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產房生寶寶,為什麼要做B超?

用戶4903401490869


入產房生寶寶,為什麼要做B超,其實產前做B超主要是為了檢查胎兒情況以及評估分娩方式。

入產房生寶寶,為什麼要做B超


其實入產房生寶寶,之所以要做B超,主要有以下幾個目的。

  1. 檢查胎位:一般寶寶的胎位都是不斷變化的,如果在生寶寶的時候檢查出胎位不正,那準媽媽可能就不能順產了。

  2. 評估胎兒大小:在分娩之前,醫生還會通過B超來評估胎兒的大小,如果胎寶寶太大,醫生就會做好相應的準備措施,以免突發意外,手忙腳亂。
  3. 檢查羊水量:入產房生寶寶,要做B超的另一個原因就是檢查羊水量,如果羊水量過少,胎兒可能會缺氧。

入產房生寶寶,準媽媽通常還需要做胎心監護以及骨盆測量,以便於綜合B超的檢查結果,評估分娩方式。

總之,入產房生寶寶之前做B超是很有必要的,建議準媽媽積極配合,以免引發意外。


學而時習之育兒


我預產期前一天晚上疑是破水,去了醫院檢查後,醫生說不是羊水,因為我們家離醫院有差不多1.5個小時的車程,於是決定先在醫院住一晚,明天回家。



凌晨的時候,忽然被肚子疼醒來,感覺內褲溼漉漉的一大片,起床站到地上的時候,羊水嘩啦流了一大股,聯繫了值班醫生和護士以後,第一件事情就是讓我去做B超,我上一次做B超的時間是32周時做的。

進入產房需要做B超的原因主要是預估產婦的分娩方式和胎兒情況,具體如下:

1.檢查胎位

眾所周知,順產的首要條件就是胎位是否正常,頭位(頭朝下)這是最好的分娩姿勢,如果臀位等異常胎位不利於順產分娩,分娩時危險比較大,所以醫生會建議剖腹產。

我32周做B超的時候,還是臀位,以為自己只能剖腹產,40周預產期當天去做B超是頭位。



2.是否臍帶繞頸

通過B超可以檢查是否臍帶繞頸,如果繞1圈可以順產,繞2圈、3圈,醫生需要綜合評估,是否可以順產,臍帶繞頸順產分娩可能會造成胎兒缺氧窒息。

3.預估胎兒體重

通過c超可以預計估算胎兒的體重,如果胎兒體重過大,如超過8斤的巨大兒,不利於順產,醫生會建議剖腹產。



4.胎盤成熟程度和羊水

檢查胎盤和羊水情況,如果沒有異常,其他條件都符合順產,醫生會建議孕婦順產。


丁媽親子時光


去產房生寶寶,為什麼要做B超?

表姐生大寶的時候,就沒有做B超。如果有做B超,應該也不要受那麼大罪了。表姐當時在縣醫院生的孩子,那時候住鄉下,她說整個孕期就孕早期的時候,做過一次B超就沒有再去做過,都是在鎮衛生院裡醫生聽聽胎心就好了。表姐整整痛了二十個小時,才推進產房。醫生讓她用力生,結果頭怎麼都下不來,醫生用手伸進去都沒有辦法讓寶寶低下來。整個會陰還被撕裂了。最後醫生沒有辦法,速度叫家屬簽字拉去剖了。幸好及時寶寶平安,剖出來寶寶臍帶繞頸三週。當時要是有做B超,醫生肯定也會建議直接剖了。


所以說,產前B超是非常有必要的

1:可以檢查胎兒的整個狀況,羊水的清潔度。從而判斷寶寶在子宮內是否安全。

2:距離上一次產檢時候胎位是否有變化。

3:查看胎兒的入盆情況,是否有臍帶繞頸,頭盆是否相稱等。


祝:大家順順利利!


郭郭親子


入產房生寶寶,為什麼要做B超?

在生孩子前醫生會要求做一次B超,這次的B超非常重要,關係到分娩的順利進行。我在38周的時候做的最後一次B超,可以根據我的檢查指標判斷做B超的原因。

入產房生寶寶,為什麼要做B超?

1、檢查胎兒大小

檢查胎兒的雙頂徑、股骨長、腹圍標準,看胎兒大小情況。根據胎兒的雙頂徑和腹圍標準判斷是否可以順產,如果雙頂徑大於10釐米,需要評估骨盆的尺寸綜合確定分娩方式。根據3個發育指標,計算胎兒體重,確認是否需要做保溫處理。如果體重低於5斤,一般都需要進保溫箱。

2、檢查胎位

看胎位是否正,胎頭位於恥上,說明胎位正。胎頭位於臍上說明胎位不正。胎位正才能順產,胎位不正不能順產。有些情況醫生會幫助糾正胎位,有些情況則無法糾正,只能剖腹產。

3、檢查羊水

檢查羊水的量是否在標準範圍內,羊水指數是8-18釐米,羊水深度是3-7釐米。如果羊水偏多或者偏少,在不能調整的前提下要及時分娩。

4、檢查胎盤

檢查胎盤的成熟度,看是否有老化的情況。如果胎盤已經老化,是無法再給胎兒供應氧氣和養分的,需要及時分娩。

5、檢查臍血流

檢查臍血流指標,臍血流是反應胎兒發育情況的一項指標,如果S/D大於3,可能存在宮內窘迫的情況,需要及時分娩。

6、檢查是否期待繞頸

很多胎兒都存在臍帶繞頸的情況,有的繞頸一圈有的繞頸兩圈,在分娩時都需要特殊處理,還要綜合判斷順產的可能性。

雖然做B超時幾分鐘就做完了,實際上包含的信息量很大,可以提供足夠的數據,有利於醫生做出合理的分娩方案,保證孕媽媽和寶寶的健康。


二胎寶媽,高級育嬰師,個性化訓練指導師,多平臺原創作者。愛孩子、愛生活,願與萬千媽媽分享育兒經驗,關注我,獲取更多育兒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