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農村改革成敗關鍵是什麼?

  • 本文字數較長,讀完需3分鐘,請耐心讀完

“務農重本,國之大綱”,今年是推進“農村改革”的開局之年,也是最為關鍵的一年,如何推進改革才能激活農村活力?

“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農村改革成敗關鍵是什麼?

我們是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全國人口多數,中國的改革是始於農村,核心是對農民的解放,通過土地承包,使農民從“一大二公”的集體經濟中解放出來。通過開放搞活,農民不僅從事農業,也可以從事工商業,從而出現了一大批農民企業家,通過放開人口流動的限制,出現大量農民進城務工,改革釋放了農民的活力,併產生了驚人的改革紅利。

“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農村改革成敗關鍵是什麼?

過去40年中,農村發展也遭遇了許多困難,出現了很多問題。20世紀90年代,曾經因為農民負擔過重,出現了嚴重的“三農”問題——“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為解決“三農”問題,國家果斷停止徵收農業稅,並加大了對貧困地區的轉移支付,實施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反哺農村。“三農”問題有所緩解後,農民又面臨著“買(生活用品)難賣(農產品)難”,農副產品出現結構性的過剩,“少了趕、多了砍”,農民生產積極性受到嚴重挫傷。鑑於此,政府大力推進農村供給側改革,提供農副產品生產信息,完善市場鏈,支持農副產品加工,完善農業保險制度,減少了農產品價格波動對農民收入的影響。

“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農村改革成敗關鍵是什麼?

總體上來說,農業是弱勢產業,農民是弱勢群體,為了改善農民生活,對農民的補貼和保障措施不斷完善,從種糧直補到農村合作醫療、農村養老,所有這些都是過去所沒有的。改革不僅意味著改變不合理的傳統機制和制度,更重要的是創造新的機制和制度,過去40年不斷在農村進行的政策和制度創新,可以說是千百年來從來不曾有的。

目前,“三農”仍然是中國面臨的首要問題之一,農業和農村仍然是中國發展的短板,是最需要加強的領域之一。鄉村振興就是要補齊農村和農業短板,推動農村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為此仍然是要深化改革,核心內容仍然是激活農民的積極性,實現要素合理配置。

“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農村改革成敗關鍵是什麼?

深化改革首先要打破城鄉二元體制,實現城鄉融合和雙向流動。城鄉二元體制有兩個方面的含義:從發展角度來看,全球所有國家都存在城鄉發展不平衡的問題,農村相較城市往往是落後和貧困的,因此城鄉二元結構帶有普遍性;而從制度設計角度看,城鄉二元體制是中國所特有的,就是在城市和農村之間建立戶籍制度的障礙,阻斷城鄉之間的流動。過去40年改革過程中,戶籍制度已經大大鬆動了,不僅農民被賦予了更多流動的權利,而且附著於戶籍的各種權利和福利也在減弱,但是戶籍制度仍然在某些方面阻礙要素流動。

比如,流動家庭子女可以在流入地接受9年義務教育,在多數地方,流動家庭的子女上小學和初中比過去更容易了,但是仍然需要學生回到原籍參加考試,這給人口流動造成了不小的阻礙。此外,現在關注城市資本下鄉的比較多,但是如何實現城市人口向鄉村流動還考慮得較少,城市人口還很難進入鄉村。深化改革就要建立通暢的城鄉流動機制,促進從城鄉分割到城鄉融合。

“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農村改革成敗關鍵是什麼?

鄉村最重要的資產是土地,包括集體所有農民承包的農地、農村集體的建設用地和農民的宅基地。農民土地改革的思路已經比較清楚,就是通過土地確權,促進土地流轉,從而推動農業和農村的現代化。一些人擔心土地確權和流轉會導致農民失去最後一道保障線,因為中國能夠在經濟波動中減輕和避免風險,就在於農民有土地作為保障,如果農民失去土地,一旦城市就業出現不穩定,農民就可能無家可歸。不過,現實的問題在於,大多數農民承包的小塊耕地已經不足以提供保障,靠土地作為最後的避風港,只是基於過去經驗的想象。

“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農村改革成敗關鍵是什麼?

土地資源流轉是大勢所趨,但是也面臨許多困難。比如土地流轉往往伴隨著土地整理和規模化經營,當土地流轉以後,土地的景觀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在規模化生產中,原有農戶的地界被打破,重新規劃分區,農民很難將流轉出去的土地收回來。在這種背景下,如何保障土地承包人的承包權和農業經營者穩定的使用權,還沒有具有普遍意義的操作方式。同樣,農民宅基地的私下流轉早已經發生,但是每個農民家庭的宅基地面積差別甚大,不同地區流轉的價格和可流轉性都有很大差別,如何保障農民利益和村莊內部的公平,如何保證流轉後宅基地使用者的穩定性和社區融入,也存在不少困難。

農村深化改革的大方向已經確定,就是要進一步解放生產力,促進要素流動,但在促進要素流動中會遇到許多具體問題,這些問題能夠得到妥善解決,將是決定農村改革成敗的關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