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波為何要將遺產全部捐獻給國家?

蝶戀花緋


『此周立波非彼周立波』 娛樂至死這個現象在現代社會已經開始逐漸突顯出來了。理性,邏輯性,秩序性慢慢地被碾碎;同樣,娛樂明星一言一行的影響力竟然比文學家們嘔心瀝血寫出來的作品還要大。我們也明白這是一個社會現象,但我們可不可以拖延一下它的腳步,再慢一點呢?我們再想想辦法來解決。



本人同樣也慚愧看到周立波第一瞬間想到的是那個脫口秀明星——周立波。後來才明白是那位上個世紀中國著名作家周立波。周立波只是他的筆名,原名周紹儀,是一位偉大的作家,編譯家,同時也是一位堅定的共產黨人。

1934年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他同魯迅先生一樣認為,以筆為武器,喚醒中華民族之魂來使中華民族重新站立起來。之後加入中國共產黨,在黨內積極從事左翼文藝運動,堅持宣揚中國共產黨,在這期間翻譯了數本國外著作。

在抗戰期間,他從來沒有躲在後面,當過戰地記者,參與過地下黨工作,在《抗日日報》、《救亡日報》、《解放日報》積極參與編輯工作,不斷地鼓舞著人們的鬥志。還去到了延安,在魯迅文學藝術學院任教。


他於魯迅先生筆下那位到死都在喊著革命,卻對革命一無所知的阿Q不一樣,這是一位真正明白革命為何物的人,並且多年來一直堅持著以自己的方式來推動革命的前行。

周立波曾說自己是一名戰士,在他的心裡,寫作就是他的戰鬥,紙張就是他的戰場。他深刻明白毛主席的思想,知道中國農村就是革命的起點,所以他的大量文學作品都是具有濃濃的鄉土氣息,是一位傑出的社會主義鄉土文學作家。

新中國成立以後,周立波在創作上擁有強大的探索精神。他在寫農民,寫農村生活時能夠體會到強大的自由與舒適,所以他致力於運用自己強大的文學素養。把老百姓們的日常生活寫出具有中國風的氣派,使自己的作品越來越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


他與孫犁、趙樹理和柳青四人被稱作是描寫農村生活的“四杆鐵筆”和“四大名旦”,也和趙樹理被稱為是鄉土作家的“南周北趙”。他最著名的一本小說是《暴風驟雨》,這是一本反映解放區土地改革運動的小說。

以小見大的方式描述《中國土地法大綱》頒佈前後,在一個村莊內發生的一些故事,通過對小人物的描述來完整地展現整個解放區土地改革的過程。這部小說給當時社會解答了很多問題,也表達了很多思想,還預測了現在的一些社會問題。

該作品上從表層上來看,擁有明確的政治傾向性以及思想意圖,但是在審美傾向以及藝術風格上要透露出周立波的情趣。所以,他的思想意圖和藝術風格之間就形成了一種緊張的關係。


周立波於1979年去世,此時離文革僅僅過去三年,而他在文化大革命之中與大部分文人一樣飽受煎熬。儘管如此,他在感覺到自己不行的時候,仍然對自己的妻子說,國家還在建設之中,還在發展之中,需要很多的支持和幫助。

於是這個為國家一輩子的人,為人民能站起來的人在倒下去之後把自己的遺產捐獻給了國家,令人肅然起敬。


史之策


周立波為何要將遺產全部捐獻給國家,這是因為他有一顆愛黨愛國愛民之心。

周立波(1908—1979),原名周紹儀,湖南益陽人,現代著名作家、編譯家,出版的《暴風驟雨》、《山鄉鉅變》、《湘江一夜》等作品,曾深受讀者喜愛。

周立波首先是一位愛國者,早在1932年,他曾因參加工人運動被捕入獄,1934年,他參加了“左聯”,1935年入黨。抗戰期間,以戰地記者的視角報道抗戰,用筆來鼓舞人們的鬥志,他的足跡遍及華北前線,1938年到1939年參與編輯《抗戰日報》、《救亡日報》,1939年12月到延安,投身文化界救亡工作,1944年主編《解放日報》文藝副刊。1946年,到東北參加土改工作,這段經歷為他寫《暴風驟雨》積累了素材。

他是文化界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的一名戰士。抗戰和解放戰爭時期,他用筆做投槍,衝鋒陷陣,鼓舞人們的鬥志;新中國成立後,緊跟時代的脈搏,深入工廠農村,謳歌日新月異的祖國,反映農村的《山鄉鉅變》,以清新秀麗,別具一格的創作風格,描寫農村生活,讓讀者感受濃厚的鄉土氣息和時代步伐。他與趙樹理有“南周北趙”的美譽。

周立波始終堅持理想信念,無論是上世紀30年代,他因參加革命活動被大學開除,因組織工人運動被捕入獄;還是1968年到1973年被隔離審查或受批判,他都保持革命意志,保持對黨的信念。1973年他被解除“監護審查”回京治病,1978年,他創作發表了小說《湘江一夜》,是這一年的優秀小說之一。

他給老作家嚴文井的印象是:

他是一個真正的作家,其作品的思想藝術成就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是不容否認的。像他這樣的作家,真正的作家,在中國並不很多。

嚴文井認為,周立波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負而又有深厚的文學修養的作家,以他的才華和能力,還可能寫出更多、更高的文學作品,寫出更多反映偉大時代的傳世之作。

1979年9月25日,周立波因病在京逝世。去世前,他曾囑咐妻子,要把他的稿費捐獻給國家,妻子在處理完他的後事後,按照其遺願,將他的稿費捐獻給國家。

今天,人們在中國現代文學館能夠查到周立波在各個時期出版的各種版本的作品;能夠查到他的《新區石油戰士讚歌》、《檀灣和石灣》、《讀詩雜拾》、《新巖》、《下放的一夜》、《關於小說創作的一些問題》等手稿;能夠查到他給肖三、田間、沙汀、崔道怡等人的信函原件。

讓我們向這位有理想、有抱負、真正的作家致敬!


趣話歷史那些事


嚇我一跳!此周立波,可不是那個海派清口周立波

相信不少人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都是會被誤導!以為是那個沒事作妖的周立波,而是下面這位鄉土文學的作家。那個周立波讓他遺產全部捐給國家,就讓他捐幾所學校,估計都夠他肉疼很久了,所以根本不可能是他。

好好認識一下,下面這個文學家

周立波,原名周紹儀,其創作的大量文學作品都是和農村生活有關,因此特別能引起讀者的共鳴!他在生前就有很多作品,在國際上都得了很多的獎項,所以他的作品也是被人們所認可的,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他的《暴風驟雨》。是描述當時農村生活的經典之作。

希望我們不要這麼的娛樂至死!只關注娛樂圈的周立波。


保險島


周立波是我十分欽佩和敬仰的現代著名作家、編譯家。他生於1908年,卒於1979年。1934年加入"左翼作家聯盟",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當過戰地記者,也在延安任教於魯迅文學藝術學院,並主編巜解放日報》文藝副刊。在1946年還參加了東北土地改革工作。他寫的小說、散文清新秀麗,別具一格,擅長寫作農村生活,鄉土氣息濃厚,為讀者所喜愛。本人也是其中之一。

周立波最有名的作品,是兩部以農村土地改革為題材的長篇小說。一部是1947年創作的巜暴風驟雨》,獲得斯大林文學獎金;一部是1955年至1965年創作的巜山鄉鉅變》,此部著作被著名連環畫家賀友直創作成連環畫作品,同樣被堪稱經典。周立波還著有大量散文、短篇小說,一生寫作出版300萬字。他與趙樹理、柳青、孫犁等4位作家,被譽為描寫農村生活的"四大名旦"和"四杆鐵筆",因為在相當長時期內,在作品的廣度、深度和力度上還沒有人能超越他們。周立波還是個翻譯家,曾翻譯了《被開墾的處女地》、巜秘密的中國》等百餘萬字作品。

1979年9月25日,周立波因病去世。去世前他決定把自己的全部遺產捐獻給國家。他妻子忍著失去親人的痛苦,在辦完喪事後,默默按照周立波的遺願,把全部稿費捐獻給國家。周立波的這一舉動,充分體現出這樣三點:一,他無愧於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傑出的革命作家的光榮稱號。二,他親自參與了建立新中國的浴血奮戰,見證了人民共和國的來之不易;他長期深入農村,接觸農民,對國家、對人民真正地懷有深厚的感情。三,他從小接受黨的教育和培養,淡泊名利,大公無私,立志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所以,他的為人是善良的,道德是高尚的,拳拳報國心是至死不忘的。周立波的一生,就是不忘初心,永遠跟黨走的一生,是值得人民永遠緬懷的。





玉堂行佛人


周立波的《暴風驟雨》的確是一部好小說,他反映了東北接近解放時土改運動的各種情形,小說裡面的各種人物描述得活靈活現,小說從一九四六年七月下旬的時間開始,發生在東北松江省《今黑龍江》境內的農村土改前後所發生的各種事物,小說裡邊有趕四轉轆大車的老孫頭,有八路軍三五九旅轉到東北參加土改運動的工作隊的蕭隊長,有屯子裡的地主韓老六,有放牛的牛倌,有富農,貧農等等各種人物,作者本身隨三五九旅南下抗日後轉到東北參加了土改運動,小說展現出各種東北方言土話和東北解放初期時農村種植的各種農作物,寫出如此好的小說真是難得,死後還把遺產稿費全部捐出,能為社會作出這種祟高精神的人是少見的,向這位為革命奮鬥一生的偉大作家致敬。




村夫\n


我的學生時代,我讀過《暴風驟雨》這本書。這是一部紅色精典,他曾經給了那一代人難忘的記憶。作者周立波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就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並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戰時期到延安,在魯迅文學藝術學院任教,並發表報告文學,後來擔任《中原日報》副社長。在四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熱愛黨愛人民,忠誠黨的文化事業,他深愛自己的祖國,把自己畢生的心血和精力獻給他所熱愛的事業。正是他有著這樣的家國情懷,有著這樣高尚的品質,他把身後的遺產全部捐贈給國家,我們就不難理解他的大義行為。向周立波致敬!向革命前輩致敬!


朱八戒CC


周立波為何要將遺產全部捐獻給國家,這是因為他有一顆愛黨愛國愛民之心。

周立波(1908—1979),原名周紹儀,湖南益陽人,現代著名作家、編譯家,出版的《暴風驟雨》、《山鄉鉅變》、《湘江一夜》等作品,曾深受讀者喜愛。

周立波首先是一位愛國者,早在1932年,他曾因參加工人運動被捕入獄,1934年,他參加了“左聯”,1935年入黨。抗戰期間,以戰地記者的視角報道抗戰,用筆來鼓舞人們的鬥志,他的足跡遍及華北前線,1938年到1939年參與編輯《抗戰日報》、《救亡日報》,1939年12月到延安,投身文化界救亡工作,1944年主編《解放日報》文藝副刊。1946年,到東北參加土改工作,這段經歷為他寫《暴風驟雨》積累了素材。

他是文化界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的一名戰士。抗戰和解放戰爭時期,他用筆做投槍,衝鋒陷陣,鼓舞人們的鬥志;新中國成立後,緊跟時代的脈搏,深入工廠農村,謳歌日新月異的祖國,反映農村的《山鄉鉅變》,以清新秀麗,別具一格的創作風格,描寫農村生活,讓讀者感受濃厚的鄉土氣息和時代步伐。他與趙樹理有“南周北趙”的美譽。

周立波始終堅持理想信念,無論是上世紀30年代,他因參加革命活動被大學開除,因組織工人運動被捕入獄;還是1968年到1973年被隔離審查或受批判,他都保持革命意志,保持對黨的信念。1973年他被解除“監護審查”回京治病,1978年,他創作發表了小說《湘江一夜》,是這一年的優秀小說之一。

他給老作家嚴文井的印象是:

他是一個真正的作家,其作品的思想藝術成就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是不容否認的。像他這樣的作家,真正的作家,在中國並不很多。

嚴文井認為,周立波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負而又有深厚的文學修養的作家,以他的才華和能力,還可能寫出更多、更高的文學作品,寫出更多反映偉大時代的傳世之作。

1979年9月25日,周立波因病在京逝世。去世前,他曾囑咐妻子,要把他的稿費捐獻給國家,妻子在處理完他的後事後,按照其遺願,將他的稿費捐獻給國家。

今天,人們在中國現代文學館能夠查到周立波在各個時期出版的各種版本的作品;能夠查到他的《新區石油戰士讚歌》、《檀灣和石灣》、《讀詩雜拾》、《新巖》、《下放的一夜》、《關於小說創作的一些問題》等手稿;能夠查到他給肖三、田間、沙汀、崔道怡等人的信函原件。

讓我們向這位有理想、有抱負、真正的作家致敬!





A曾仕強留聲機


提問者這時間來這種混水摸魚嗎?居心非良呀!此周非彼周,一個可入課本,是小學生們從小頂膜的榜樣;一個只是街頭混混成功上位洗白的典範(可惜晚節不保,以前白洗那麼白了),美其名曰浪子回頭今不換,是許多不良少年推崇的從良之路上之楷模。有可能放在一起品頭論足麼?!


lionhunter007


周立波原名叫周紹儀,曾畢業於上海勞動大學。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周立波就積極寫作,並加入到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創作、翻譯了很多內容積極向上的文學作品。這期間,周立波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抗戰時期,周立波來到延安,在魯迅文學藝術學院任教。期間,周立波發表了多篇報告文學和散文集。解放戰爭時期,周立波任《七七日報》《中原日報》副社長。他在參加土地改革的同時,開始創作其最著名的長篇小說《暴風驟雨》。
長篇小說《暴風驟雨》出版後,受到廣大讀者的熱烈歡迎和好評,並獲得了斯大林文學獎。周立波是位多產作家,文學造詣頗深。他參與編輯拍攝的影片《解放了的中國》獲得了斯大林文學獎、《湘江之夜》獲得了全國短篇小說一等獎。
周立波擅長描寫農村人物的生活,鄉土氣息濃厚,是一位傑出的鄉土文學作家,曾被譽為描寫農村生活的“四大名旦”和“四大鐵筆”之一。周立波在四十餘年的革命寫作中,曾出版了《周立波短篇小說集》《周立波散文集》《周立波選集》《立波文集》等。
1979年,周立波因病去世,享年71歲。逝世前,周立波曾囑託妻兒:自己是一名戰士、學者和作家,數十年來一直從事寫作,在文學領域中為黨和人民工作。在他死後,要將他的遺產全部捐獻給國家,用於黨費和文學事業。
周立波曾任魯迅藝術學院研究室的主任、多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人民文學》編委、《湖南文學》主編等職。

歡迎關注公眾號“小方說歷史”
雲緋歷史號:故紙堆間
歡迎點贊和評論

小方說歷史1990


因為他知道,等他死的時候,他將一無所有。一個年紀並不老的藝人,妄談什麼死了以後。所有的承諾死了以後如何如何的,都不如活著時去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