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神仙之——無量祖師

道教神仙之——無量祖師

道教經典並沒有“無量祖師”記載,然清代的不少道教碑刻和建築中,“無量祖師”的名號非常常見,確實應當引起研究的重視。據清康熙十二年(1673)太興山岱頂玉皇洞所立的《重修上帝寶洞序》,稱山上曾建有供奉真武大帝的“無量金殿”一間。陝西澄城縣馮原鎮梁家山村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所立《梁家山無量會朝武當碑》,敘梁家山村“無量會”朝武當山還願之後立碑記其事,其朝拜真武大帝而取名“無量會”,可見當時真武大帝在民間確有“無量”之名。

道教神仙之——無量祖師

和諧是民眾一直都在孜孜以求的。在和諧的社會里,不僅人人心情愉快、處處溫暖融洽,而且人們的生活質量和工作效率也會大大提高,社會秩序穩定而協調。在中國各個朝代幾千年的歷史交替中,和諧不僅是先人們為人處世、治理國家的一種方法,更是一種綿延幾千年的政治理想。和諧也是中華民族的人文主題,天時地利人和、家和萬事興……都體現了自古以來中國老百姓的共同夢想。安寧、穩定的和諧環境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基礎,也是人類活動和生活的必要條件。離開和諧,社會無從發展,個人也得不到幸福。

現在中國的發展處在一個黃金期,但也是矛盾突顯期。要持續穩定發展,就必須善於化解矛盾,構建和諧環境。發展是硬道理,和諧則是硬道理後面的硬道理。構建和諧社會作為一項社會系統工程,需要最廣泛的社會動員,需要人心向善,人心思和,廣納群言,廣謀良策,多方發動,多種努力。其中值得去做的一件大事,就是從我國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中,發掘“和"的文化內涵,古為今用。儒、道、釋是中國文化的三個支柱,它們都倡導和諧,然而各自和諧的內涵是不同的。儒家重視的是社會秩序,主張和而不同,以倡導“非寡"、“非亂"、“非同"為前提,追求以“多元和諧"為目標的理想和諧境界。佛教重視的是宗教與社會的關係,強調奉行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的“六和敬"規則。而中國土生土長的道教關注的是天、地、人全面的和諧發展,以“道"為最高信仰,倡導人們信道、修道、行道,一切以道為事,生成容納萬物、自然平和無私、無為柔弱不爭的環境。可以看出,道教之和不僅是最完整的,也是最貼近人、最具人性的。

又據清康熙十四年(1675)李蕃為四川通江縣《募修雞子頂真武廟疏》所撰的碑文稱,“神號無量佛,宋真宗更為真武,封為帝,則兼釋道而成名。”作為儒生的李蕃並未深究名號的由來,大概在清初民間已經將真武大帝與無量壽佛聯繫起來了,而且還流傳真武大帝與無量佛在武當山爭奪地盤的傳說。


道教神仙之——無量祖師


三教同奉真武大帝的見證


清嘉慶年間甘肅通渭縣張毓秀曾為甘肅興隆山撰《無量祖師廟記》,記載了清初郡人修建無量祖師廟供奉真武大帝招徠道流居住,嘉慶年間再次重修,“無量祖師”已經成為興隆山對真武大帝的專屬稱謂了。

清代甚至在很多佛教寺廟也供奉無量祖師的神位,道光七年(1827)陝西淳化縣所立的《增修金牙山龍盤寺碑記》,稱龍盤寺舊殿供奉著觀音菩薩和無量祖師,而從宣統二年(1910)陝西佳縣所立的《重修白雲山無量祖師殿碑記》來看,則白雲山的道眾亦接受了真武大帝“無量祖師”的名號,並將其視為三教同奉真武大帝的見證。

道教神仙之——無量祖師

“無量祖師”是民間對真武大帝的新稱號,清代以前的文獻尚並沒有出現過,清代真武信仰在民間社會的勃興,塑造了許多真武修真的本地化傳說,更將佛教和民間信仰的元素加入其中,與無生老母、觀音菩薩等神靈一起為民間祠廟所信奉,許多地域化的真武傳說雖然流傳未廣,但真武大帝“無量祖師”的新名號卻逐漸為道教界所接受。究其由來,正本清源,則民間真武信仰之訛變,庶可以明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