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為何要退耕還“荒”?


北大荒經歷了幾十年的掠奪式的開墾,已經讓當年肥沃的土壤嚴重沙化,黑土地的土層正在慢慢變薄,土壤養分越來越少,植被因為土壤養分少而越來越稀,從而導致地下水位下降,整個生態系統呈現惡性循環狀態。

如今退耕還荒,恰是為了讓北大荒休養自息,重新使生態系統慢慢得以恢復。但是想要達到當年大規模開發北大荒時生態原貌,尚需要多年,甚至有可能再也達不到當時的生機勃勃局面。但是,好在現在國家已經非常重視生態重建工作,從政策與扶持方面給予了很大的優惠力度。

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這是目前中國生態治理的口號,已經取得了初步的效果。而北大荒也正響應黨中央的號召,開始為重塑綠水青山而退耕還荒。從國家戰略的角度來看,雖然北大荒會在國家糧食生產基地方面減少產量,但是從長遠發展來看,這點犧牲非常值得。


寒石冷月


“捏把黑土冒油花,插雙筷子也發芽。”

這是人們曾經用來形容北大荒的一段佳話。

北大荒地處我國東北地區,具體是指黑龍江省嫩江流域、黑龍江谷地與三江平原的廣大荒蕪之地。如今的北大荒實際成了黑龍江墾區的代名詞。


據相關歷史記載,北大荒自古以來即是蠻荒之地,這裡氣候惡劣,風雪肆虐,沼澤遍佈、荊莽叢生、猛獸成群。

歷史上因種種原因該地始終無人開墾,致使千里望去,荒原茫茫,人跡罕見,人稱北大荒。

彼時的北大荒雖人煙稀少,但卻草塘遍野,蘆葦飄蕩,是各類珍惜野生動物的天堂。

當年作家聶紺弩在下放此地時曾有過相關描述:

“北大荒,天蒼蒼,地茫茫,一片衰草枯葦塘……何物空中飛?蚊蟲蒼蠅……何物水邊爬?四腳蛇,哈士蟆……山中霸主熊和虎……毒蟲猛獸美家鄉……一年四季冬最長。”

就是在這片荒蕪的黑土地之上,人們創造了巨大的人間奇蹟。

新中國成立後,由於當時生產力低下,加之人口劇烈增長,吃 飯問題日益成為國家面臨的首要問題。在當時情形下,不得不靠通過增加耕地面積來提高糧食產量。

北大荒具有肥沃的黑土地資源,除此,北大荒還有豐富的水利資源。地下水量眾多,地表江河縱橫,且自然降水充沛,故極為適宜大規模發展農業。

在經過實地考察後,國家決定開始對其進行有組織開發。

自1958年開始,來自祖國各地的數萬名革命幹部、解放軍官兵、知識青年響應國家號召,滿懷建設祖國邊疆的豪情壯志來到北大荒,投入到轟轟烈烈的開發北大荒的事業中來。

他們雖出身不同,年齡參差不齊,職業千差萬別,但他們來到北大荒後,皆是挽起褲腿,躬下身子,爬冰臥雪,排幹沼澤,披星戴月,開墾荒原。

經過近五十多年,幾代人的接力長征,他們在北大荒建立了數量、規模龐大的國營農場和軍墾農場,為新中國生產輸送了大批糧食。更是把過去鳥獸出沒,人跡稀少的北大荒變成了聞名全國富饒美麗的北大倉。

不得不承認,北大荒的開發確實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使這裡成為國家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滿足了國家對糧食的急切需求,在這一點上,北大荒確實功不可沒。

但人類可以改造自然環境,但卻不能違背自然規律。

河北的塞罕壩地區曾是一個真實的例子。清末由於當地人對塞罕壩大規模的林木砍伐,開墾種植,致使塞罕壩生態遭到巨大破壞,沙化日益嚴重,最終昔日的富庶之地成了寸草不生的荒漠高原。

同樣,由於過度無限制的開墾、排水及捕獵亦使北大荒的原始生態系統發生了巨大改變,並造成了巨大破壞。具體表現有:

[1]、北大荒溼地面積減少了近80%。

[2]、土地沙化、流失嚴重,旱災水災開始頻發。

[3]、大量稀有動物失去棲息地,被迫遷徙他鄉,原有的生態平衡被打破。

不僅如此,該地環境亦開始變得惡化,災害開始增多。如此一來,昔日肥沃富饒的土地開始變得日漸貧瘠。

為恢復北大荒原始生態,實現可持續發展。自20世紀末,國家開始做出重大調整,決定恢復這裡的生態環境,停止開發三江平原的荒地,對不適宜耕種的土地全部退耕還林、還草、還溼地。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從奮力開荒到停止開荒,再到大規模還“荒”。這既是尊重大自然,善待大自然的巨大轉變,也是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存,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北大荒的變遷,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得到重新迴歸,使北大荒的的草更綠、水更藍、雲更白……

使“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裡”的優美富庶畫面,逐漸再現北大荒,再現水豐林美、鳥鳴鹿歡的原始風貌,再造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優美畫卷。


小司馬說


小時候我的老家大巴山漫山遍野都種著莊稼,但是依然只能解決溫飽問題,日子過得還是很艱苦。2000年後,我的家鄉開始推行退耕還林政策,大片山地種上樹木,不再耕種,國家每年補貼部分糧食與錢款,我們的日子反而過好了,至少麵粉、大米可以放開吃,不再吃包穀米了。北大荒從1948年開始大面積開荒,經過幾代人的辛苦建設,北大荒變成了北大倉;過度的開發北大荒也產生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導致北大荒的自然環境急速惡化。為了保護環境,北大荒開始大面積退耕還林,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北大荒位於中國黑龍江省北部的三江平原、黑龍江沿河平原及嫩江流域廣大荒蕪地區,這裡有豐富的水利資源,地表江河縱橫,地下水量可觀,大氣降水充盈,極為適宜農業發展。北大荒地處邊塞之地,它荊莽叢生,沼澤遍佈,風雪肆虐,野獸成群,人煙罕至,寒冷、偏僻、荒蠻、兇險,因此我國古代從沒在對這片區域時行開發。一九四八年,中共揭開了移民開發這片荒原的序幕,六十年代國家組織復員轉業軍人、農民、知識青年對北大荒進行了大規模的墾殖,併成立了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專門管理北大荒的開發工作。經過北大荒人的艱辛勞動,北大荒變成了北大倉,擁有113個大型農牧場,2000多個企業,3560萬畝耕地,177.8萬人,這裡有著最先進的現代化機械農業模式,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糧生產基地。

改革開放後,中國的生產力得到進一步提高,農業效率大大提高,生產的糧食除了自己吃外,還可以出口外國。現代工業社會化取代了農業化社會,信息化社會又取代了工業化社會,因此國家越來越重視環境保護,大力執行退耕還林政策,青山綠水才是金山銀山。北大荒由於過量開墾,使溼地面積減少了80%,大量稀有動物失去棲息地;原來的黑土地也漸漸鹽鹼化、鹽漬化,北大荒地區的沙暴明顯增加。北大荒有87億噸地表水流失,溼地面積由於上世紀50年代的34000平方公里,減少到目前4490平方公里。環境的不斷惡化,最終讓國家決定停止開發北大荒,以保護三江平原的生態環境。當然已以建成的大部分優質耕地並沒有退耕還林,其它後期開發的土地則全部退耕還溼,保證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大秦鐵鷹劍士


“北大荒”之所以要退耕還“荒”,是為了保護人類生存的環境,維護自然生態的平衡。

提起北大荒,我們得回到20世紀50年代,當時的北大荒由於人煙稀少、一片荒涼,成為了一些珍稀野生動物競相棲息的天堂,是一片純自然區域。

不過,,在那個年代,正是中國人口數量急速攀升的時候,而當時我們的生產力水平比較低下,填飽肚子成為了當時中國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無奈之下,不得不擴大耕地面積,以增加糧食產量,來解決人們的吃飯問題。開荒變田確實為解決當時的糧食短缺問題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然而,凡事有利必有弊,過度的開荒也給當地的生態系統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壞。隨之而來的是大自然開出的無情罰單,連黃土層也由七八十釐米厚變得僅剩二三十釐米。這一系列的變化引起了當地人的高度重視,為了避免出現大家不想看到的其他後果,當地決定停止開荒,退耕還林、恢復自然生態。

人類雖然創造不了自然環境,但是可以改變自然環境,退耕還荒、保護黑土地、防止溼地流失等,成為了人們新的奮鬥目標。經過三十年的不懈努力,“北大荒”又恢復了往昔的生機,生態環境得到了良好的改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鶴、丹頂鶴、馬、鹿等動物又出現在了這片天堂裡,自由的翱翔、奔跑。

當初開墾北大荒,只是資源短缺的一種無奈之舉。之後退耕還荒,則是一種長遠的舉措,旨在讓青山碧水、綠草藍天、沃野良田和諧共存,為後人製造並留下一個健康、自然的生存環境。

頭條裡有當年的知青嗎?

【謝謝朋友們耐心閱讀,歡迎關注、評論等,發表看法,一起互動交流!】


龍族社


北大荒沒有必要退耕還荒。北大荒是我國東北部小興安嶺山麓、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地區,屬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帶之一,是總面積5萬多平方公里的太平原。過去是大溼地,人們叫北大荒。東北解放早,1947年這裡匯聚瞭解放軍等五湖四海的人們開荒種地,可能沒有新疆兵團和塞罕壩那樣們艱苦奮鬥,很快就建起了中國耕地規模最大、機械化程度最高的國有農場群,成為全國最大的商品糧生產基地,為全國人民吃飯做出了巨大貢獻。也是東北為全國人民的奉獻,千萬不要忘記他們。

生態建設是重要的,主要戰場在山區和林區,退耕還林主要是山地坡度大,糧食產量很低,又造成水土流失的,應該退耕。

北大荒是綠色的,關係到國家戰略。在穩定耕地的基礎上,保護好現有森林、水面的安全,東北不要再開荒了。

北大荒是農場化經營,農業綜合機械化程度和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之高是我國農業的希望,規模種植就是好,農業將來一定是大小農場化。.這樣糧食直接成本低 勞動生產率水平高。

北大荒不但不能還荒,還要支持其改革發展,發揮好優良生態環境和全國最大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的獨特優勢,通過生產組織化、集約化、規模化實現農產品生產較高穩定性和品質一致性。

比較起來,新彊的兵團由於乾旱,應調整生產結構,在果品上發展。東北的糧食生產國家應當繼續支持。

千萬不要亂退,北大荒具有廣泛的發展前景和發展潛力。


林區見聞與對話


北大荒啥時候要退耕還荒了?真有此事嗎?!北大荒有大片的溼地,是國家級的保護區,是天然的大氧吧。前幾年,由於保護不力,監管不力,有亂開亂墾現象,這一部分強制性退耕還荒。不是北大荒的土地要求退耕還荒。北大荒是中國農業的一塊淨土,沒有汙染,更沒有沙漠化等等。這裡的土地肥沃,是國家的重要糧食基地,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程度全國最高,機械化全面實現。是中國農業領軍企業。去年國家為了保護土地資源,在北大荒水稻地施行休耕政策,一次性休耕三年,國家每畝補貼500元,國家直接補貼發到農民銀行卡里。由於北大荒屬於企業,春天收休耕農戶每畝240元,預收!實際休耕農戶每畝只得到260元。19年國家又加大休耕面積,可現在這項政策又莫名的取消,究其原因不得而知!保護土地,保護資源,保護地下水。國家大力提倡。至於北大荒退耕還荒不是事實!


北國飄雪


北大荒

傳說中棒打狍子瓢舀魚抓把黑土能冒油的肥沃黑土地,多年來掠奪式開墾經營,大面積開荒風蝕嚴重,黑土層越刮越薄,

其實北大荒是最適合大面積機耕的腐殖質黑土平原,但是多年不合理經營導致黑土流失嚴重。

可以在田間大方格植樹,種植防風減速林,二十米高的田間防風減速林帶,雙排,哪怕單排,就可以大大降低風速,減少土壤風蝕。而並不影響機耕。

還可以建堰池地塊,方形地塊,四邊磊堤堰,三十釐米高,可以用土堰,可以用編織袋沙堰,石塊堰,

形成三十釐米高的堰池地塊。

便於防止水土流失,便於二氧化碳施肥。

另外可以在堰池地塊,堰格上,豎立風力發電機,消化風力,為田間農機提供電力。

減少風蝕,減少水土流失。


AUTUYT


造就了北大荒,是那個特定的年代,那個起碼連溫飽都成問題的年代,像南泥灣開荒、北大荒開荒就成了產糧種地,首先解決了溫飽,再談小康,隨著時代的發展,如今生活基本都實現了小康,可是開荒造成的環境破壞也是巨大的,水土流失,生態系統遭到了嚴重的破壞,怎麼辦?只有退耕還林、退耕還荒,環境保護就成了重中之重。



北大荒的開採,也是那個年代的需要,在眼前的形式上來說,給人民的溫飽問題解決了大問題,有句話叫前人栽樹後人乘涼,這是前人開荒,後人還荒,只有這樣,才能慢慢還原遭受到破壞的生態系統。

像沙漠化加劇,沙塵暴肆虐,霧靄襲擊,其實都是生態環境遭到破壞而出現的現象,而過度開墾更是對環境有不可估量的影響,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等,讓地表滿目瘡痍,所以說保護環境,治理環境就成了當下的重中之重。



破壞可能只是一時,可是保護治理卻是幾世,花再多的時間,只要保護治理好我們耐以生存的環境,這是值得的,也是當下需要的,需要全民去保護環境。

保護環境,不是一句口號,是需要大家切實去做的大事,同心協力,治理破壞的生態環境,還子孫後代一片碧水藍天。


珞珈評論社


如果再繼續推廣種地大戶,合作社大型農機作業,用不了幾年 北大倉只能種轉基因毒糧了


2864374951


這是小學學過的文章,那時就很嚮往北大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