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五子良將裡,誰的武力值最高?

歷史政治風雲人物


曹魏的五子良將是正史上的說法,那就按正史的記載來分析了。問題是歷史上很少出現武將單挑之事,很難有一個準確的標準來對比各人之間的武藝,只能憑藉著他們事蹟上的勇武程度以及對人口中的描述來判斷了,比如關羽和張飛就常常被提及。而且,在冷兵器時代,判斷武將武藝是否高強還有一個標準,就是弓馬是否嫻熟。所以,大飛熊認為,五子之中,論勇猛和被敵人忌憚的程度,張遼毫無疑問排名第一,其次是張郃,樂進,徐晃,于禁。



第一,張遼,《三國志》裡五子之中,唯一一個提到武力過人的名將,先後在何進,董卓,呂布軍裡歷練過。只有武藝高強的人,遭遇敵人才越發有勇氣。比如,張遼討伐叛賊陳蘭時,由於陳蘭拒險而守,山路陡峭崎嶇,眾將一籌莫展。張遼卻說:“這是一對一也,只有打贏的人才能前進。”在跟隨曹操討伐袁尚時,路上遭遇敵人,還是張遼卻曹操奮擊,最終都取得勝利。但是,最有說服力的還是合肥之戰,張遼帶著八百人,把騎兵優勢充分發揮,先登殺數十人,斬二將,直接差點衝到孫權面前。由此,張遼成為孫權最為恐懼的敵軍將領。



第二,張郃,此將最善於機變,自不必說。張郃原本出身袁紹手下,在和公孫瓚的突騎作戰中,立功甚多。如果不是弓馬嫻熟,武藝不凡的話,張郃何以能成為河北名將?張郃進入曹操陣營後,又常常作為夏侯淵的副將,在關中關西和“西涼軍”作戰,要知道“西涼軍”幾乎是當時最精銳的部隊,800部曲以少勝多打敗公孫瓚的鞠義部,就是出身西涼。雖然張郃在巴中被張飛打敗,可是畢竟那是張飛,加上地形不利騎兵展開。儘管如此,張郃依然也是五子中,最讓蜀漢頭疼的名將。




第三,樂進,作為曹操早期的陷陣校尉,幾乎每戰先登,武藝果斷不差。而且,樂進是以膽烈著稱,毫無畏懼,即便面對關羽,依然破走之,當然這裡可能帶著其他客觀因素,不能說樂進武藝比關羽高。樂進是五子中,最早去世的一位,事蹟比較少,這也可能和他長期先登入城,損傷了身體有關。



第四,徐晃,和演義中不太一樣,徐晃在正史上,性格比較保守穩重,這點和于禁有些相似。而且,徐晃後期存在感不強,所以排名較低。《三國志》記載徐晃,性約畏慎,常常派斥候在大老遠觀察敵軍,然後再料雙方勝負。但是,這不代表徐晃武藝不強,正史上文丑就是敗亡在徐晃的攻擊下,關羽北伐時,也是徐晃打敗了關羽(突然襲擊),解了曹仁之圍,並斬殺了投降關羽的胡修,傅方。



第五,于禁,早期的于禁也是常常作為曹操的前鋒先登,不過都是和樂進搭配,于禁更多還是以主帥,威重聞名。雖然這不能證明於禁的武藝就不高,但是由於記載比較少,只好放最後了。

另外,《三國演義》裡的于禁,也是五子武藝最差的,和馬超單挑不到十合落敗,用弓箭射馬超,卻誤中李堪。出入比較大是徐晃,演義中和張遼各有千秋。張郃前期戰績缺乏說服力,後期成為一流的大將。樂進的武力,大飛熊認為演義中低估不少。


大飛熊騎士


個人認為,五子良將武力值排名由高向低應該是張遼、樂進、徐晃、張郃、于禁。

我們先看下五個人各自的戰績。

1.張遼

張遼有古之召虎之稱。在白狼山之役中,張遼率軍突擊,大破烏桓軍隊,並臨陣斬殺了以“驍武”著稱的烏桓單于蹋頓。在與東吳的戰鬥中,親自帶領八百精銳將士,衝進東吳的軍營中,斬殺了數十名士兵和兩名將領,把孫權逼到一座較高的山崗上。在突圍時,為了就還在包圍中的魏軍,又返回殺入敵陣,東吳軍隊望風披靡,沒有人敢阻攔,威震逍遙津。

注意,這個時候東吳陣營有呂蒙、甘寧、淩統、蔣欽、陳武、宋謙、徐盛、潘璋、賀齊等大將,都沒有攔住張遼。



2.樂進

樂進屬於那種專門衝鋒陷陣的將領,每次出征都衝在最前線。《三國志》:建安十一年,太祖表漢帝,稱進及於禁、張遼曰:“武力既弘,計略周備,質忠性一,守執節義,每臨戰攻,常為督率,奮強突固,無堅不陷,自援枹鼓,手不知倦。”

樂進最為出色的一戰就是在官渡之戰中把袁紹的大將淳于淳給斬殺了。後來樂進跟著曹操在黎陽這個地方打敗了袁紹的兒子袁譚和袁尚。而當時的樂進把他們的大將嚴敬給斬殺了。



3.徐晃

徐晃比較直觀一點,與“虎痴”許褚五十回合不分勝負,跟右臂帶傷的關二爺打了六十回合。根據《三國志 徐晃傳》記載:從破顏良,拔白馬,進至延津,破文丑,拜偏將軍。說明徐晃還打敗過袁紹的大將文丑,雖然不是斬殺,但也足以說明其武力值之高。



4.張郃

張郃以巧變著稱,在進攻東吳政權的江夏鎮時,獨自率領幾路大軍渡過長江,奪取百里洲上的吳軍堡壘。在街亭擊敗馬謖,使得諸葛亮的北伐大計功虧一簣。



5.于禁

于禁其實最受曹操器重,是曹操麾下外姓將領中唯一一個假節鉞的人。他跟隨曹操討伐黃巾軍時,斬殺了趁夜偷襲的黃巾軍首領黃邵;討伐袁術時,斬殺其四員大將;張繡降而復叛偷襲曹營時,只有于禁約束部下,且戰且退,才將損失降到最低。



以上只是答主自己的個人意見,歡迎各位提出不同意見。


歷史伶俜者


按照正史中的記載,應以張遼、徐晃二人武力較高。再次為樂進,勝在小巧靈活。張郃更勝在狡猾多智。于禁勝在治軍有法。

星火辰分別說說:

一、張遼。張遼出生雁門,幷州邊疆戰事頻繁,多出猛將,呂布就是個例子。張遼最初是呂布的手下,其武力本就不錯。後來屢屢承擔曹操軍先鋒的任務,事蹟頗為詳細。逍遙津一戰,張遼封神,其他四人無人能與之相比。

二、徐晃。徐晃同樣是幷州人,只不過比呂布、張遼的家鄉要靠南些。他很可能與關羽早年有些聯繫,畢竟都是河東人,後來在曹操帳下時還處得不錯。需要說明的是,徐晃的老上級張楊恰恰算是呂布的朋友,也屬幷州軍,可見幷州將領的勇猛是普遍的。徐晃的武力好像有些不太穩定,不過畢竟把受傷的關羽幹敗了。

三、樂進。樂進跟隨曹操較早,其實最初地位比張遼、徐晃要高,只是過世的也比較早。樂進的武功顯然比較靈動,善於以巧取勝。但他真實的單挑記載不多,就見斬殺了淳于瓊。

四、張郃。張郃其實深通兵法,行軍作戰狡詐。要論勇力,應該比不上上面三人。於張飛相爭,被張飛打敗,主要是因為張飛佔據地利的原因。

五、于禁。于禁打仗其實不錯,可惜因為天災的原因,被水淹七軍,他又苟且求活,落下汙名。于禁治軍頗為嚴肅,動不動就要行軍法,至於說武力,卻是表現得很少。


星火辰


和《三國演義》給大家的印象不大一樣,大將單挑的事其實很少,而在五子良將裡武力表現最好的是張遼和樂進。

五子良將是指張遼、樂進、於進、張郃、徐晃五人,《三國志·魏書·張樂於張徐傳》裡將這五人在一起列傳,並且評價“時之良將,五子為先”,所以又叫做五子良將。

張遼的武藝在逍遙津裡表現的最為出色,孫權帶兵十萬圍攻合肥,張遼招募八百勇士主動出城攻擊,自己披甲持戟,率先衝陣,殺數十人,斬二將,嚇的孫權逃到高處持戟自守,最後張遼帶著士兵衝殺一番從容突圍而走。這一表現堪稱勇猛,在整個《三國志》裡也是極其少見也難怪白馬之戰時曹操會讓張遼和以萬人敵著稱的關羽一起作為先鋒。

另一個樂進在《三國演義》裡出場次數不多,表現更是平平,和淩統打個平手還被甘寧一箭射倒,在五子良將裡屬於戲份最少最不起眼的甚至還不如在樊城向關羽乞降的于禁。但是在正史裡,雖然樂進身材短小,在戰鬥中卻是勇猛無比,在袞州之戰、徐州之戰、平定河北等多次戰鬥中,樂進屢次作為先鋒破敵有功,在五子良將裡以驍勇果毅聞名。

其他三人中,徐晃、張郃以帶兵作戰迅速果斷多變出名,而於禁是以威信高、穩重、善於治軍出名,在勇武一項上相對遜色,所以在武藝上表現不如張遼、樂進。


不沉的經遠


武力值最高,徐晃。前期手持開山大斧,威風凜凜,與虎痴許褚大戰五十餘合,勝負難分,後期更是與關羽大戰八十餘合不分勝負;

統帥值最高,張遼。帶兩面和心不服的李典樂進,打得孫權躲被窩裡不敢哭出聲來;

排兵佈陣值最高,于禁。宛城全軍潰敗之際,外擋張繡軍,內肅青州軍,穩住了軍心;

單挑值最高,張郃。唯一一個與五虎上將都交過手的人,明知打不過,卻敢於亮槍,練級的起點極高。五虎後,打遍蜀漢無敵手;

攻城能力值最高,樂進。號先登將軍。不過演義裡沒見過。


霧都溼氣


如果說勇那就是夏侯惇,困為他把箭傷敀眼睛吃了,但謀不好。如果說忠那就是典韋,因為他在張繡的埋伏下幫助曹操逃跑自已生亡,也和夏侯惇一樣謀不好。武就是樂進,許晃,張遼。如果說第一那就是張遼,因為他有勇有謀有忠,毫無疑問,張遼是第一。





三國英雄涿鹿評論者


曹魏的五子良將指張遼、于禁、樂進、張合、徐晃五位能征善戰的將領。
我們分別看下五位將軍的武力值:

張遼
于禁



樂進
張合

徐晃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武力值排名1.張遼2.徐晃3.張合4.樂進5.于禁。是不是跟我們平常的想象一致?


靖遠0204



路遙lgy


個人認為是張遼,五子良將中就武力而言首推張遼和樂進,于禁側重於練兵,徐晃是統兵有亞夫之風;張郃則是軍事能力較強,識變數,正如三國殺裡面技能所說:兵無常勢,水無常形,用兵之道,變幻萬千,張郃的用兵能力很厲害,一度使得劉備,諸葛亮等人忌憚武勇方面提及較少。

三國志說張遼武力過人,且臨陣斬蹋頓,合肥之戰八百破十萬,還力斬二將,將士被圍困返身救援並突圍成功,這些足以證明其武力高強;

樂進膽烈,驍勇,攻城每先登,斬將淳于瓊和嚴敬,武力既宏,這些足以體現其勇敢和武力


煙雨朦朧下的煙火


這個得看是遊戲出廠時候的數值還是自定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