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有50萬存款但沒有房子,另一個人有100萬的房子但沒有存款,誰會過得更幸福?

貸款教授


每個人對於“幸福”這個概念的定義都不相同,對於生活的態度也持有不同的看法,所以也不能簡簡單單地作出評價:是擁有 50 萬存款會幸福,還是擁有 100 萬的房子會幸福。

<strong>

或許兩者都會陷入不幸,又或者兩者都會幸福。社會生活的感官體驗不像語文考試,沒有固定的標準答案,而我們自身就是標準的制定者。“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於生活,對於人生,對於幸福,我們每個人的感觸是不盡相同的。所以這個問題本身並沒有答案。




想要過怎樣的人生就選擇相應的道路

有些朋友覺得人生需要活的自由、開心,沒有拘束。當自己累了,想放鬆一下的時候可以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看看世界之大,領略萬事萬物之驚奇。他覺得能夠獲得自由,能有閒暇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按照自己的思路去生活這就很幸福,那麼或許 50 萬的積蓄對於他而言會更加合適。


另外一些朋友偏向於安定、穩健、沒有太大起伏變化的平淡日子。每天都能在熟悉的地方,做自己熟悉的事情,和熟悉的人們相處,相比於整日奔波在外勞碌,他們更加傾向於選擇一層不變的生活,那麼或許 100 萬的房子對於他們而言會更加妥當。


選擇無關乎對錯,只有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良方

。每個人對於幸福的定義、感受都不相同,所以不能用同一個標準去衡量不同的人。




人生是屬於自己的,怎樣作出選擇在於各自的智慧

作為人來說,我們樸實無華的一生也是需要用心去經營的,人生岔路口的每一次選擇都在考驗著我們對於生活的智慧和態度。


現在人們常說:選擇比努力更重要,這句看似簡單的話是飽含深意的。假如選擇了錯誤的方向,越努力只會與自己的期望越相背離。就像做一道數學證明題,題目本身就是錯誤的,我們花費大量心思去思考、假設、建模,即便證明出了結果,一切也都是枉然。


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我們 DNA 的排列組合方式都全然不同,我們的思維方式、對待生活的態度,對待人生的觀點都是迥然相異的。所以過多地模仿成功者的步伐是沒有太多意義的,盲目地聽取父母、長輩的“人生教誨”也未必一定是合理的。



錢,在我們自己手裡,選擇權,也掌握在我們自己手裡,使用怎樣的態度去面對短暫的人生是我們各自的權利。但是請大家記住:一旦做出選擇,就需要為自己的行為付出相應的代價,承擔相應的後果


無論是買房、持有現金,還是選擇結婚與否,只要自己覺得一切都值得,不會後悔,那麼久可以了。


浮雲視界


我們假設A B兩個人在同一個城市生活,擁有相同的收入,A擁有50萬存款,但需要租房住,B擁有100萬的房子但沒有存款,那在這個城市究竟誰的生活會更好一點?

首先A想要和B擁有一樣的家庭住所,每月至少需要支付3500元的房租費用,50萬元按年收益5%來算,一年有25000元的收益,而一年的房租費用是42000元,所以A想要和B住的一樣舒服一年需要額外支付17000元才可以。所以我們假設A B都是相同的理性人,那還是B擁有房子住,生活的會更好一點,因為他一年可以比A多拿出17000元去改善自己的生活。

當然以上只是假設一個例子,畢竟生活中每個人的情況都不相同,不能以金錢多少來衡量一個人的幸福感,如果一個人金錢再多,但擁有無休無止的慾望,那他生活的也不會快樂!一個人雖然金錢不多,但平常心態,知足常樂,一樣可以每天過的很開心!

既然題主這樣問了,那我們可以從另外一個方面做下比較,就是房產和現金資本到底哪個更有優勢?房子除了居住當然還有投資屬性在裡面,而近年來房價上漲過快,房價過高,同時也影響了其它生活消費品的價格。再加上現金投資回報率不是很高,而且還有風險。所以大家普遍以為手裡的錢不值錢了,購買力下降,似乎只有擁有房子才是人生中的大事,所以找親戚朋友借錢,刷信用卡付首付也要買房,到頭來每月還房貸,不得不減少生活方面其它的開支費用,過著節衣縮食的生活,生活也沒有多少幸福可言。

其實這是我國城鎮化過程中必經的階段吧,勞動力從農村進去城市,在城市生活的久了,自然想要居有定所,買房自然成了家庭資產配置最重要的一部分,再加上金融市場對資金高槓杆率的利用,所以先買的自然賺到了,沒買的房價越來越高,現在很難承受的起,從而也就拉大了收入不平衡。當然現在國家定位也很明確,房子只住不炒,否則人人都想買房子獲得好處,而無心經營其它產業。所以幸福還是靠奮鬥出來的,靠幹出來的,努力不一定有收穫,但不努力一定沒有收穫!


張遠財經


目前這個社會,有錢不是萬能的,但是沒錢是萬萬不能的,雖然說幸福不能單純的以錢的多少來衡量,但是錢卻是一個重要的參考依據。

兩者的價值

房子並非不能夠變現,價值100萬元的房子,掛牌出售的話,價值再少,最少可以賣個八九十萬元,顯然房子代表的貨幣資金量遠遠高於50萬元的存款,所以單以貨幣量來計算,用100萬的房子的人更加幸福。

創造的價值

假設房子不允許買賣,那麼這時候的衡量標準則變為通過誰創造的價值高低來衡量,50萬元的存款,如果存在銀行裡,以目前普通的理財收益率4%計算,一年可以創造的收益為:50萬元*4%=20000元;價值100萬元的房子,以目前的市場行情來說,一個月2000元的租金應該很容易達成,每年的租金收入為:2000*12=24000元。因此從創造價值的方面的因素來考慮,仍然是擁有房子的人更加幸福。

附加屬性

50萬元現金,它代表的就是現金,沒有任何的附加屬性,最多就是在銀行獲得一個白金客戶的待遇(免排隊,免各類手續費而已),而房子其附加屬性一般是戶口及子女的教育(這也是很多人買房的關鍵原因),此外其還代表著家庭的港灣,有歸屬感。所以從附加的屬性來說,仍然是有房子的人幸福感更高。

總結

當然上述分析,主要都是從價值因素來說,現實中幸福感不單單是這些方面的因素,比如擁有房子的人揹負這每個月5000元的月供,其每個月活得緊巴巴,生活遠遠不如50萬元存款之人活得瀟灑;再比如兩者中一個身體健康,一個身體有暗疾(老受病痛折磨),那麼顯然身體健康之人更加的幸福。

所以在沒有完整的情況描述下,無法說明誰更加幸福,當然單純只看資金價值的話,顯然100萬房子的人更加的幸福。


鯉行者


一個有50萬存款沒有房子,另一個有100萬的房子但沒有存款,這兩個人哪個過的更幸福?其實,我們作為旁觀者壓根兒無從瞭解別人的日子過得怎麼樣?畢竟幸福的標準,各有不同,“子非魚焉知魚之樂”乎!



舉個例子,有些人雖說日子過得緊吧,但沒病沒災、一家人其樂融融,可在外人看來是不幸福的。因為大多數情況下,都以金錢多少來衡量幸福與否。

說實話,從來沒有一個特定的標準,來定義幸福的含義。所以說,幸不幸福只有他們各自最能體會。


就拿這個有50萬存款沒有房子的來說,如果是住在農村自己蓋的大房子裡,人家原本就不需要在城裡購買房子的話,那你說他幸福嗎?我認為是幸福的,畢竟沒有房貸壓力,自己還有存款。

但另一個有100萬元的房子,如果每個月省吃儉用還房貸,日子過得艱難困苦,能算幸福嗎?我認為是亞歷山大哈!萬一失業了還不知下個月房貸怎麼辦?或者說,就算工作壓力再大也不敢辭職只得扛著。萬一有個急用錢,總不能賣房吧,再說房子的流動性比較差。


總之,有沒有存款不是幸福的唯一標準;有沒有房子也僅僅是幸福的標準之一。一旦將存款和房子當做是幸福指標,我相信絕大多數人都不幸福的。因為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有幾個人在銀行有存款呢?不是一大把貸款就不錯了,只要是不需要還房貸就很幸福。


東震木


50萬存款=幸福麼?亦或者是100萬房產=幸福?這兩個等式恐怕都是不成立的,幸福可不會這麼廉價!如果財富指數與幸福能相互等價,那麼這個世界上,就沒有幾個人能過得幸福了!

因為,擁有、積累財富,是個比較漫長的過程,過了60歲的年齡,失去了健康與青春、換來了財富,幸福對你又意味著什麼,不能享受美食、不能領略大好山河的壯麗,躺在病榻上,又能享受到什麼幸福!

不同的狀況,選擇也不一樣

如果這是一個單選題,50萬存款、100萬房產,哪個更幸福!毫無疑問,這兩者並不等價,當然應該是選擇100萬房產咯!100萬房產,哪怕是去銀行7折抵押,也能換來70萬元的現金;比50萬元的存款要多出20萬,還能有片瓦遮雨、有家可待,到底選擇哪一個,自然不必所言、一目瞭然啊!

如果換一個題目,50萬房產對應50萬存款的話,很多人的選擇就會完全不同!要知道,50萬存款,按保守穩健的5%年化來算,每年能有2.5萬元收益;而50萬元的房產,每年能穩定增值5%麼,再者說,存款隨時可以變為房產,但房產想要快速變現,除非低價銷售,否則還是會有一定難度的!

通過以上的對比,我們可以發現,價值標準一直都是有變化的,如果用財富價值去衡量幸福指數,本身就是個“偽命題”,會讓人陷入到幸福的謬論當中!

幸福是什麼

每個人對於幸福的定義也並不相同,甚至每個時期都會有所變化!而此時此刻,我認為的幸福,無非有三點:

  1. 吃喝穿用不愁。本人微胖,算是個美食愛好者,目前只是達到了吃、喝、穿不愁的境地,至於“用”,還有待收入提高解決!


  2. 家人身體健康。我們夫妻二人上有4老、下有1小,如果雙方父母能無病無災再讓我孝敬30年,待我年長、兒能成家立業,那我也就無憾了!

  3. 時間上能自由支配。現如今,比較虧欠的一是父母、二是妻兒,平時工作較忙,離家又遠,陪伴家人的時間確實太少了!

對我來說,即便是幸福的要求如此之少,但依舊是個奢望,只希望上天能多給我一點點時間,讓我能無限接近於自己的幸福生活吧!

總之,50萬存款與100萬房產,價格衡量的幸福本身就是不等價、也是不公平的,幸福在於自身、在於內心感受,切勿用外物強求,只願每個看到的人都能生活幸福吧!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交流!財經問題就請點擊關注【財經者思】,記得多多點贊哦!!!


財經者思


擁有50萬的存款和100萬的房子到底誰會更幸福,這個還真不好簡單的做對比,畢竟幸福不是簡單的用物質來衡量的,一個人幸不幸福,我覺得取決於以下幾點:

一、你想過什麼樣的生活:

有的人喜歡過比較安穩的生活,對於他來說,也許擁有一套房子、不用再看房東臉色、不用再為孩子的上學發愁,他覺得擁有100萬房子會讓人感到更幸福,而對於一個喜歡自由、渴望精神上的富有的人,50萬的存款可以讓他來一場想走就走的旅行,與山川河流為伴,他覺得這樣的人生才是幸福的,所以,是選擇房子還是現金,取決於你想過什麼樣的生活。

二、你跟什麼樣的人在一起:

做自己喜歡做的事,跟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也許這是很多人都夢寐以求的生活,當然,如果你追求的是物質上的富有和成功,或許,你不會在意跟誰在一起,但是,當你真正擁有了一連串的數字之後,你還是會希望能跟自己喜歡的人一起分享,所以,個人認為跟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才是最簡單的幸福,至於是否有50萬存款還是100萬的房子,這些都不太重要!

三、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最近抖音上出現了一個網紅流浪漢,網友都稱他為大師,很多人都不理解他為什麼會選擇過這樣的生活,為什麼會去做一個流浪漢,在世俗眼裡,他是不正常的,但是,現在很多人,除了外表正常之外,其他似乎都是扭曲的.....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這是哲學裡面的三個終極問題,每個人的答案不同,對幸福的定義也不相同!

以上是我的個人觀點,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K濤資本


哪一個人過得幸福,取決於房子的變現價值、對房子的重視態度以及人生觀等多個方面。在不考慮其他條件的情況下,對於很多人而言,擁有100萬的房子可能會更滿足和幸福,因為從資產價值的角度,房子的價值是存款的2倍,沒有理由不選擇更貴的房子。

1、擁有房子,人生成功了一大半?

即便不想住100萬的房子,還可以把房子賣掉,拿到接近100萬的交易房款,這樣也比50萬的存款要多,當然前提是房子賣得出去。在擁有更多財富的背景下,物質生活相應可以過得更好。

對於那些夢寐以求想要房子的人而言,有100萬的房子,自然會過得更幸福。受傳統社會價值觀的影響,大多數民眾衡量生活幸福、人生是否成功的主要標準就是房子,如果能擁有一套房子的話,那麼人生可以說至少成功了一大半,未來生活也不會居無定所,會更有盼頭。

2、房子需要償還貸款,可能會不幸福

如果擁有的房子揹負貸款,那麼哪一個人更幸福就值得商榷了。房子看上去價值100萬,但裡面可能有70萬是向銀行貸款。個人要被迫努力工作還清貸款,如果收入不高,再加上生活開支大,那麼還貸款的壓力就會很大,想要過得幸福可能很難,這時候擁有存款的人會可能會更幸福,因為沒有債務困擾。

還可以做出進一步的大膽假設,如果房子只有100萬元的理論價值,但卻賣不出去,比如房子位於人口持續流出的四線城市,很難賣得出去,那麼幸福的人未必是擁有房子的人,畢竟不是每個人都對房子感到渴求,可能有些人更需要現金。

3、擁有存款可以改善生活、繼續創業致富

在這種情況下,擁有50萬存款可能會更有意義和幸福。拿著50萬存款,改善生活的空間非常大,既可以減輕生活開支上的壓力,也可以拿著錢過更好的生活,還可以投資創業、從而創造更多的財富。

事實上,擁有存款或者房子,不一定能給人帶來幸福,只能為幸福保障提供了一定的物質基礎。那些腰才萬貫的富人家庭,財富數之不盡,想必也有屬於自己的焦慮和煩惱,未必比普通人都幸福。

現實生活中,許多普通家庭過上幸福生活的例子還是很普遍的。衡量生活幸福,不一定老是要跟房子、車子、存款掛鉤,應該多考慮家庭關係、婚姻關係、工作環境以及社交狀態等其他因素。


金十數據


各有各的幸福,請放心,擁有一百萬房子的人,不會讓自己手頭沒有餘錢的,有五十萬的人,心裡對未來充滿信心,一定也會取得更多的成就,只要人生有目標,又不怕辛苦,勇於奮鬥,實現幸福感覺,只是時間問題。

就怕寒號鳥,一樣的人,明日復明日,這樣推脫的人,就不好說了。人生當有責任感,任何時候,任何環境下,都應當用好心態,武裝自己,讓自己忍辱負重,含辛茹苦也好,都看做是上蒼對自己的考驗,任憑苦其體力,勞其筋骨,也要向前,努力讓自己飛得更高!






佛玉花緣


幸福指數的衡量標準並不是靠錢來衡量的。的確,俗話說錢不是萬能的,沒有錢是萬萬不行的,一個人在世上吃喝拉撒睡,哪樣離開了錢都不行,錢多了就比錢少了強。有100萬的房子但是沒有存款的人,只能說比只有50萬存款但沒房子的人過得寬裕一點,至於幸福不幸福還要看人際關係、為人處世等各方面的和諧度。


二者誰的資產更有價值

50萬存款的資產就是實實在在的50萬現金,利息一年按照定存5.45%的最高年利率,最多年收益27250元,50萬辦成定期存單質押貸款最多可以貸45萬;而100萬的房產可以做抵押貸款,不動產證明直接抵押給銀行,最多可以貸款70萬,等於住著100萬的房子,還可以拿到70萬的貸款。不管資產評估,還是抵質押貸款的價值,100萬的房產始終大於50萬的存款。

有錢難買幸福感

雖說100萬房產會比50萬存款過得寬裕一點,但是不代表錢多就一定可以獲得幸福感。這樣的例子太多太多,許多大老闆倒是有錢,但是家庭不和睦導致離婚、疾病纏身痛苦不堪、兒女不孝、揮霍無度導致人財兩空的,各種各樣的情形,讓人不再相信有錢就是幸福。很多時候有錢人並不快樂,掙了一萬還想掙十萬,掙了100萬還有1000萬的目標在等著自己去實現,大半輩子時間都花在了賺錢上面,很少體味幸福的感覺,可能兒女父母交給家政月嫂,自己天天忙於生意和應酬,就跟機器人一樣連軸轉,根本停不下來,這樣的生活賺一個億有什麼意義,賺錢機器很難收穫幸福。


真正的幸福是什麼

個人認為幸福的定義包括最基本的父母健在、兒女雙全、夫妻恩愛,中國人講求團圓,有父母才有家的溫暖,才有歸屬感,不管自己年齡有多老,父母永遠是人生道路的燈塔,兒女雙全收穫的是未來和希望,夫妻之間相濡以沫度過人生的一輩子,漫長的歲月中懂得互相體諒和關愛,家庭才有無盡的幸福;其次就是財富自由,有足夠的資金改善生活質量,每當想改善伙食的時候囊中羞澀,想出去旅行換換心情的時候相形見絀,說明沒有足夠的資金,也沒有幸福感,天天過著窮苦的生活不可能覺得自己有多麼幸福;最後就是時間自由,不管自己事業有多麼成功、多麼繁忙,能夠拿出時間來陪陪父母吃頓飯,陪陪孩子逛逛遊樂園,陪陪愛人逛逛商場,自由支配時間也是一種幸福,很多人最不能給的就是時間,天天忙得不見蹤影,在一起吃個飯都是奢望,這樣不但沒有幸福感,倒是讓家人心寒。



幸福感不是和別人攀比財富,而是自己親朋好友環繞,高高興興工作,開開心心下班,能夠和朋友常聚,和家人開懷暢聊,有錢沒錢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發自內心的滿足感,沒有幸福感的朋友想方設法營造這樣的感覺,努力工作賺錢、協調家庭關係、遇到煩心事一笑而過,遇到困難迎刃而解,幸福感自然湧上心頭。


財富公元


雖然良好的物質基礎會增加生活質量,提高幸福指數,但決定一個人是否幸福的因素是多元化的,並能只靠存款或房屋來決定。

提到存款與房產,我們不得不說一下價值,對於個人或家庭而言,衡量某人或某事、某物是否具備價值的標準分三方面:一是自我認可,只有自己認可的東西才是無價的;二是家庭認可,只有自己做的事得到家人的支持,成功的幾率才會提高;三是社會認可,當某事、某人得到社會、大眾的認可時,你就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這對個人來說無異於是成功的。

但成功並不意味著幸福,很多人把有車、有房、有存款直接標記成是否幸福的標準,其實這是錯的。古語云:“知足者常樂”,而開心、快樂其實就是衡量幸福的一個標準,而人的慾望又是複雜多變的,對於某些人房、車、存款即是幸福的源泉,但對於另外一群人而言,他們更注重情投意合、兩情相悅,兩者不分對錯,只能說兩者的追求不同,對幸福的感悟不同。

有50萬存沒有房,有100萬房子沒有存款其實都一樣,存款也好、房子也罷,它們存在的意義就是圍繞人展開的,它們的存在意義是為了服務這個以人為本的社會,有房和有存款雖然在某種程度能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但卻不一定能增加我們的幸福指數,如果你問我這兩者哪個更幸福的話,我會告訴你,人各有志、各安天命,我不是你,你也不是我,你怎知我不幸福,我又怎會體會到你的幸福感覺?

最後,是否幸福別看存款與房產,看內心,看臉上是否有笑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