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亞的十字路口:藍色土耳其

初識土耳其的人都知道它優越的地理位置:連接亞歐兩陸,依山傍海。這樣的土地必然一直以來是充滿故事的。它既古老又年輕。土耳其瀕臨地中海與黑海,橫跨歐亞兩大洲。風貌之佳令人感到美不勝收,就象其地毯一樣令人賞心悅目。獨特的地理位置,宜人的氣候條件使土耳其成為遊人嚮往的樂園。形狀各異的現代化建築,華麗肅穆的清真寺喚禮塔,飛躍於博斯普魯斯海峽之上的跨海大橋,《荷馬史詩》中的特洛伊城遺址,世界奇景卡帕多西亞,觀鳥勝地庫什湖,秀美的亞洛瓦溫泉……迷人的自然風光,豐富的文物古蹟使土耳其享有“旅遊天堂”之譽。土耳其的安卡拉羊世界著名,人們用烤全羊招待賓客。土耳其人十分重視著裝,愛趕潮流。

土耳其擁有豐富多變的地理環境。由東向西貫穿而行的話,你可體會到它冬季的漫長酷冷,看到處處終年披銀蓋雪的山嶽地帶,高地上春季盛開的白樺。你也能體會到涼爽的長夏,看到條條河川潺潺而流。在乾草原地帶,則綿延連接著光禿禿的小丘和一望無際的小麥田。這麥田隨著太陽的照射,時而呈現廣闊無垠的紫光絨毯,時而發出灰色光芒,轉眼之間又演變成暖色和金灰色,變化多姿。

歐亞的十字路口:藍色土耳其

土耳其因其悠久的歷史,世界重要的考古遺址,美麗的自然地貌和環境,以及兼收幷蓄的多元文化,長期以來一直成為世界各地的旅遊者嚮往的地方。土耳其有豐富的旅遊資源,擁有世界七大奇蹟中的兩個:阿臺繆斯神廟和毛瑟陸斯陵墓。此外東羅馬帝國和奧斯曼帝國時代留下的建築遺蹟是世界建築藝術的珍品。亞洛瓦溫泉和庫什湖是世界著名的旅遊勝地。

自從史前時代以來,土耳其就一直是不同種族和文化的熔爐。從公元11世紀起,突厥民族從東部進入,他們帶來了地中海蒙古人混血人種的新成分,對這個國家的人種構成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 土耳其語是該國86%以上人口的母語。其他主要少數民族有庫爾德人和阿拉伯人。庫爾德語是庫爾德人的母語,大約有1l%的人口講此種語言,主要通行於東部和東南部的農村地區。講阿拉伯語的人口大約佔 2%,主要在安納托利亞的東南部。 幾乎所有土耳其人都是穆斯林,以遜尼派為主。少量的基督教徒和猶太教徒主要居住在伊斯坦布爾、安卡拉和伊茲密爾。

土耳其悠久而豐富的文化傳統建立在波斯、阿拉伯、拜佔廷、奧斯曼和西方文明的基礎之上。凱末爾最重要的改革是恢復使用土耳其語,以取代阿拉伯語和減少伊斯蘭教對該國的影響。

歐亞的十字路口:藍色土耳其

土耳其是伊斯蘭國家,作息時間與西方無異。除進入清真寺須脫鞋及肅靜外,國內氣氛非常自由,與其他中東地區伊斯蘭國家迥異。

土耳其人好客,亦禮貌周到,小禮物頗能增進初識朋友間的友誼。中等階級以上的土耳其人,大都自認為歐洲人。

土耳其英文並不普遍,除觀光旅館、飯店或商店外,洽商公務最好有土文翻譯。

土耳其人極崇敬其國父凱末爾將軍,不論公司、政府機關均懸掛凱末爾的相片。

禮節

擺手打招呼是最通常的見面問候禮節,用你的食指或腳尖指向任何人都是失禮的行為。當眾擤鼻涕也被認為是一種非常粗魯的表現。此外,男女情侶們在公共場合不要表現得過於親暱和做出有傷風化的舉動。

遊客們在土耳其穿戴可隨便,但泳裝僅限於在海灘或游泳池時穿著。在一般的場合吸菸不被限制,但禁止在電影院、劇院、公交車和合租的出租車上吸菸。

土耳其表示“贊同”(evet) 時是向前點頭,表示“不贊同”(hahyur)時則向後“點頭”同時向上蹙眉,或眉毛上揚。有時土耳其人還說‘tsk’ 來表示“不”。與此相對照的是如果你左右擺頭則表示 ‘我不明白’。將手上舉至頭則表示‘謝謝’ 。在表達感謝時有時還配合輕微地點一下頭。

在大城市,是允許遊客拍照的。但在更多的鄉下區域,拍照前需要詢問被拍照人,得到允許後才可。特別是被拍照的對象是戴者頭巾的女人的時候。

伊斯坦布爾,世界上唯一一座跨亞歐兩洲的城市。這裡曾是古代三大帝國——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奧斯曼帝國的首都,也因此,它的名字幾經變換,直至1923年土耳其遷都安卡拉,伊斯坦布爾才正式成為這座城市的名字。

自古以來,伊斯坦布爾就以其絕佳的地理位置、豐富的歷史遺蹟,和令人著迷的融合性文化而著稱。這裡的清真寺、博物館、教堂、宮殿、大建築、小街巷,從人文景觀到自然景觀,都讓人流連忘返。

伊斯坦布爾市區被博斯普魯斯海峽分成三塊:

東邊的亞洲區、左邊北部的歐洲新城區、及南部的老城區。新老城區之間,隔著景色優美的金角灣。

城市的行政劃區為:

蘇丹阿赫邁特老城區(Sultanahmet-Old City)、加拉太地區(Galata) 、新城(New City)、博斯普魯斯(Bosphorus)、金角灣附近(Golden Horn)、王子島(Princes’ Islands)、亞洲區(Asian Side) 和西郊(Western Suburbs)。

歐亞的十字路口:藍色土耳其

安塔利亞,建於公元前2世紀,位於土耳其南部,從東羅馬時期開始就已經是地中海的重要港口,這個地位始終未變。在奧托曼帝國統治前,羅馬帝國、拜占庭和塞爾柱人奧斯曼輪番入主,使安塔利亞有了獨具特色的混血魅力。這裡的喜愛炎熱冬天溫暖,海水舒服的溫度,讓它成為了游泳、衝浪、泛舟、放鬆、發呆的度假好地方。

早在公元前2000年,就有人定居在安塔利亞。特洛伊戰爭過後,希臘人又在這裡建立政府,隨後安塔利亞頻頻易主。在公元5、6世紀,安塔利亞迎來了輝煌時期,到15世紀,奧斯曼帝國最終控制了這裡。時至今日在這座歷史悠久的城市裡,還能看到不同時期文明的痕跡,如城門入口處的羅馬門、希臘門,可以容納上萬觀眾的古劇場和競技場。

歐亞的十字路口:藍色土耳其

伊茲密爾,舊時稱士麥拿或士每拿(Smyrna),位於愛琴海伊茲密爾灣東南角,是愛琴海地區最大的工業貿易城市,同時也是土耳其的第三大城市、第二大港口。伊茲密爾是伊茲密爾省的首府,全市共分9個區,人口為310萬。

在這裡,沿著海濱大道漫步,彷彿置身於歐洲街道間。古羅馬時代的基督教從這裡興起,讓這裡成為了愛琴海的中心城市,並且發展迅猛。但是由於自然和人為的種種破壞使得這裡的很多遺址遺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保留至今的遺址和遺蹟依然還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加之伊茲密爾後對這些的大力保護,都使得這些珍寶留存於世。現在伊茲密爾各方面都發展迅速,成為氣氛最活躍的城市之一,這裡的當代土耳其文化氣息常常讓人慾罷不能。

歐亞的十字路口:藍色土耳其

費特希耶位於土耳其南部的一個小鎮,著名的度假地方,因其美麗的自然風景和適宜的氣候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費特希耶夏季最適宜旅遊,尤為著名的是滑翔以及死海。滑翔中可以更加真切的感受大自然,海岸邊帆船運動也尤為火熱。除此之外,費特希耶也是一座歷史古城,費特希耶博物館擁有很多古代文物,顯示及證明了該地區的文明鏈條。

歐亞的十字路口:藍色土耳其

格雷梅是卡帕多奇亞地區的旅遊重鎮之一。卡帕多奇亞作為安納托利亞平原上重要的一篇區域,以其獨特的地貌和遍佈在山谷間的洞穴而聞名,更有大批人為世界上數一數二的熱氣球奇景而來。

歐亞的十字路口:藍色土耳其

安卡拉,作為首都的它似乎總是被伊斯坦布爾搶了風頭:這個這座只有不到10萬人的小城市,作為首都的年頭與伊斯坦布爾相比少得可憐(1923年土耳其“國父”阿塔圖爾克建國時定都於此)。雖然它有豐富的旅遊資源,但與頻頻被搬上國際大銀幕的伊斯坦布爾相比,安卡拉上鏡率卻不高,但這裡也有著高質量的博物館和人文歷史景觀,因為它也是一座古老的城市,羅馬世代時代就已經繁華起來。

歐亞的十字路口:藍色土耳其

安條克又譯安提阿,古塞琉西帝國(公元前312—前64年)的都城,位於今土耳其南部,土耳其人稱之為安塔基亞。

位於地中海東北沿岸,其外港稱塞琉西亞,是當時地中海東岸商業重鎮和交通樞紐。公元前64年起屬於羅馬,七世紀為阿拉伯人佔領,十字軍東侵期間在此創立安條克公國(1098年),十六世紀初併入奧斯曼帝國版圖。

安條克,塞留古帝國的首都,被羅馬征服以後成為敘利亞行省首府,公元2世紀起取代亞歷山大成為羅馬帝國東部最大城市直到君士坦丁堡建立。君士坦丁堡建立之前是絲綢之路的終點,君士坦丁堡建立以後是絲綢之路的重要中點。

君士坦丁大帝主持召開尼西亞會議後,成為五大教宗駐地之一:君士坦丁堡,羅馬,亞歷山大,安條克,耶路撒冷。按照尼西亞信經的規定,是並列的五個最尊貴的大主教駐地中排第四的。

後來東西教會分家,羅馬為西派,剩下四個教宗轄區為東派,一直存在到現在,是基督教最重要的五個城市之一。

作為中近東外邦基督教的搖籃,安提阿是可以和埃及的亞歷山大相提並論的重要城市。

歐亞的十字路口:藍色土耳其

布爾薩,土耳其西北部城市,位於絲綢之路上,自中國傳入蠶桑,譽稱絲綢之城。在拜佔廷帝國統治時,為一軍事要地,城內留有很多奧斯曼式的建築,如:耶稀爾陵墓、綠色清真寺、艾米爾蘇丹清真寺、尤爾德姆·巴雅澤特清真寺、奧爾汗加齊清真寺、烏魯清真寺、蘇丹穆拉特二世清真寺等。同時布爾薩也是許多著名的土耳其食品的發源地,在這裡,可以遲到最地道的土耳其美食。

歐亞的十字路口:藍色土耳其

庫薩達斯,又稱鳥島,因為它的面積小如鳥而得名。現在的庫薩達斯和周邊地區已經成為土耳其乃至歐洲最著名的沿海灘度假勝地,以其美妙絕倫的海灘和休閒海濱大道最為出名。被稱為“黃金沙灘”的庫薩達斯面積比較狹窄,最具盛名的莫過於這裡的藍旗標誌的海灘-美人沙灘。這裡還是皇家郵輪等大公司的地中海之旅的重要停靠港口,每當郵輪停靠過夜,小小的庫薩達斯會迅速爆滿。這裡還有Büyük Menderes三角洲國家公園、艾費斯古城遺址等景點。

歐亞的十字路口:藍色土耳其

神秘的亞拉臘山(Mt.Ararat)是一座海拔約4400米的活火山,在土耳其語中被稱為“懲罰之山”,只因它經常發生雪崩和山崩,有終年隱匿在煙霧中的大裂縫,火山爆發產生的有害氣體瀰漫山間。但是,為了解開 “諾亞方舟之謎”,從19世紀起,人們便不斷登上亞拉臘山尋找傳說中的方舟。

1949年,俄國飛行員羅斯科維斯基俯拍下第一張諾亞方舟的照片,一個模糊的暗色斑點出現在亞拉臘山頂厚厚的冰層下,不少專家懷疑那就是《聖經》中記載的“諾亞方舟”。1955年夏天,一位法國探險家竟在亞拉臘山上發現一截所謂方舟的殘塊,他將那 “方舟的殘木塊”挖了出來,這一發現引起了世界的轟動,這些木塊分別被運到巴黎大學、法蘭西研究院、西班牙與埃及的最高學府和考古機構進行研究。之後,世人對於尋找諾亞方舟的熱情日益高漲。經碳元素測試發現這些殘骸可追溯到4800年前,正是《創世紀》中所記載的諾亞方舟存在的時期,據稱真實性高達99.9%。“方舟共有7個空間,最大的空間高5米、長10米。方舟共分上中下三層,內部分為多個類似房間的間隔,部分建築推算是圈養動物的木欄,猜測是諾亞人用來圈養動物的,而有些已發現的房間則存放了陶器物品。”根據《創世紀》記載,諾亞方舟長近157米,寬26米,高16米。探險隊員還發現,可以從船身殘骸分辨出一間間艙室的模樣,門窗、樓梯依稀可見。

目前,亞拉臘山地區已經被土耳其官方正式劃定為國家公園,並被命名為“諾亞方舟遺址”。

洪水退盡後,諾亞一家走出停泊在亞拉臘山上的方舟,在大地上重新開始繁衍,而諾亞方舟卻永遠留在了亞拉臘山上。(《聖經·創世紀》)

歐亞的十字路口:藍色土耳其

相傳古埃及有一位美豔女子,結婚多年卻未曾生育。為了祈求孩子的降臨,女子來到神廟前祈禱,對著神像跪拜、扭腰、擺臀,好似舞蹈一般美麗。女子的婀娜舞姿使在場的祭司們為之傾倒,隨即稟告了法老。於是法老就把這個舞蹈作為祭祀專用,頌揚神秘的生命。這就是最早的“肚皮舞”,這些可以從3500年前的古埃及壁畫中找到佐證。

說到肚皮舞,人們總容易聯想到色情和誘惑,因為想象中那些豔麗豐滿的舞娘,激情撩人的音樂,閃爍不定的燈光,不是誘惑是什麼呢?但是在土耳其真正看到舞蹈家表演的肚皮舞時,看到的不只是跳舞,而是生活,是藝術,是讓生活充滿激情和陽光的運動。

土耳其是肚皮舞的發源地之一。但它與現代埃及表演流派的風格截然不同,“怎麼樣都好”更符合他們的舞蹈理念,大幅度的動作,有很多骨盆前後擺動的動作華麗奔放,跳躍的動作也比較常見。土耳其舞者通常穿著比較暴露,不過這並不是這種風格的要求。土耳其肚皮舞以動作大膽、奔放,幅度很大著稱。胯部的動作非常誇張,而且穿著比較暴露,很有視覺衝擊力。

歐亞的十字路口:藍色土耳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