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化:風展紅旗,如畫翠城踏征程

三明日報記者 鄭麗萍 朱丹宇 三明日報寧化記者站 劉才恆

開 欄 的 話

7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走過了一段如歌歲月。

70年披荊斬棘,70年砥礪奮進。經過波瀾壯闊而又艱難曲折的奮鬥歷程,偉大祖國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三明這座中華人民共和國親手締造的新興工業城市,也取得了日新月異的可喜變化。

進入新時代,全市上下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在建設新三明的新徵程上逐夢前行,再創輝煌。今起,本報開設“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推動高質量發展調研行”專欄,陸續推出記者來自基層一線的新聞報道,全面反映我市幹部群眾牢記囑託、不忘初心,奮力譜寫三明高質量發展新篇章的生動實踐。

寧化:風展紅旗,如畫翠城踏征程

寧化縣淮土鎮鳳山村紅軍街前,孩子們在玩耍。

“寧化、清流、歸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上山下,風展紅旗如畫。”一代偉人揮筆寫下的詩詞,將寧化定格在了歷史的烽火歲月裡。

3月,伴著鮮花的芬芳,披著五彩的盛裝,如畫般的翠城,生機盎然。寧化,毛澤東曾3次率領紅軍到此,是中央蘇區形成之初擁有的21個縣之一,也是中央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徵的4個起點縣之一。

新中國成立後,這座英雄之城在戰火中鑄就的紅色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蘇區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如今,在這片紅色土地上,成就了許多驕人的成績:寧化位列全市發展的第二方陣,2018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5.16億元;公共財政總收入、地方公共財政收入、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餘額等主要經濟指標絕對值實現進位提升,其中,公共財政總收入9.37億元,比上年增長13.1%……

70年雄關漫道,櫛風沐雨,新時代呼喚新作為,新時代應有新擔當,正如那不斷延伸的紅土地,昔日的蘇區“烏克蘭”也已踏上新徵程。


寧化:風展紅旗,如畫翠城踏征程

紅九軍團後方機關長征出發地舊址寧化曹坊。

鄉村建設,開啟新的“長征”路

3月26日,記者來到寧化縣長征出發地——淮土鎮鳳山村,青山綠水,滿目蒼翠。

緩緩走在村裡散佈著的紅色遺址群:紅軍街、紅三軍團第四師師部舊址、紅四軍團第十師29團一連連部舊址、紅軍井、列寧小學等,踩在穿梭其中的石板路上,歷史的莊重感便油然而生。

這些珍藏著的紅色記憶,讓歷史的血脈代代相傳,也讓這裡的蘇區人民聆聽著革命的號角,一步一步繼續昂首前進。

建國後,這裡“山光、水濁、田瘦、人窮”,即便是長征出發地的榮耀,也掩蓋不了經濟發展面臨的重重困境。

寧化縣曾被列為全省一類水土流失治理重點縣,全縣水土流失面積54萬畝,佔縣域總面積的14.8%,以紫色土流失面積大而集中、流失程度高、治理難度大而著稱。而地處寧化西部的淮土等地更是難上加難。

2012年,針對紫色土含有豐富的磷、鉀等元素,適合種植油茶樹的特點,鳳山村將油茶樹作為發展農業的重點。同時,依託鎮裡推行“以電代柴”直補農戶的政策,大力發展油茶種植,實現了治荒與致富同步。

如今,站在鳳山村的村頭,放眼望去,山坡上滿是鬱鬱蔥蔥、錯落有致的油茶林,既保護了水土,又促進了農民增收。

“全村共種植油茶4000多畝,年產量約5噸多,可增加村民收入80多萬元。”村支部書記王興楷介紹,村裡還在觀光道沿線種植蓮子,定期舉辦“蓮花節”,同步發展紅色旅遊與農業產業,幫助村民在家門口就業。

以鳳山村為代表的老區精神放射出的新時代的光芒,指引著全縣農村發展走上了新的“長征”路:

石壁鎮楊邊村通過打造石壁現代農業觀光園,發展觀光、休閒、旅遊為一體的生態觀光農業;曹坊鎮石牛村成立辣椒專業合作社,小小的辣椒帶領農戶走上了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

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寧化縣正全力加快打造“一地一院一舊居一線路”紅色精品旅遊線路,全年遊客接待量、旅遊總收入分別增長18.15%、20.5%,同時推進“兩米兩茶一稻種”農業特色產業發展,促進現代農業優化升級,全年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2.96億元,增長4.4%。

寧化:風展紅旗,如畫翠城踏征程

工業發展,鑄就強勢新動能

春暖花開。在寧化縣城南工業園內,車輛川流不息,機聲隆隆,一派繁忙景象。

在寧化月兔科技有限公司的總裝車間裡,工人們正緊鑼密鼓地組裝空調。這家致力於空調產品研發、生產、銷售和服務的大型綜合性白電集團,現已達到年產300萬套家電及商用空調整機的能力,去年,空調銷售額突破10億元。

然而,如此輝煌的月兔,5年前曾幾度命懸一線,甚至到了停產的地步。2015年,月兔將生產基地由浙江溫州搬遷至寧化城南工業園,在各級政府幫助下,先後經歷了重組、改制、更名……

從此,一隻擁有30年曆史的老品牌的“新月兔”,在這片紅土地上重獲新生。

目前,寧化月兔是福建省唯一擁有自主產權的高效節能空調品牌生產廠家,是全省重點建設項目,我市首個白色家電生產項目和重點培育的產值超百億龍頭企業。

新起點,要有新目標。“今後公司將著力打造一個白色家電產業園,引進一批供應鏈企業,形成以月兔空調為龍頭的產業鏈佈局,力爭2021年躋身百億企業之列。”公司品質總監兼研發總監李文波對月兔空調的未來充滿期待。

在這片紅土地上,寧化的工業也同這隻“月兔”一樣,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跌宕起伏,波浪式發展:

從建國後相繼興辦的農械廠、瓷廠、食品廠等,到上世紀70年代的合成氨廠、水泥廠、煤礦等30多家企業;從80年代的手錶廠、電視機廠、無線電廠等,到90年初民營經濟發展,國有企業衰退;2002年前後,國有企業僅剩電力公司、化工實業、煤礦3家,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5家……

2018年,全縣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42家,全年工作增加值46.98,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3%。

近年來,寧化縣著力加快基礎設施和產業轉型升級,努力打造獨具產城融合特色的華僑經濟開發區,從打造工業發展平臺、惠企降費、做好企業“保姆”等方面,打出拳拳到位的“組合拳”,推進全縣經濟再上新臺階。

“像月兔這樣投資規模大、科技含量高、創稅能力強的高端企業,在寧化的工業園裡還有很多。”華僑經濟開發區管委會辦公室主任劉長安說,“我們本著以誠招商、以情招商的態度,努力為企業營造一流營商環境。”

牢記習總書記囑託,堅持做大做強實體經濟。如今,在寧化華僑經濟開發區,月兔空調、福特科、長寧紡織等一批龍頭企業,正加快轉型升級步伐,領航寧化經濟走好高質量發展之路。

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

眼下,春耕已進入育秧播種階段。家住中沙鄉中沙村的吳海明正在鄉里的農機站前排隊,免費領取河龍貢米發放的種子。

“我已經種了8年的河龍貢米,去年30畝地給我帶來2萬多元的收入。今年耕地增加到60畝,希望能有個好收成。”老吳一邊排隊,一邊高興地對記者說。

老吳曾是寧化縣在冊貧困戶。2008年,妻子因病去世,他獨自一人把兩個女兒拉扯大。然而天有不測風雲,之後小女兒也不幸患上免疫系統疾病,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去福州看病拿藥。

“愛人生前看病欠下20多萬元,加上小女兒的病每年要花1萬元到2萬元,靠我一個人種地換來的微薄收入,根本不足以養活一家3口。”老吳嘆了口氣,“好在河龍貢米的幫助讓我們全家看到了希望。”

老吳所領的種子來自三明河龍貢米米業股份有限公司,這是一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近年來,寧化縣著力推動河龍貢米產業發展,抓產業基礎,抓主體培育,去年全縣種植河龍貢米5萬畝,產值突破1億元。

作為當地精準扶貧的重要產業之一,河龍貢米公司通過免費發放種子、提高糧食收購價格等措施,幫助當地貧困戶增收。這項特色農業產業已帶動1260餘戶貧困戶種植8000餘畝,產值達1800餘萬元,戶均增收1.45萬元。

龍頭企業帶動,發展特色產業扶貧,這只是當地扶貧的一個成功縮影。

多年來,寧化縣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重要戰略思想,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結合地方實際,持續深化“348”工作機制,探索“三全三扶一檔”教育扶貧模式,全力以赴打好脫貧攻堅戰。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一年。“要做好革命老區、中央蘇區脫貧奔小康工作”“確保老區蘇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一個都不掉隊”,習總書記參加福建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言猶在耳。

不獲全勝、絕不收兵。為確保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一個都不掉隊,去年,全縣剩餘的21戶63名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全市脫貧攻堅現場推進會在寧化召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