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可以聯合曹魏偷襲荊州,劉備為何不願聯合曹魏報仇?

汪少山


要回答這個問題,先要搞明白荊州到底是誰的。

三國演義中經常說劉備借荊州,這是不準確的。在三國志中我們並找不到此種說法非常明確的來源,作為對抗曹操的主力劉備確實屢戰屢敗,但在赤壁之戰中,卻不是如小說中所述劉備只出動了一個諸葛亮,來了一場大火燒了曹操的船。這個情節是三國演義中抄襲了朱元璋鄱陽湖火燒陳友諒的場景,三國志中劉備同樣作為主力在戰鬥,所以戰敗曹操,劉備拿的荊州無可厚非,只是孫權確實有些不甘心。

其次的問題就是孫權為什麼要打荊州。

當時的三國環境下,孫劉是有聯盟的,共同對抗曹操。綜合國力排序是曹劉孫,但在戰場上表現出來的卻不是這麼一回事,魏國打荊州的關羽被水淹七軍,于禁帶三萬人投降關羽,幾乎到了舉國無可戰之兵的地步。軍事態勢上,本來只是守荊州的關羽有北伐的趨勢,巴蜀的劉備也從兵力調動上配合關羽牽制了長安的魏軍。對於孫權來講,三國的均勢不能被打破,所以撕毀聯盟條約偷襲強大的荊州關羽就成了當務之急,至於聯合曹魏,只是需要他們牽制住關羽的主力罷了。這個聯合的性質,更多的不是聯盟,而是告知曹魏,哥們你頂住,我去他背後捅刀子。白衣渡江可以說是讓孫吳政權續命的一戰。

那劉備打回荊州的時候舉國出征,軍力確實很強大,他並不需要曹魏的合兵,而只需要北方穩定。曹魏經歷了大戰損失不小需要休息,同時也樂見南方亂起來,同樣保持了一箇中立態度坐山觀虎鬥。至於為什麼連表面上的與曹魏聯合都沒有這就要說到劉備的政治主張了。他是以漢室宗親的身份割據的,打的口號就是打倒國賊曹氏,與國賊勢不兩立。一個集團的主張是不可以輕易更改的,所以,他與北方曹魏只能形成默契而不能結盟。


朱sir看世界


因為孫權聯合曹魏有共同利益基礎,曹魏要守住襄樊而孫權想奪取荊州,雙贏,這樣才能聯合。劉備是要奪回荊州,他怎麼跟曹魏聯合,搶回來分一半給曹魏?何況,劉備跟孫權最多就是內部矛盾,而與曹魏是敵我矛盾,一直號稱曹魏篡漢,此時若與曹魏聯合,他自己的合法性豈非不復存在?


孫權和曹魏聯合,是在關羽發動襄樊戰役,奪取襄樊之時。此前,劉備取益州、孫權已提出要求劉備交出當年向東吳“借”的南郡。劉備不願意,從益州趕回準備跟孫權一決雌雄。結果張魯投降曹操,曹操擁有漢中,得隴望蜀,派張郃進取益州。劉備不得已跟孫權湘水劃界,分了半個荊州給孫權,達成和解,趕回益州防守,後發動漢中之戰與曹操曠日持久交戰終於得到漢中。因此,孫權奪荊州之心早已有之。


而後關羽發動襄樊戰役,意圖奪取襄樊,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夷,如果襄樊失守,直接威脅許昌,因此嚇得曹操差點遷都。這時候曹操的當務之急是守住襄樊,而孫權眼看劉備一方得漢中,現在又要取襄樊,如果自己再不採取行動,那就只能被邊緣化了。而關羽盡出荊州守軍,也給了孫權可乘之機。所以才有了曹魏和東吳一拍即合。呂蒙白衣渡江奪江陵,關羽腹背受敵又被徐晃率領的援軍擊敗,敗走麥城被擒殺死,荊州盡失。所以,這是曹魏和東吳雙贏合作的結果,雙方都有利可圖,才能完成合作。


而再看劉備什麼時候伐東吳的。那是在曹丕稱帝以後,劉備稱帝的合法性來源於曹丕篡漢,所以自己號稱漢室正統繼承人稱帝。如果跟曹丕合作,所謂“漢賊不兩立”,豈不是自己打臉?他即位的合法性豈不是蕩然無存?

再說,就算劉備想跟曹魏合作,曹魏憑什麼跟你合作?劉備的目的是奪回荊州,而不是滅掉東吳。因為如果東吳不在了,憑他自己的實力完全無法和曹魏抗衡,最後肯定也被吃掉啊。那目的就是荊州,你還跟曹魏合作,難道分一半荊州給曹魏?你圖什麼?曹魏也不可能跟你合作。曹丕的如意算盤,是劉備和孫權拼個你死我活,兩敗俱傷,然後自己漁翁得利。因此,夷陵之戰劉備主力受損後,沒有負隅頑抗跟東吳打到底,他要趕回去防止曹魏打益州的主意。東吳也見好就收,立刻回防,果然,曹丕發動了江陵之戰,由於東吳主力及時回防沒有得逞。雙方都明白,曹魏才是他們共同的敵人,最大的心腹之患。所以,劉備怎麼可能跟曹魏合作打東吳呢?


伊耆角木


讓我們來看看一切的源頭--荊州

  • 重要的地理位置

如果直接看圖說荊州是兵家要地,平常人也許有些難以理解,但是如果玩過某些三國類型的戰略遊戲就容易理解的多。荊州就是屬於那種一旦丟失了會使得自身變成一個進不能攻,退不能守的尷尬地步。

雖然說荊州的失去等於蜀國失去統一的希望這句話有些過於誇張,但是對於蜀國來說確實是致命一擊。荊州,往西經漢水、沔水可達漢中、往北可抵達宛洛、往東順江可達江東、往西直抵益州,簡直就是完美的兵家要地,進可攻,退可守。


事實上,之所以曹魏聯軍攻打荊州也是因為,荊州在手可以說是劉備在江東頭上懸著一把刀,從上游壓制著江東地區。同時,隨時都可以從中插曹魏一刀,將魏國一分為二。在很大的意義上說如果蜀國沒有荊州,蜀國不單單對於吳國,對魏國也造成不了太大的威脅。

而吳國、蜀國實力本身都不如魏國,所以三國時期有大部分時間都是吳蜀兩個之間的聯軍與魏國抗衡。那麼對於荊州單靠吳國一人未必可以攻下,自然需要魏國進行協助。

正如前面所說,魏國好不容易協助打下荊州將這個眼中釘給拔掉,怎麼又會回頭幫蜀國再打回來呢?

而荊州的失去導致了蜀國強烈的內部矛盾,諸葛亮迫不得已的情況下,選擇進行六次北伐攻打魏國。其實六次北伐主要目的是為了達到軍令,政令的統一,減少內部矛盾一致對外。事實也證明切實有效,以極少的代價給蜀國強行續命。

至此,也就不再可能與魏國聯合攻打吳國了。

-END-


棒槌講故事


劉備自稱漢室之後,以框復社稷的名義起兵,以為漢獻帝已被曹操所害,才在西川稱帝,力圖恢復漢室。這種情況下,他是斷然不會,也不能跟曹操合作。


一旦他聯合曹魏,就等於承認曹魏的合法地位,等於默認他們殺害獻帝(劉備以為被殺),滅亡漢朝的事實,那麼,等於劉備將自己一手打造的品牌形象徹底摧毀,今後將如何面對天下臣民?手下的人一旦喪失信念,極有可能分崩離析,蜀漢不攻自破。

此外,當時三國中,曹魏地處中原核心,人口最多,實力最強。而蜀漢與蠻夷交錯,人口最少,實力最弱。如果最弱的找最強的合作,將老二幹掉,老三能夠分得的地盤肯定不如老大,老大將變得更強,蜀漢與曹魏的差距變得更大。最後反而受制於人,甚至被曹魏攜滅吳之勢,順手滅國。所以,跟曹魏合作,等於與虎謀皮,自尋死路。



反過來看,如果蜀漢能夠吞併吳國,那將跟北方的曹魏形成對峙,勢均力敵,或者略佔上風,更有可能一統天下,恢復漢室江山。所以,劉備準備了那麼久才攻打吳國,並不只是報仇這麼簡單,他是想趁機吞併吳國,實現大志的。


大風觀瀾


低級問題,他打的旗號就是,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本身就是針對曹魏的,如若聯合曹魏,之前打的旗號豈不是,不攻自破?怎麼籠絡向漢人心呢?何況連最後的遮羞布都沒得了,再說了,即便聯合曹魏,攻打荊州,曹魏不會索要利益嗎?畢竟劉備是想獨吞荊州。不想讓他人分得一杯羹。畢竟劉備,志在匡扶漢室,一統天下,何況從大局上看,孫權較之曹魏,孫權弱,而曹魏強,劉備的算盤,本就是想先滅東吳,而後取曹魏 ,如若先取曹魏,能不能勝還兩說,就算勝了也是慘勝,元氣大傷,立足未穩,此時如若東吳來犯,必定是摧古拉朽。東吳坐收漁利笑到最後了。先滅東吳,勝率還是較大的,只不過劉備戰術上的失誤,而錯失良機,功虧一簣,如若滅了東吳,在滅曹魏就容易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