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魯肅益陽對壘,三國文化對益陽生活習俗的影響有哪些?

關羽魯肅益陽對壘,三國文化對益陽生活習俗的影響有哪些?

公元215年,那場關羽在益陽拒魯肅,雙方在益陽長達三個多月的隔江對峙,不但給益陽留下了許多歷史遺蹟和千年佳話,其實,只要細心觀察和分析,就會發現,這場對峙,對益陽人的生活方式都帶來很大的改變,就是到今天,還保留著這種三國文化習俗的習慣。

當然,最大的改變還是後來吳俗對益陽的影響和改變,關羽的蜀國軍隊在公元215年5月13日撤離益陽後,這裡就被孫權的吳國接管,長期以來,中國都是以官場文化主導著民眾的生活習俗,又稱官本文化,而這些文化中,語言是最基本的普及方式。

關羽魯肅益陽對壘,三國文化對益陽生活習俗的影響有哪些?

我們不用懷疑,今天的益陽本土話語,來自吳語系,長沙話、寧鄉話、益陽話乃至沅江安化話語,雖有些區別,但都是呈遞減或遞增的形式,而益陽與一溪之隔的漢壽軍山鋪,則出現了斷層式的區別,他們雖自稱為“德語系(常德話)”,但實則是蜀語系統,與荊州話同音。

這種區別,在1800多年後的今天,雖然有些趨同抹平,但還是留下很深的痕跡,尤其是在一些詞句上都存在很大的區別,比如我們常吃的“南瓜”,雖在今天年輕人中已經趨同,但老一輩漢壽以西的人卻叫“北瓜”,這一類的名詞與生活用語區別還很多,比如稱呼“外婆,姆媽,老駕”,漢壽以西則叫“嘎嘎、嗯捏,老忒”等,其它話語的區別就更多,如果仔細拉家常話,三天三夜都講不完。

關羽魯肅益陽對壘,三國文化對益陽生活習俗的影響有哪些?

這種區別,不是一般的區域與省縣之間的區別,都是三國文化在益陽這裡劃斷的歷史痕跡,是吳蜀在這裡劃邊界形成的文化區別,當然,以前是非常明顯的,有兩個“國家”之間的文化差別,此不多述,還是具體講三國文化在今天益陽人生活習俗上的留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