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趙曉軍:中國古代度量衡為何沒有衍生出西方的公平觀念

提起度量衡,不由得讓我們聯想到孔子的身高,《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長九尺六寸,俗謂長人而異之。”九尺六寸是多高?從東周到西漢,一尺的長度變化不大,約合今天23.1釐米,也就是孔子(約2.22米)幾與姚明(2.26米)平齊。考古發現為我們研究古代度量衡器提供了切實依據,古代度量衡有什麼作用?秦統一度量衡的意義何在?中國古代的度量衡,與西方的度量衡制度又有何區別?為此,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專訪了二里頭遺址博物館籌建處的趙曉軍研究員,請他為我們講述古代度量衡背後的故事。

访谈︱赵晓军:中国古代度量衡为何没有衍生出西方的公平观念

趙曉軍著:《先秦兩漢度量衡制度研究》,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7年

秦統一度量衡的意義

澎湃新聞:我們學歷史,打小兒就知道秦統一了文字、貨幣、度量衡等,開創了大一統的帝制時代。但對於度量衡,常常有些模糊,秦統一度量衡的意義何在,為何說它的作用不亞於統一貨幣?

趙曉軍:“度”即長度,“量”為容量,“衡”即重量,“度量衡”就是分別指計量長度、容積、重量的標準或器具。度量衡關乎人類社會生活、生產的方方面面,是衡量世間萬物的標準尺度,也是國家政治制度的重要內容,對於規範商品交換、維護社會穩定、保證國家權力等都有著重要作用。

访谈︱赵晓军:中国古代度量衡为何没有衍生出西方的公平观念

殷墟出土商代牙尺,一尺約合今天16釐米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各據一方,各諸侯國形成了各具特徵的度量衡單位制度,各國間或者度量衡的單位不一致,或者單位一致,但量值卻有所差異。如在容量單位上,東周王室、趙國、中山國和秦國都實行鬥、升制,但東周王室和秦國的1升都約合今200毫升,趙國1升約175毫升,中山國1升卻合約180毫升,齊國則使用豆、區、釜、鍾等單位,而楚國則使用、赤、半、參等容量單位。

访谈︱赵晓军:中国古代度量衡为何没有衍生出西方的公平观念

長沙楚墓出土的權衡器

因此,諸侯各國相互差別的度量衡制度對於統一後的秦王朝國家政權的運行、政令的推行、經濟和商業的運行、賦稅的徵收、軍備的保障等等,都產生了嚴重的阻礙作用,統一度量衡便成了擺在秦朝統治者面前亟需解決的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於是,秦統治者便以戰國晚期秦國與其他諸侯國融合交流中建立起來的先進、合理的度量衡制度為標準,對全國的度量衡制度進行了統一:以進位合理、量值準確的分、寸、尺制的長度單位,升、鬥、斛制的容量單位,銖、兩、斤、鈞、石制的重量單位統一了全國的度量衡制度,結束了各地度量單位各異、量值不一的局面。

秦統一度量衡在中國度量衡史上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度量衡的統一,保證了國家政令的暢通,經濟生產的穩定,商品交換的通暢,賦稅徵收的統一,以及思想文化的穩定傳承等等。這對維護中華大一統,保證中華文明的延續傳承,都產生了深遠影響。所以說它的作用一點也不亞於統一貨幣。

澎湃新聞:考古發現的很多度量衡都刻有秦始皇的詔書,為什麼將詔書刻在其上?這些度量衡的流通與使用情況是什麼樣的?

趙曉軍:秦始皇統一全國後,為了迅速地改變戰國時期各國混亂的度量衡單位和量值,加快政令的推行、賦稅的徵收,以及保障國家經濟和商業的正常運行,由此他繼承了商鞅統一度量衡的改革,發佈政令來統一度量衡。秦始皇以命為“制”,以令為“詔”,向全國發布統一度量衡詔書,詔書內容共40字:

廿六年,皇帝盡併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壹歉(嫌)疑者,皆明壹之。

访谈︱赵晓军:中国古代度量衡为何没有衍生出西方的公平观念
访谈︱赵晓军:中国古代度量衡为何没有衍生出西方的公平观念

鎮原出土的秦始皇二十六年銅詔版及拓片

意思就是說:秦王二十六年,統一了天下諸侯,百姓自此安居樂業,秦王始稱皇帝。秦始皇於是下政令給丞相隗狀、王綰,對不合乎統一法規的度量衡和規章制度不明確的,都要進行明確的統一。統一詔書被廣泛地鑄或刻在銅質、鐵質和陶質的量器和權(即砝碼)上。在一些大型鐵權上,則先把詔書製成銅版,再鑲嵌於權體上。統一詔書或鑄刻、或鑲嵌於度量衡器上,主要是傳達一種強烈的政治信號,就是要用統一的政令來對全國各地使用的不合乎法規的度量衡器具和規章制度進行統一和明確,從而使全國的政治制度、經濟生產標準、賦稅徵收、商業運行等等,都能夠有一個統一而明確的衡量標準,最終達到加強秦帝國中央集權的目的。

為了保證這一政策的順利貫徹,秦代曾兩次發佈統一詔書。除了秦始皇發佈的統一詔書外,秦二世繼位後延續始皇政策,繼續在全國統一度量衡,也頒佈了一次統一度量衡的詔書,共60字:

元年制,詔丞相斯、去疾:法度量盡始皇帝為之,皆有刻辭焉。今襲號,而刻辭不稱始皇帝,其於久遠也,如後嗣為之者,不稱成功盛德,刻此詔。故刻左,使毋疑。

同樣,二世詔書也被鑄(刻)在度量衡器具上,來保證統一度量衡政策的繼續貫徹。

帶有統一詔書的度量衡器的使用有兩種情況:首先,它們本身是度量衡器具,發揮著衡量其他物體長度、容量和重量的作用;其次,它們因自身帶有統一度量衡詔書,就帶有一定的檢查、校驗其他度量衡器具的功能,或被置於特定的場所,發揮著標準器的檢校作用。

度量衡的檢校

澎湃新聞:何謂度量衡的檢校制度?為什麼要進行檢校,它的依據與目的是什麼?

趙曉軍:“檢”即檢查,“校”即校驗,度量衡的檢校制度指的就是對度量衡器進行統一的檢查和校驗制度。

度量衡是國家一切制度的基本標準,歷來受到統治階級的重視,並設有專門機構來管理度量衡事宜。作為國家各項制度的計量標準,度量衡器具的精確性至關重要。因此,為了維護度量衡制度和單位量值的統一,保證國家政令的暢通、經濟生產的正常開展、商品交換的標準穩定、賦稅的合理徵收等等,定期對全國各地的度量衡器具進行檢校,就顯得特別重要。

中國古代度量衡的檢校制度經歷了一個逐步起源、發展、成熟和演變的過程。西周到春秋時期是我國檢校制度的創立階段。根據《周禮》記載,當時國家已設有專職官吏來管理度量衡事宜,對度量衡器具進行統一管理和審定。目前尚未發現反映這一時期檢校制度的度量衡實物,表明當時對度量衡器具的精密性要求可能並不迫切,檢校可能缺乏具體的方法和制度。

戰國時期是我國度量衡檢校制度的逐步成熟階段。戰國早中期,諸侯各國普遍鑄造了一批標準器,置於官府衙署、倉廩或市場等特定的場所,作為全國或某一地區和行業度量衡的標準,來對當地使用的度量衡器具進行檢校。像齊國的左官三銅量、右裡銅量、秦國的商鞅方升等等,都是當時的度量衡標準器。這是檢校制度的發展階段。

访谈︱赵晓军:中国古代度量衡为何没有衍生出西方的公平观念

齊國右裡銅量

戰國晚期,各國常在春、秋季節派專門官吏對度量衡器具進行統一檢校,並多把檢校結果刻於器物表面。這是檢校制度的成熟階段。《呂氏春秋》中記載秦國定期檢校度量衡。《仲春紀》載:“仲春之月,……日夜分,則同度量,鈞衡石,角鬥桶,正權概”。《仲秋紀》也說:“仲秋之月,……日夜分,則一度量,平權衡,正鈞石,齊鬥甬”。就是說在每年春分、秋分前後溫差變化較小時,國家統一對度量衡器具進行檢校。商鞅變法時,在改革和制定度量衡規章制度的同時,商鞅曾親自督造一批度量衡器,作為校定全國度量衡器具的標準。《史記•商君列傳》說商鞅:“平鬥桶、權衡、丈尺”。《戰國策·秦策三》也說:“夫商君為孝公平權衡,正度量,調輕重,決裂阡陌,教民耕戰”。商鞅對度量衡的嚴格檢校,為秦始皇在全國統一度量衡奠定了基礎。

访谈︱赵晓军:中国古代度量衡为何没有衍生出西方的公平观念

秦國商鞅方升

秦代是檢校制度的延續階段。秦代一方面發佈統一詔書,向全國各地發放度量衡標準器,另一方面仍在春分和秋分時節,對各地使用的度量衡器進行統一檢校,對不合格者做出了嚴厲懲處,延續了戰國時期秦國嚴格的檢校制度。

漢代是檢校制度的普及階段。漢代一方面以標準器檢校各地使用的度量衡器,另一方面仍在特定的時間,統一對度量衡器進行檢校,將戰國、秦代以來成熟的檢校制度普及開來。

访谈︱赵晓军:中国古代度量衡为何没有衍生出西方的公平观念

西漢官累銅權

访谈︱赵晓军:中国古代度量衡为何没有衍生出西方的公平观念

新莽銅嘉量

访谈︱赵晓军:中国古代度量衡为何没有衍生出西方的公平观念

東漢建武大司農銅斛

度量衡的檢校制度是我國的度量衡制度的重要內容。它的創立、成熟、延續和普及過程,對度量衡制度的發展、成熟和完備過程,有著重要影響。

度量的古今之別

澎湃新聞:我國古代的度量和現代的計量有無區別?

趙曉軍:我國古代的度量和現代的計量既有聯繫又有區別。

古代度量衡是用來計量物體長短、容積和輕重的器物或標準。度量衡萌芽於人類社會的初始階段,形成後又始終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不斷演變、完善,是衡量人類文化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尺之一。它肇始於人類對數和量的初步認識。人類自誕生之日起,在認識周圍世界的過程中,也不斷用自身的智慧在改變和創造著世界。與此同時,人類的智力水平得以逐步提高。在早期簡單的生活中,人們在認識和改造周圍的事物時,常藉助著人體本身、自然或是人造的一些物體作為標準,不斷地對事物進行比較測量,逐漸產生了簡單的數量、大小、長短、多少以及輕重等概念。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智力水平的進一步提高,人們逐漸創造出一些材質較為穩定、形狀比較固定,適宜於作為衡量標準的器具,來測量周圍事物的長短、容積和輕重等等。這樣,真正意義上的度量衡工具最終得以產生。隨著人類社會不斷向前發展,度量衡作為衡量社會進步的標準,也在逐步發展和演變。

到了當今社會,度量衡涉及的範圍已非常廣泛,包括了幾何量(長度)、溫度、力學、電磁學、電子(或無線電)、時間頻率、電離輻射、光學、聲學和物理化學(含標準物質)等十大門類,已經發展成為現代意義上的計量學。但不論現代計量學的門類如何龐雜,都是在古代度量衡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

澎湃新聞:您認為度量衡理論的指導原則就是《周易》哲學中的“天人合一”觀念。如何得見?

趙曉軍:中國古代度量衡制度內涵豐富,源遠流長,具有獨特的理論體系,是東方度量衡制度的典型代表。度量衡理論是度量衡制度產生和形成的指導思想,它是伴隨著度量衡制度的起源、形成和定型而逐步萌芽、形成和成熟的,大體上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它萌芽於原始社會末期,形成於春秋,定型於西漢,成熟於東漢。《國語》《淮南子》和《漢書》三部著作中的相關記載,正是其形成、定型和成熟歷程的具體反映。

《周易》是我國成書年代最早的哲學經典。《周易·繫辭傳下》載:“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揚雄《核靈賦》曰:“大《易》之時,河序龍馬,洛貢龜書。”《漢書·五行志》說:“劉歆以為虙羲氏繼天而王,受河圖,則而畫之,八卦是也。”伏羲氏依河圖而畫八卦,開啟了周易哲學的先河。周文王依八卦而演《周易》,奠定了周易哲學的基礎。孔子“適周問禮”而“作易傳”,構建了周易哲學的理論體系。“陰陽和合”的辯證法則是周易哲學的思想基礎,“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念則是周易哲學的核心。周易哲學對我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以及各種典章制度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在《國語》、《淮南子》和《漢書》三部文獻中,古代先賢用逐步發展成熟的周易哲學思想對當時已經形成、定型和成熟的度量衡理論,進行了文化和哲學層面的解讀和闡發。在這種解讀中,周易哲學“陰陽和合”的辯證法則和“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念,也得到了逐步深入的體現。在度量衡理論萌芽的原始社會末期,中華先民以人體來度量自然萬物,透露出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原始觀念。根據《國語·周語下》的記載,到度量衡理論形成的春秋時期,中華先民以“中和”之聲來確定音律和度量衡的標準,以量值適當作為度量衡的基本原則,初步體現出先民們以維持自然界和諧發展為目標的思維觀念。根據《淮南子》的《天文訓》《時則訓》諸篇,到了度量衡理論定型的西漢時期,先民們以音律為媒介,用人體、粟和季節的變化規律來確定長度和重量的基本標準,將規矩、準繩和權衡與天地、四季有機相聯。這種將天時、地理和人體融入到度量衡的標準,基本體現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念。

访谈︱赵晓军:中国古代度量衡为何没有衍生出西方的公平观念

邾國遺址出土的新莽四鈞銅環權

根據《漢書·律曆志》,到了度量衡理論成熟的東漢時期,先民們對度量衡制度的產生和形成、度量衡的數理基礎和音律與度量衡的關係等問題,都有了清晰的認識。他們藉助黃鐘律管,以秬黍確定長度、容量和重量單位的基本量值,參以天時、季節的變化規律來確定度量衡單位間的進位關係。說明先民們已經認識到作為衡量萬物標準的度量衡制度,蘊含著天地自然運行和萬物和諧發展的基本思想。這些也與周易哲學“陰陽和合”的辯證法則和“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念相合。以上這些文獻中的論述,均是先賢們用周易哲學思想,對當時的度量衡理論進行的文化和哲學層面的深度解讀。

度量衡的中西之別

澎湃新聞:度量衡對古人的生活有著重要意義,那麼,我國古代有沒有根據度量衡衍生出一些觀念,諸如西方的天平衍生出公平、公正的概念?

趙曉軍:度量衡是衡量世間萬物的標準尺度。中國古代度量衡制度對規範商品交換、維護社會穩定、保證國家權力等均具有重要意義,它的發展、演變與政治制度和社會經濟的變化密切相關。

中國古代度量衡制度的起源、形成、成熟、統一和完備過程,檢校制度的創立、成熟、延續、普及過程,以及度量衡理論的萌芽、形成、定型、成熟過程,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演變脈絡,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其他文明古國相比,中國古代的度量衡制度與音律有著密切的關係,這是中國度量衡制度的最大特色,有著鮮明的東方色彩。

访谈︱赵晓军:中国古代度量衡为何没有衍生出西方的公平观念

新莽銅卡尺

中外古代度量衡的情況各有差異。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古希臘、古羅馬的容量單位多與貿易稱量穀物或液體的器皿相關,重量單位多來源於對貴金屬的稱量,度量衡更多地是為了保證經濟貿易活動的公平公正進行,因此從天平衍生出公平、公正的概念。地處美洲的瑪雅文化,其度量衡制度則帶有濃厚的宗教和政治色彩,大祭司在社會生活中地位突出。他們執掌著度量所用的矩尺。這些祭司由於知天地而又能通天地,為人們所崇拜,而矩尺也成為了掌握天地、萬能通靈的“法器”。因此,瑪雅度量衡更多體現的是一種神權。而中國古代的度量衡是國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更多地體現著國家權力的集中,代表或者衍生的是一種王權至上、國家一統的理念。

中國古代的度量衡制度獨立起源、形成和發展,自成體系,對東亞諸國度量衡的形成有著直接影響,在人類度量衡史上佔有著獨特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