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笔下的“鲁镇”,明明是一座小城市,走出来的却都是大人物

我们浅知鲁迅先生,儿时课文中有他的许多文章,《孔乙己》、《阿Q正传》、《祥林嫂》等,鲁迅先生的文学造诣,已无需小新阐述,但是鲁迅先生笔下的“鲁镇”——绍兴,想必并未像鲁迅先生那边为人熟知,其实这座城市,像是如今娱乐圈“歌红人不红”的人物一般,绍兴也是如此,他是属于“名人红,城市不红”。

鲁迅笔下的“鲁镇”,明明是一座小城市,走出来的却都是大人物

绍兴的名称有过许多变化,越州、会稽等,而绍兴之名源于宋朝,康王赵构为励精图治,匡复宋室,取“绍祚中兴”的“绍兴”为年号,并将会稽改名为绍兴,之后南宋灭亡了,但是“绍兴”却传了下来。古往今来,绍兴有过很多故事,出过很多名人,但是这座城市却不复往日之荣。

鲁迅笔下的“鲁镇”,明明是一座小城市,走出来的却都是大人物

一、大禹

大禹陵是大禹的葬地,位于如今绍兴稽山门外会稽山麓,大禹出生何处已无处考证,再者因为当时作为领袖的大禹,四处奔波治理洪水,且并无兴建行宫定居某地的做法,至大禹死后,葬于会稽。从西元前1923年到传承如今,大禹的守陵人一直未离开过,“姒”是他们的姓氏,如果你在绍兴遇到一个姓姒的人,那不用怀疑,他便是守陵人。

鲁迅笔下的“鲁镇”,明明是一座小城市,走出来的却都是大人物

二、越王勾践

大家都知道卧薪尝胆的勾践,却不知勾践和大禹也是有渊源的,他是禹四十三代孙,在《姒式世谱》中便有这个记录,他灭掉吴国成就霸业,同样他也是姒氏家族自夏朝亡后第一个到中原走一回的人。勾践不忘宗室,在禹陵旁修建了一个气势雄伟的禹庙,又将传承延续了下来,如今我们看到的大禹陵,虽是后世修建的,但若未有勾践的崛起,后世怕早已看不见大禹陵,寻不到姒姓人。

鲁迅笔下的“鲁镇”,明明是一座小城市,走出来的却都是大人物

三、王羲之

“书圣”王羲之,琅琊王族,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所著的《兰亭序》被尊为“天下第一行书”,本是琅琊临沂人,后来因与人不和,颇受排挤,便迁至会稽山阴,曲水流觞,以诗会友,在一次喝酒喝到兴头时,随性写下兰亭序,由于此文是随性而写,没那么多顾及,所以可以看到出现了许多小纰漏,比如缺字、错别字,更像是草稿,但谁让王羲之笔法超然,在书法界几乎是鹤立鸡群的存在,如此随心所欲的状态下正好将其笔法发挥地淋漓至今,而第二天王羲之起来一看,发现了这份醉酒后所为的文章,觉得纰漏繁多,想再写一副一模一样的,却发现写不出来了,状态没了,于是只能将这份草稿好好保存了下来。

鲁迅笔下的“鲁镇”,明明是一座小城市,走出来的却都是大人物

四、王阳明

王守仁,别名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如今余姚划到了宁波,本属绍兴)人。在军事上,王守仁平定了宸濠之乱,维护了当时政局的稳定。在文学上,王守仁创立了“王学”,是儒家四圣之一。而现如今大火的“阳明心学”,其中的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即理,王对于君子的要求是极高,那种极度自制带来的极度自信与自尊,正是心性之学在屡践上的崇高境界,读王阳明的书,才会深切体会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王和其弟子创立的思想体系,实际上也是对当时封建思想的冲击,而如今我们对其的推崇,也正是当政对这种精华文化的重视的体现。

鲁迅笔下的“鲁镇”,明明是一座小城市,走出来的却都是大人物

五、蔡元培

蔡元培先生是绍兴府山阴县人,曾任北大校长,革新北大,在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中,蔡元培是神坛之上的人物。他所提出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为我国改革封建教育打下了牢固的思想理论基础。同时他也是鲁迅先生的领路人,蔡元培对鲁迅的提携,可谓是伯乐之于千里马,尽管在思想主张上两位并不大对付,鲁迅因胡适的关系,没少写文讽刺蔡为“孑公”,但是蔡元培在鲁迅困境中仍多次伸出援手,便可见其心胸。

鲁迅笔下的“鲁镇”,明明是一座小城市,走出来的却都是大人物

六、鲁迅

鲁迅先生小新就不加介绍了,先生的字犹如刀子一般刺进卑劣者的劣性中,我们说先生爱骂人,但他哪怕是用最直白的语句骂人,也透露着道理,这种道理哪怕到了如今也让小新受益匪浅,读先生的书犹如沐浴一般的舒适,可见先生之造诣。

鲁迅笔下的“鲁镇”,明明是一座小城市,走出来的却都是大人物

绍兴这座城市,左靠杭州,右临宁波,两个经济强市,夹缝生存实为不易,但也充满着机遇。小新希望这座城市能在城市化中仍能保有着其气质,城市化让每个城市都长得一样了,但再多的砖瓦也盖不住城市的底蕴。就像冬天的佳人,再厚的衣裳也只能盖住其妙曼的身姿,却掩不住举止大方的谈吐、温文尔雅的气质一般。

绍兴名人远不止于此,奈何限于篇幅,感兴趣的朋友也可在微信公众号“另类新视野”中给小新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