從“路”說起

青金石之路

珠寶新篇章 從“路”說起

向西,從長安到西域,萬里大漠,如火驕陽。金子般燦爛的黃色,充盈在天地間。一路的駝鈴聲,絲綢盡去,珠寶滿身,古代文獻中常見的“瑟瑟”就是其中一種。

古人對礦物的辨別往往意在其色而不在其質,同一名稱在不同語境下所指可能完全不同。所以我們一般認為,古代所說的天青石、璧琉璃、紺琉璃瑟瑟,均指青金石。

珠寶新篇章 從“路”說起

唐末詩人溫庭筠的《瑟瑟釵》:“翠染冰輕透露光,墮雲孫壽有餘香。”可見瑟瑟是當時婦女常用的一種頭飾。美國學者愛德華·謝弗認為青金石的古漢語讀音 “sjet-sjet”,故其音譯名“瑟瑟”即指青金石。

珠寶新篇章 從“路”說起
珠寶新篇章 從“路”說起

然而,這只是青金石的開始,不僅做珠寶,青金石作為顏料,也在中國藝術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最富盛名的是敦煌莫高窟裡面的群青顏料,歲月洗禮後愈發光彩奪目,這也是敦煌莫高窟至今能夠保有色彩的原因之一。由南往北遷移,它逐漸成為了歐洲名畫中最亮眼的色彩,歷久彌新。

祖母綠之路

珠寶新篇章 從“路”說起

向西北,從內陸蒙古草原到歐亞大陸的商中海北陸的歐洲地區。茫茫草原,策馬奔馳,揹著皮毛金銀,傳輸著絲綢、茶葉等物品打開了中國通往歐洲的通道。

珠寶新篇章 從“路”說起

當時,哥倫比亞優質祖母綠流入到了歐洲、波斯和印度皇室,與此同時祖母綠從波斯經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祖母綠的波斯語“zumurad”也隨之傳入,並且在元代首次納入漢語。

珠寶新篇章 從“路”說起
珠寶新篇章 從“路”說起

明清兩代,上層社會始終青睞祖母綠,謝肇淛《五雜俎》中言:“今世之所寶者,有貓兒睛、祖母綠……鴉鶻石、蠟子等類”。即便晚清時期慈禧太后對翡翠如此痴迷,也絲毫沒有影響對祖母綠的熱愛。人們對祖母綠尤其哥倫比亞祖母綠的喜愛延續至今……

貓眼石之路

珠寶新篇章 從“路”說起

向南的海上,船隻已經準備好,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漢武帝之時。從中國出發,向西航行的南海航線,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主線。揚帆出海,乘風破浪滿載絲綢瓷器,一路向南,至斯里蘭卡。

歸來依舊滿船豐收,除了種子、香料之外當然不能少了珠寶,據《漢書·地理志》記載“自日南障塞、徐聞、合浦船行……有譯長,屬黃門,與應募者俱入海市明珠、貓眼、璧琉璃、奇石異物,齎黃金雜繒而往……”

珠寶新篇章 從“路”說起

其中的貓眼指的是貓眼石,傳說在唐朝初年,貓眼就傳入了中國,不遠萬里從印度洋上的“獅子國”(斯里蘭卡)的使節帶來了其國王進貢給唐玄宗的一件珍寶名為“獅負”(貓眼)。從那時起,“獅負”就以它的奇特、神秘和稀少在世界上享譽盛名。

珠寶新篇章 從“路”說起
珠寶新篇章 從“路”說起

貓眼石產自斯里蘭卡,又稱“貓兒眼”、“貓睛”、“貓精”、東方貓眼,是珠寶中稀有而名貴的品種,由於貓眼石表現出的光現象與貓的眼睛一樣,靈活明亮,能夠隨著光線的強弱而變化,因此而得名。

翡翠之路

珠寶新篇章 從“路”說起

南方陸上不落於人,穿行於橫斷山區,又稱高山峽谷絲路。延續兩個多世紀尚未被中原人所知,所以有人稱它為秘密絲路。一路從蜀地一路通往今天的騰衝、緬甸之地,連接東南亞,而這條路上出現的最富盛名的珠寶當屬翡翠莫屬。

如今,翡翠已經成為與和田玉並駕齊驅的玉文化主體之一,而翡翠的傳入史也成了極具爭議的話題。

有人說:據史籍記載,早在東漢永元9年(公元97年),雲南永昌(今保山)徼外蠻及撣國(今緬甸東北盂拱、孟密一帶)王雍“調譴重澤奉國珍寶”,翡翠就已經傳入中國;也有人說:翡翠是明末清初從緬甸經由雲南傳入中國並盛行的。眾說紛紜,只是後一種說法更為廣泛認可。

珠寶新篇章 從“路”說起

關於翡翠的記載,《雲南冀勘察記》較為詳細,記載道:早在明朝初年,就有云南騰衝人進入到翡翠的集散地勐拱經商,到了明朝末年,雲南騰衝的玉石業已經呈現一定的規模。經由南方絲綢之路經雲南一步一步隨往來的商人走向北方,質地透亮,顏色清麗,彷彿“活水”的翡翠一瞬間就抓住了最高統治者的審美,繼而大為流行。

珠寶新篇章 從“路”說起
珠寶新篇章 從“路”說起

新的旅程永遠在路上,珠寶的魅力也在於此。不斷向前,走自己的路,在路途中不斷修煉。

從不同的道路而來,匯聚一堂,這幾乎就是我們現代人的日常,而這一切都得助於路,道路的暢通讓一切皆有可能,珠寶也如此,各式各樣的寶石從不同的道路,匯聚到同一個地方,這不是結束,而是承載著多元文化與記憶珠寶的另一個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