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中小秦氏在侯府設宴,這些人為什麼圍著水吃飯?

秦腔鬚生


顧廷燁的後母小秦氏,為了感謝大家在老侯爺出殯的時候,設路祭送靈柩,在顧家侯府的後院設宴款待各位官宦家的女眷。看這集可是讓各位吃貨大飽眼福,好幾十盤菜充滿了屏幕。但並不像我們平時看的古裝片那樣,一群人圍在桌子旁吃宴席,而是圍著流水吃。一旁還有人不斷的往水區裡倒水放菜。這麼奇特的吃法,難道是旋轉自助小火鍋的雛形?其實這種圍坐在流水旁吃飯的方式,在古代並不少見。這種吃法來源於一個很著名的文人遊戲,叫做曲水流觴。後來逐漸演變為一種擺宴的方式。

在古時,每年的三月三,人們會把酒杯放到一條彎曲的小河中,酒杯盛著酒順流而下,流到誰面前誰就作詩一首,作不出來就拿起酒罰喝一杯。玩法風雅又有意思,沒學問的人還真是消遣不了。後來曲水流觴就被微縮到了很多的官宦家庭的後宅裡,一般都是搭個亭子或者像片中那樣修成一個桌子。要麼就是用來繼續玩遊戲,要麼就是用來宴請客人。北京的恭王府花園裡,至今還保留了一個玩曲水流觴的亭子。

這種吃飯的方式,特別適合人比較多,大家互相還不太熟的情況。古人講究禮儀,特別是餐桌禮儀,像我們這樣夾不到菜就站起來去取在那時是很失禮的。不巧那個時期還沒有發明我們現在用的轉桌。人一多,大家顧著顏面就只能吃眼前能夠到的幾個菜而已。要是眼前的是硬菜還好,萬一是個自己不喜歡的菜,就只好餓肚子了。為了讓大家能坐在原地就吃到每一盤菜,避免夾不到菜的尷尬,古人就借鑑了曲水流觴的靈感,把石桌子挖出深槽,然後注入活水,這樣再把菜擺到水中,藉助水流的浮力,菜就沿著一個方向緩慢移動,每道菜都能在客人的眼前過,當然就不愁吃什麼了。

這種圍在流水邊吃飯的方式,還非常的風雅有趣,飯桌上行個酒令之類的也非常方便。地位不同的各位家眷,也可以按門第高低的順序一字排開,避免座次上的尷尬。所以這小秦氏才選了這麼一種有品位又有面子的方式宴請大家。

有朋友說怕菜冷掉,這個不必擔心。水槽裡的水是人工加入的,完全可以倒入溫水保溫。加上她們去赴宴已經是開春時節,氣溫也不是很低,在這麼個半室外的環境吃著飯,聽著戲,也挺美好。

看來還是古人會玩,吃個飯也這麼多新花樣,佩服佩服。


萌萌小笑笑


曲水流觴席,靈感來自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王羲之在蘭亭序裡描述了一個場景,文人們都坐在溪水兩邊,有茶、有點心,還有寫的東西在溪水中流轉。




首先就給人傳遞出來的就是很優雅的感覺。一盤一盤的菜順著水流,流到各位賓客面前,然後賓客用長長的很漂亮的筷子夾到自己的菜碗裡,光從視覺上來看就很美妙。



其次就是這個曲水流觴席可以幫助大家認識到人物關係的遞進,小秦氏坐主位,明蘭坐在一個很下角的地方,體現出來了人物關係上的疏離感。



道具組也很用心了,為了能讓菜飄起來,他們的菜托盤都是專門定做的,在托盤下裝了厚厚的泡沫,看起來非常的好看。



在席的末端設置了回水槽,流到末端的水被丫鬟用桶盛走,在席的首端設置了加水點,這樣就形成了人工的水循環。


富貴人家便把這種方式引入到邀請當中,看起來也是雅緻十足。尤其是這種賓客比較多的情況,這樣用流水傳菜的方式,是不是要比很多人坐幾個大桌,等上菜,看起來要文明的多。


而且這種方式就好像我們現在的旋轉壽司,菜品及時供應流轉,喜歡了就夾來吃,不喜歡就略過。

而且也可以把它當成是旋轉餐桌,現在的餐桌都可以旋轉,自由選擇想吃的菜,但是以前可沒這樣高科技,就算不喜歡吃眼前的菜品,也不可越過身前的菜去吃遠處的菜。 所以她們並不是圍著水吃飯,而是用這種雅緻的方式。

再想想,小秦氏宴請也不止是盛家這種五品小芝麻官,還有邕王妃和平寧郡主這種人物,假如再不花些心思在宴請方式和菜式上,怕也是會丟人的吧。




而且這種用流水傳遞酒席的方式,還有驅邪送福的說法,這也符合小秦氏為感謝各家在埋葬侯爺時設路祭的盤算。


入行娛樂


看著覺得回到了多年前的農民吃飯的場景,那是人們不是就喜歡端著碗在樹下找個石頭一起坐著邊吃邊聊,只是食物沒有那麼精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