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明明,明白真理卻往往做不到?

不會美妝的美妝博主


因為我們自認為懂得的道理,並不是出於自己的本心,而是外界的規範或者是公認的道德準則。我們知道應該這樣做,也認可這樣做的道理,但我們的內心深處,其實是抗拒的。我們的心一旦抗拒某種道理,自然不肯聽話,於是就無法做到,若強迫自己去做,就會變成壓力,很痛苦。這正是為什麼我們要不斷學習、不斷提升個人境界的理由。提升的方法千千萬萬,去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那一種,然後堅持下去。當我們的思想境界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後,那些以前做不到的道理,慢慢會變成自己的本心,此時,才可能做到“知行合一”。此時,才會明白什麼是“隨心所欲不逾矩”,那是一種發自內心的自由感,思、言、行完全一致,那種自然而然的自在感受,可以稱之為“幸福”。


木頭人的情


所謂“明白真理卻往往做不到”就是我們經常聽到的“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而這句話最大的壞處就在於,它以一種自以為是的腔調,為自己不行動找各種理由,阻礙自我成長。

那麼,怎麼樣才能即明白道理又能付之於行動那?

1;正面思考及時跟蹤

1)停止抱怨和否定,不做生活的差評師,嘗試肯定與接納。

2)正面思考,多去發現可能性,制定一個計劃或拿到一個任務,先想一想:如何才能完成的更好,而不是,因為什麼原因,導致我無法執行。

2:學會1小時讀書,3小時思考的方法

比如你讀了一小時書,就要用3小時來思考內容。所有知識,你背得再滾瓜爛熟也沒有用,只有流動起來才能學以致用。

3:把“道理”融入自己的生活

所謂的“道理”,是別人的經驗和人生的感悟,沒有對錯之分,只在於是否適合。別人的經歷,並不一定適合你。如果“真理”只是一段文字,生活中你永遠沒辦法從中獲取改變的力量。因此,無論面對什麼知識,要努力讓其“內化”自己的生活中。比如讀一本書,你可以思考,這個知識點對我有什麼用?我能拿來改善自己的哪方面不足?只有將“道理”運用到生活中,才能真正受益。

4:不要關注“問題”,請關注“解決”

很多人的思維模式,都是“問題模式”,出了問題,就把注意力聚焦在問題上。覺得問題就像一座山,想翻越過去但卻無能為力。但另一些人的思維模式,是“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就是出了問題,他們想的是:我應該怎麼解決問題?我要做點什麼?方法和步驟是什麼?

於是,同樣面對“我很傷心,"我很痛苦"我該怎麼辦”的困境,“問題模式”的人只看到前半句“的我很傷心,我很痛苦”;“解決模式”的人卻看到後半句“我該怎麼辦”。想法不同,結果也不同,千萬別一味自怨自艾,沉浸在這種痛苦中無法自拔。這樣做只能於事無補

5:藉助外力監督,助力自我成長

制定可跟蹤的行動方案,藉助外力監督,比如,你無法養成讀書的習慣,就可以加入一些讀書群,通過準點打卡和同伴監督的方法,來讓你養成讀書的習慣。

從知道到做到,是一次從腦到腳的旅行,也是一場一個人的戰役,只有認知自己、改變自己,才能成為人生的贏家!



涵韻心理諮詢


這個問題也許每個人都會有

一,從需求方面講:比喻,愛情,你是需要,還是很需要,還是非常需要。你在追求愛情的時候是非常需要,即使你在追求過程中感覺到對方不愛你,縱然再努力也不會有結果,心裡早就有答案,但還是忍不住繼續追求。這種情況下,你即使明白卻還是要去做是因為太需要了,總想會出現意外,才一直啥不得放下

二,從生理上講(上癮),比喻吸菸,長期吸菸上癮了,這個癮就是精神上的控制,雖然知道吸菸有害健康,但還是控制不住,身體吸菸的感知器官已習慣了,一段不吸就難受,所以明明知道,還是忍不住

三,一種習慣:常常做一件事,習慣了,一天不做就不舒服,比喻熬夜追劇,到晚上手機不放手,天天這樣,時間久了就習慣了,一放下手機就難受

四,工作需要:比喻加班工作,單位規定時間完成任務,只能加班熬夜,雖然對身體不好,但還是忍著,這種情況是情非得已,生活的逼迫。這種情況跟第一種情況相似,需要錢,太需要錢了

總之,只要不是生活逼迫的明知卻還堅持,都是因為你不夠理性,不夠有意志力,只要夠理性自制力強,就能控制住明知不可為卻還堅持的事


夏天頻道


有很多事我明明知道是不對的,但是我們還是要去做,就像抽菸一樣,我想大家都知道抽菸會有害健康,會造成肺癌,一方面是因為香菸裡面的尼古丁,會讓我們造成上癮,另一方面還是因為我們心裡性的需求!

人的健康因素60%是自我管理,15%是遺傳因素,有的人的基因就是對菸草有抑制作用,就好像有的人怎麼吃都不胖?有的人吃一點就胖,原因就是基因,再對身體有嚴重傷害前,他們都不會引起重視的,哪天身體出現了問題,他們就會立馬戒菸了!

人的認知很奇妙,明知道最後是怎樣的下場,還是抱著僥倖心理,其實結局就在眼前的未來,就像數字99,後面是100一樣的真理,人只有親身經歷過,才會懂得珍惜!

最後還是建議大家不要熬夜玩手機了,一方面對我們的身體眼睛都有傷害,另一方面如果晚上沒有休息好,對第二天的工作也有影響,長期熬夜玩手機,這樣玩的身體也會慢慢的吃不消,特別是女性,眼袋黑眼圈都會加深我們的衰老!


小娜子麻麻


那是因為道德標準太高,芸芸眾生都是在道德與法律之間遊走。

就像每個人小時候都被教育不要說謊,但是誰能保證一輩子都說真話。人只要不觸碰法律的底線,不影響其他人的前提下,我行我素一點無可厚非。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個性。

如果非要讓每個人心中都掛上道德的彩虹,這太無趣了,彩虹看久了也會膩,不如來點陰天下雨火燒雲什麼的,每個人才不會像流水線上製作出來的複製品。

所以幹嗎非要糾結好與不好,自己天性使然就要釋放,做好自己才對得起人間走一槽。


毒舌12086


弗洛伊德將人格分為三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

1、本我

本我指那些潛藏在人內心中的本質慾望,這些慾望未精修飾。它支配著我們的本能性衝動,在我們的潛意識中,依據快樂的原則行事。

2、自我

處於本我和超我之間,按照現實原則行事,受到現實規則制約。

3、超我

是個人道德層面的行事規則,包含理想和良心,以及自我理想的內容。它依據善良行事。

在我們生活中,我們的行為受到本我、自我和超我這三部分的共同影響,當三者能夠和諧相處時,內心和行為都趨於平靜和和諧。


牛膽膽兒


這也真是造就真理不是永恆的存在的原因,什麼都在進化,壞的不一定就是錯的不好的,對於宏觀世界來說,它也是進步的力量,只不過從主觀個體來看,真理對於現在的你或者我們來說確實是對的,但是對於整個客觀存在來說,需要各種可能來適應未來的情況

我說的只不過是對昨晚看得辯證唯物主義的一種想法而已

從心理上來看的話,人的一種惰性吧,就像水往低處流,人只不過添加了各種慾望,滿足不了的那種

其實我也一直在想這個問題,當自己隨眼看到的路人中,明明可以更好的生活,只要去接受新的東西,學習新的東西,可他們的眼神裡看到的卻是那種被霜打過的花一樣,那時候呢我覺得可能是每個人都經歷了他自己所難以接受的事情然後才會如此,可是後來我又從我身邊的朋友看,我似乎明白了,也許不是這樣的,但是我沒再繼續想這個問題了,因為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有自己的位置,心理可以改變一個人的狀態,但環境也會反過來讓人產生一種他的自己的心理,這也未償不是一件好事,,俗話說得好,好死不如賴活,強行去改變的話,未知的就太多太多,很可能是你想象不到的那種

所以我現在就告訴自己隨心而行,你心裡告訴你想做什麼才是真的想做什麼,心態正了,死而無憾,人活一世,瀟瀟灑灑


第二遍資料


因為還沒受盡苦頭


李欣磬



跟著感覺走一定要拉著夢的手


不溫不火 不悲不亢🙏🙏🙏🌹🌹🌹


貌美天仙讓我醉


利益趨勢。明白真理卻往往為什麼做不到,人都有,自私,貪圖,利益,享樂在做怪。真理比如共同財產,不是個人所有,對公和私就有了分爭。貪財明知貪公共財產犯罪貪官著貪。人大腦,認識利益趨向。比如說分東西,有堆多,有堆少,問誰要拿少,拿少人,顯現不出高尚,可能有人說有病,自私貪圖,利益,享樂為自己。真理能做到就得有,規章道德,法律來約束。沒有約束真理往往做不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