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拿破崙攻打俄羅斯時,俄軍放棄莫斯科並堅壁清野,而衛國戰爭中俄軍要死守?

鐵血仁心890



有關為什麼拿破崙攻打俄羅斯時,俄軍放棄莫斯科並堅壁清野,而衛國戰爭中俄軍要死守的問題,需要從歷史背景解讀。18世紀的法國拿破崙帶領法國橫掃歐洲,在奧斯特里茨遭遇了由奧地利,俄羅斯,以及普魯士組成的聯軍,當時聯軍的軍力要超過法軍,而法國因為海軍的覆滅,士氣上受到極大的打擊。當時智慧俄軍的就是俄國著名的軍事元帥庫圖佐夫。拿破崙利用計策,以少勝多, 打敗了俄奧聯軍,法國的大炮轟向結冰的奧斯特里茨湖面,使得俄軍的大量有生力量被消滅,俄羅斯沙皇在失敗後,因為國內一片混亂,已經組織不起任何的有效地抗,俄軍一退再退,但是庫圖佐夫發現法軍的後勤供應有問題,為了避開法軍的鋒芒,庫圖佐夫建議放棄莫斯科,實施堅壁清野,然後等待寒冬的到來反攻,戰爭的進行完全符合庫圖佐夫的預想,佔領莫斯科的法軍在缺少給養,面臨寒冬情況下,不得不退卻。其實是自然條件打敗了法軍。


而到了衛國戰爭時期。戰前蘇聯方面已經預見到戰爭會爆發,所以在國內設立了幾道防線。並且事先也獲知了德軍要進攻的情報,剛開戰時的德軍勢頭猛,善於穿插,消滅了大約100萬蘇聯紅軍,但斯蘇聯方面以空間換取時間,利用蘇聯地形遲滯了德軍的進攻,並且蘇聯方面已經預見到,當德軍進攻至莫斯科時已經是寒冬,而蘇聯方面已經做好充分的準備,雖然斯大林做好兩手準備,但不準備放棄莫斯科,而是要利用成為堡壘的莫斯科來擊退德軍。正好來自佐爾格的情報也到來,日軍是南下,不是北上,所以斯大林調來遠東的部隊大約30萬防守,這樣增加了守住的信心。蘇軍並沒有放棄莫斯科。(斯大林已經下令一部分老弱婦孺分散到遠東,一部分國際機關人員撤往西伯利亞,列寧遺體也撤離,但是青壯年,軍人留下保衛莫斯科)。


與拿破崙時代,俄國的有生力量全部在奧斯特里茨失去不同,當德軍進攻到莫斯科時,蘇聯有大量從遠東調集來的軍隊,並且武器裝備上,蘇聯軍隊並不輸給德軍,因此斯大林才下決心堅守莫斯科,要把德國人消滅在莫斯科的城下。時代不同,面對的敵人不同,才有了不同的選擇。


橋本看日本


拿破崙攻打俄羅斯,俄軍放棄莫斯科,並且堅壁清野的事以過200多年了。1812年法皇拿破崙領兵60萬,兵分兩路直奔俄羅斯面對俄羅斯的20萬人的軍隊,拿破崙一路勢如破竹,逼的俄軍揮揮官帶領俄軍節節敗退,引起國內人民的不滿,無奈沙皇換掉了前俄軍總司令,由庫德左夫任俄軍總司令。一週後俄法兩軍在博季諾交戰。俄法雙方人馬傷亡都很慘重。俄軍就主動撤離了莫斯科,到要塞卡盧加,威脅法國軍隊的交通線,並且襲擾法軍,同時號召軍民“堅壁清野”,給法軍留下了一無所有的一座空城。冬季到來法軍無衣無糧,兵力銷耗殆盡只好撤軍。最後只有3萬多人撤出俄國邊界。


俄羅斯衛國戰爭為什麼哪麼堅強,不後退一步。德國希特勒是偷襲蘇聯。當時的斯大林認為德國不會入侵蘇聯,蘇德有《互不侵犯條約》,斯大林對各路情報有所懷疑,沒有對德國入侵蘇聯的情報高度重視,提到日程作好一切迎戰準備,對希特勒抱有幻想。當時蘇聯內部矛盾激烈,把一大批有才能的人打壓下去,軍隊精英損失慘重。德俄兩軍交火蘇聯紅軍一敗塗地。德軍俘虜俄軍戰俘,不給戰俘待遇,大量屠殺俄戰俘。德軍等於變相告訴俄軍士兵,你被俘虜了,就是死路一條,戰也是死不戰也是死。


在戰爭中斯大林下令,凡是放棄陣地,臨陣脫逃的士兵,家人就會被送進勞改營,逃兵回家後也被搶決。並且成立了戰時作戰督導隊,強迫士兵死戰到底。同時俄國民眾對德國侵略燒殺搶奪深惡痛絕,漠視通苦和德軍決一死戰。打敗德國。


梅145676513


斯大林曾經說過:“如果莫斯科失陷,紅軍將不得不放棄伏爾加河西部的整個俄羅斯。”從這句話我們就可以體會到莫斯科對於斯大林、對於蘇聯的重要性。對於蘇聯來說,對付德軍最大的武器不是紅軍本身,而是蘇聯廣袤的國土所帶來的空間優勢。而莫斯科作為蘇聯公路、鐵路網的樞紐,誰擁有莫斯科,誰就可以將空間的障礙轉變為自己的“盟友”。


從軍事角度來看,一旦德軍佔領莫斯科,則意味著切斷了蘇聯絕大部分的南北走向的交通線,也就是說把蘇軍的戰線一切為二,蘇軍的軍隊和物資無法做統一的部署,戰場被分割為南北兩個相對獨立的區域,德軍可以任意選擇一個作為下一步的進攻方向,而蘇軍卻無法及時做出應付。空間不僅不再成為蘇軍的優勢,反而成為蘇軍的敵人,因為德軍可以快速的在戰線的某一方向做出集結,而蘇軍卻不可以,戰略上蘇軍將處於極為不利的位置。

1941年的德軍進攻蘇聯和1812的法軍進攻俄國存在的根本性的區別,拿破崙的軍隊完全執行的是消滅戰略,即以殲滅俄國的軍隊從而迫使俄國屈服。而1941年的希特勒則是既有消滅戰略又有消耗戰略,即既要通過消滅蘇聯的軍事力量在短期內打敗蘇聯,又要佔領烏克蘭糧食區、頓涅茨工業區以及高加索油田來摧毀蘇聯的戰爭潛力,使其無力同德國做長期的戰爭。所以對於1941年的蘇聯來說要想打敗德國,就必須保住其戰爭能力,而高加索的油田、頓涅茨的煤炭是基本前提,這些都在伏爾加河以西,蘇軍要想在西部地區展開大規模的作戰行動,就必須確保莫斯科的安全,確保軍隊和物資的快速調動。


而拿破崙並沒有想長久的佔領俄國,他只是想通過一場短期的軍事行動來打敗俄國軍隊,從而使俄國屈服。因此法軍並沒有向烏克蘭地區發起進攻,那裡是俄國的糧倉,只有佔領那裡才能支持在俄國境內做長久的作戰。而且那時候的軍隊並不像二戰那樣對於自然資源和大型工業有著密切的需求,依靠馬車為幾十萬部隊提供補給顯然不能和鐵路相比,所以拿破崙的軍隊必然是要撤回法國的,而希特勒的軍隊並不是要撤回德國,而是要長期佔領蘇聯的西部地區,擴寬其東部的戰略緩衝區。

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發現拿破崙和希特勒的根本區別了,俄國只要不同拿破崙決戰,一直撤退,那麼拿破崙就必敗無疑。而蘇聯要想打敗德國就必須守住那些油田和工業區,就必須將空間這個盟友爭取過來取得軍事上的優勢,所以莫斯科就必須要堅守,否則很難守住南翼的那些資源區。


戰略論


1812年到1941年,時間上距離100多年,各國實力對比、軍事技術、戰爭模式也發生了巨大變化,這直接造成莫斯科在整體戰略上的意義已經完全不同。


首先從雙方實力對比而言,1941年堅守莫斯科更具備可能。

1812年戰爭中,拿破崙出動了50多萬大軍(其中半數為僕從國軍隊),而俄軍當時只有20萬人,處於絕對劣勢。在之後的戰爭中,儘管法軍遭遇了部分傷亡,和大量的行軍損失,但到達莫斯科的法軍仍有10多萬之眾,超過俄軍的兵力總和。以當時拿破崙的軍事才能,俄軍要在莫斯科前面迎戰,只能是送死。所以庫圖佐夫選擇了撤退。

而在1941年,希特勒出動500萬大軍(其中約五分之一的僕從國軍隊)進攻蘇聯,蘇聯全國兵力也有500萬。在經過幾個月激戰後,蘇軍儘管損失了200多萬大軍,但依靠彪悍的民族性、強大的工業生產力和布爾什維克的高效動員能力,卻有更多的部隊被迅速列裝,兵力不減反增。颱風計劃初期德軍為180萬,莫斯科守軍只有120萬,但德軍向前進攻,兵力不斷消耗,蘇軍則是有源源不斷的後援。所以,朱可夫具備在莫斯科城外迎擊德軍的勇氣。


其次從戰爭規模和特徵而言,1812年放棄莫斯科能獲得更大的收益。

1812年戰爭中,俄軍面對法軍,打一仗敗一仗,但是俄羅斯的遼闊領土和惡劣氣候卻成為更大的殺手。拿破崙的50多萬大軍,挺進到莫斯科就只剩下20多萬了。這裡面和俄軍作戰損失了幾萬,其餘大部分都是一路上死於飢餓、嚴寒、勞累和疾病的。所以,庫圖佐夫放棄莫斯科,等於再退後一百公里,而這一百公里,拿破崙已經沒有力氣走到了。讓拿破崙留在莫斯科,寒冷的天氣足以讓他待不下去。

而1941年,入侵蘇聯的德軍及其僕從國軍隊達500萬之眾,兵力上就是拿破崙的近10倍,這意味著同等的領土下,侵略軍兵力密度也增加了好幾倍。再加上科技發展帶來的道路建設、交通工具方面的突飛猛進,“憑藉領土消滅敵軍”的模式也發生了重大改變。在1812年俄軍只要單純的後退就足以讓法軍不斷倒在路上,而1941年蘇軍如果大步後退只能讓德軍以小代價急速逼近。相反,蘇軍只能給與德軍堅決抵抗,才能讓德軍的後勤因為戰鬥和距離而承擔壓力。所以朱可夫選擇在莫斯科開戰,以大規模的作戰來粉碎德軍,拖住德軍的腳步,使得德軍銳氣耗盡,最後撤退。

此外,在新的戰爭模式下,“莫斯科城”本身的得失戰略價值也完全不同。

莫斯科是俄國和蘇聯的首都,打下莫斯科對於雙方政治力影響很大。但除此之外的軍事意義,在1812年和1941年完全不同。

1812年的莫斯科,雖然是首都,但在方圓數百里荒漠上也就是孤城一座。俄國人在法軍趕到前逃走了,法國進入莫斯科,只不過獲得了一個可以避風的城池。而在俄國人自己放火燒掉莫斯科城中建築後,這個城池甚至連熬過冬天都做不到。換言之,拿破崙打下莫斯科,除了士氣高漲外毫無意義,而這個士氣高漲很快也被嚴冬摧毀。

但1941年的莫斯科,不但是首都,也是工業、交通的中心。如果德軍衝入莫斯科城,不但是政治上攻佔蘇聯首都的勝利,同時也意味著控制了莫斯科及其周圍一大片地區的交通、物資、工業。斯大林即使撤退,不能把莫斯科的人口全撤走,不能把莫斯科的工業全搬走,就算他再次把莫斯科全部燒燬,在廢墟上百萬德軍也能很不錯地開始下一步軍事行動。利用莫斯科的鐵路網、機場、工廠,以及不可能完全摧毀的城市,德軍將獲得一個極為有利的前進基地。相反,蘇軍失去莫斯科後,在國土中部將很難找到一個適合的集結點,大軍很可能處於德軍的直接威脅下。

因此,衛國戰爭中,蘇軍有更強的實力來保衛莫斯科,沒有什麼動力來放棄莫斯科,而莫斯科本身的戰略地位也在上升,最終導致他們死守莫斯科,擊退了德軍。


巴山夜雨涮鍋


我與前面網友看法略有不同,拿破倫打進俄羅斯時,俄羅斯的統治者還是沙皇,武器裝備受時代的限制的確不怎麼樣,但也已從冷兵器過渡到了火器時代。沙皇俄國由於連年戰爭,國家綜合實力已無法支撐一場大戰,堅壁清野是迫不得已的一項選擇。那個時候俄羅斯還是單一國家體制,沒有那麼多的加盟共和國,沙俄政府退出莫斯科,卻仍然堅持戰鬥在自己的土地上。國家仍在掌握之中,地廣人稀的民眾情緒影響不大。


蘇聯時期則大不相同,不但戰爭利器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沙俄政府也已被紅色政權所取代。俄羅斯已不是單一的國家體系,而是蘇聯加盟共和國的中心,牽一髮則動全身,做為蘇聯的首都,莫斯科已非沙俄時期地位可比。
此時的
莫斯科城就是蘇聯的靈魂一樣存在,莫斯科在戰鬥則整個蘇聯戰區就會充滿凝聚力,放棄莫斯科則會讓與德軍作戰的蘇聯人民精神受到重創,莫斯科堅守陣地會讓抗擊德軍的蘇聯軍隊勇敢戰鬥到底,此時的莫斯科是蘇聯的希望,已遠非沙俄年代莫斯科可以相比。


斯大林堅守莫斯科不止是拖住了德軍的主力,使其它地區減輕了壓力,更是靠戰鬥中的莫斯科鼓舞了蘇聯人的士氣。戰爭殘酷民族向心力才是致勝法寶,莫斯科沒有後退,其它加盟共和國信心大增,死戰不降則讓打閃擊戰天下無敵的德軍耗盡了最後的銳氣,持久戰又使得德軍後繼無力,給養彈藥保障困難。此時死守莫斯科是政治須要,保衛莫斯科是蘇德戰爭中最終獲勝不可獲缺的一個重要環節。



亓官仁


一、拿破崙時期

1、攻方-法國:拿破崙的法軍已經連續打了幾十年仗,打敗了n次反法同盟,整個歐洲除了英國和俄國都在法國的統治或領導下。論兵力(法國61萬,俄國24萬)、財力、物力和兵器,俄國都不是拿破崙的對手,正面作戰也試過幾次,都是俄國戰敗。即便俄國死守,法軍打下莫斯科也是不成問題的。

但法軍的問題也有,就是漫長的交通補給線和寒冷的天氣,當時俄國的道路情況太差,天又冷,最後大部分法軍不是被俄國打死的,而是凍死餓死的,俄國忍痛放棄莫斯科,堅定執行堅壁清野的戰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2、守方-俄國:在俄國精心挑選的決戰地點,集中所有精銳部隊的博羅季諾戰役戰敗後,俄國就失去了與法國正面抗衡的信心與實力,法軍兵臨城下時,俄國的野戰部隊已經不足10萬人,只有當面法軍的三分之一,如果死守莫斯科,就正好給了法軍消滅自己的機會。

3、外部-英國、普魯士、奧地利:俄國的盟友英國絕對是鐵桿,錢糧源源不斷支持俄國,而法國的盟友,特別是普魯士和奧地利,就是被逼著去俄國的,打仗根本不出力,而且隨時可能倒戈,這樣的外部環境下,持久戰對俄國是有利的,如果死守莫斯科和法國決戰就正中了拿破崙的下懷。

二、二戰時期

1、攻方-德國:德軍也已經連續打下了法國、荷蘭、比利時、丹麥等國家,也是整個歐洲除了英國和蘇聯幾乎都在德國的統治或領導下。但論兵力,德國並沒有優勢,反而隨著戰爭的進行,出現了兵力不足,中後期的對蘇戰役幾乎都是以少打多。

後勤的問題其實並不大,這時的後勤運輸可以通過鐵路和航空,比拿破崙時代可快捷方便多了,再用堅壁清野的戰術肯定不管用。

2、守方-蘇聯:這時的蘇聯工業化水平不比德國差,飛機坦克大炮都能源源不斷地自己製造,兵力比德國還多得多,當然沒有不戰而放棄首都的理由。而且,蘇聯時期注重控制人的思想,莫斯科就是理念支撐,如果丟了,對軍心的影響肯定很大,所以蘇軍死守莫斯科。

3、外部-英美、意大利、羅馬尼亞、芬蘭:英美希望蘇德兩家打得兩敗俱傷,並不是發自內心的支持蘇聯。,而得國的盟友,特別是芬蘭和羅馬尼亞,都是和蘇聯有深仇大恨的,剛被蘇聯無情的侵略過,打仗絕對出力。這樣的外部環境下,如果放棄莫斯科,就更增加了德國及其僕從國的信心,英美可能也會產生放棄自己的動搖,所以,必須死守。


大海小兵


法軍當時還有個要命的問題,就是許多官兵來自法國的附屬國,這些人根本不是真心來為拿破崙作戰的。深入俄國後一旦困難重重,這些附屬國軍隊要麼消極怠工,要麼擇機逃跑甚至投降俄軍。這些都使得法軍整體戰力被嚴重削弱。加上俄軍有庫圖佐夫運籌帷幄,正確指揮,拿破崙軍隊終究難逃慘敗之命運。

1941年6月,納粹德國軍隊大舉進犯蘇聯,並在很短時間內就攻佔了包括明斯克、基輔在內的蘇聯西部大片地區,殲滅蘇軍上百萬人。由於納粹軍隊擁有強大的機械化突擊集群發動攻擊,後勤補給速度遠快於拿破崙軍隊,蘇聯根本來不及實施以空間換時間戰略對付德軍。而且為了保持持久作戰能力,蘇聯不得不緊急將大批工廠、機關、學校轉移到東部,在東部建設新的工業基地。而且蘇聯還需要訓練大批新的作戰部隊來彌補戰爭消耗,這些都需要時間。時間,這時成為了蘇聯最關鍵的寶貴資源。

然而德軍於9月底就開始進攻莫斯科,如果蘇軍再退,強大的德軍機械化突擊集群將直撲烏拉爾山,蘇聯就將難有反敗為勝之力了。如果蘇聯顯露敗相,日本可能會趁機進攻蘇聯遠東。為了不陷入兩線作戰困境,蘇聯必須首先集中力量擊退德軍保住莫斯科,這樣才能有條件為以後的反攻作戰作準備。

在國家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斯大林下達了不準後退一步、堅守莫斯科的命令。蘇聯軍民高喊“俄羅斯雖大,但已無處可退,後面就是莫斯科”的悲壯口號拼力血戰,層層阻截法西斯軍隊,給敵人以重大殺傷,德軍終成強弩之末。1941年12月6日,朱可夫將軍指揮蘇軍突然大舉反攻,擊退了進犯莫斯科之德軍,蘇聯終於熬過了戰時最困難的時期。


疾風猛士



1812年6月24日,不可一世的法國皇帝拿破崙向沙皇俄國發起進攻,很快佔領了俄國境內諸多戰略要地,隨著向俄國腹地深入,法國軍隊因為佔線過長,在兵力上已經不佔優勢。當時的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是個缺乏軍事才能,碌碌無為且剛愎自用,俄軍連連敗退,全國上下一直要求任命具有全權的統帥。8月任命庫圖左夫為總司令。,庫圖佐夫與拿破崙在波羅西諾進行會戰,雙方損失嚴重,拿破崙傷了元氣,庫圖左夫也沒有了預備隊,就撤到了莫斯科。庫圖左夫說服大家放棄莫斯科,實現堅壁清野。等拿破崙佔領莫斯科之後,發現是一座空城,居民糧食都毫無蹤影。迫不得已只好從法國千里迢迢的運送糧草。最後不得不退出莫斯科。而後庫圖左夫率領的俄軍對法軍發起進攻,重創拿破崙。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德軍也進攻到莫斯科城下,緊緊的包圍了莫斯科,但蘇軍沒有實行堅壁清野,放棄莫斯科,主要原因是在戰爭爆發之後,蘇聯紅軍受到沉重的打擊,全國上下的有些散發著失敗、厭戰的風氣,戰士甚至有些將領的士氣也有些低落,急需一場勝利來鼓舞人心,提高士氣。莫斯科本來就是蘇聯的首都,政治影響大於軍事作用,當德軍進攻莫斯科時,蘇聯政府就提出,蘇聯政治局委員會不撤離莫斯科,蘇軍統帥部不撤離莫斯科,所以的重要機關都留在莫斯科,來穩定民心軍心,給予所有人信心。在蘇聯紅軍的頑強抵抗之下,終於擊潰德軍的進攻。莫斯科依然是蘇聯人民的莫斯科!克里姆林宮依然矗立在紅場!



所以說兩場戰爭的物質條件、軍事條件、軍事裝備、更主要為誰而戰的思想不同,政權的執行者為誰服務的對象不同,一個是沙皇獨裁者,一個是紅色的蘇維埃政府。

【本文系原創。只代表個人觀點,歡迎朋友們在評論中發表不同看法】

關注軍情,關注風雨!


風雨兼程170983658


1812年戰爭時,庫圖佐夫在博羅季諾戰役之後暫時放棄了莫斯科,並對這座城市實施堅壁清野。而為國戰爭中,蘇聯從德軍入侵後不久就在其整個國土上實施堅壁清野,並死守莫斯科。


在拿破崙戰爭時代,軍隊並不是從非常寬的正面戰線向前推進的,而是排成縱隊向敵方中心城市進發,迫使對方在中途決戰。法軍的路線就是筆直的向莫斯科挺進。俄軍試圖阻擋其挺進,博羅季諾戰役雙方損失相當,但俄軍繼續拼下去的話可能會拼光。但法軍已經孤懸於敵後,經歷俄羅斯寒冷冬季之後,其戰鬥力必然遭到極大削弱,因此庫圖佐夫決策冬季前避免再次決戰,為此讓出了莫斯科,但堅壁清野拿走一切補給物資。果然法軍在莫斯科寒冬中戰鬥力直降,最後只能倉皇逃回去,兵力大部損失於逃亡途中。


而到了二次大戰時,德軍的推進是在一個非常廣大的正面戰線上,其北方、中央、南方集團軍群一起挺進的。德軍的後勤依賴於鐵路線,而蘇聯鐵路網的中心就是莫斯科。如果莫斯科陷入德軍手中,將極大方便德軍在其佔領區內組織起一個鐵路網,滿足前線所有的物資需求。而蘇軍則會因為鐵路中心被截斷,想組織反擊也萬分困難。蘇聯在德軍開始大舉入侵後就在其國土上執行堅壁清野政策,特別是生產機器全部搬走,運到烏拉爾山地區將生產再組織起來,而搬遷工作絕大部分是依靠鐵路完成的。


總之,不同的戰爭形態,導致完全不同的戰略決策,但都是合理而正確的,為俄國贏得兩次衛國戰爭的勝利。


鷹眼戰情室


拿破崙攻打莫斯科的時候與希特勒改打莫斯科的時候,最大的不同是拿破崙還是相當於冷兵器時代一樣,運輸主要靠馬匹和人力,衝鋒靠騎兵,而俄羅斯也不是從莫斯科才開始堅壁清野的,是在他的路上就開始了,所以拿破崙根本來就得不到補給,以當時的運輸能力沒有可能從本國運來的,等打到莫斯科時,大雪把一切都封鎖了,就算想找一棵草都不可能的,為什麼不敗。希特勤當時世界己進入機械化的時代,有很多戰爭物資和糧食,只要你有石油就可以從本國運來,但德國是一個貧油國,沒有足夠的資源,所以斯大林除了堅壁清野之外,還派大軍在莫斯科堅守,蘇聯能源物資人力都強於希特勒,用拖的辦法在莫斯科郊外,使大部份德國軍隊凍死或失去戰鬥力,進而大反攻消滅了德國軍隊,取得了勝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