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州大山裡的"馬蹄",難道是浦北長壽的祕訣?老人是這麼說的

厲害了,這種植物

估計很多欽州人都沒有吃過

大山溝裡隨處可見的馬蹄,

是多肉蕨類植物之一,

古代生活在大山裡的居民,

因時代困惑,糧食常出現短缺或斷糧,

沒糧捱餓者只有年邁花甲的長輩,

才能用語言形容和表達;

為了保命生存,

人們在山上尋找能填飽肚子的任何食物充飢。

欽州大山裡的

馬蹄不是現在人們常叫的馬蹄薯,馬蹄喜生於潮溼蔭涼的山溝溝裡,光照要求不高,也叫馬蹄蕨,植株高大多肉,可供人們適當食用。

欽州大山裡的

馬蹄蕨屬於地面浮生,全株沒有主根,全靠發達的鬚根攀附於地表及土壤淺層,香菸大小的鬚根可達2米多長,屬多年生蕨類植物。

欽州大山裡的

將馬蹄蕨根部鱗片基 房軸 切開,肉眼可見色澤不同營養纖維管,輪廓分明,有退化纖維管和新生纖維管,一個纖維管的外邊就是一條鬚根所在。

欽州大山裡的

把馬蹄蕨的鱗片一片一片削下來,多方位觀看它的造型,就象一隻只馬蹄造模,馬蹄名字就這樣叫出來的。

欽州大山裡的

把馬蹄蕨鱗片基部大的表皮去除,獲得全株比例很低的食用部分——蕨肉,馬蹄蕨鱗片塊莖,相當於萵筍,馬蹄蕨具有極微量的氧化物質。

欽州大山裡的

當把馬蹄蕨鱗莖按常規廚藝切開,

可見鮮明的多肉根塊。

欽州大山裡的

鱗莖根塊壓榨出來的汁液,

沒有澱粉析出,

但氧化後色澤變褐黃。

欽州大山裡的

將馬蹄沸水速煮後,

沸水呈現了膠樣粘稠

表現象煮雞蛋那樣具有浮沫。

欽州大山裡的

煮後的馬蹄湯液變稠

並有“拉絲”現象,

估計是因為植物膠所致。

欽州大山裡的

沸煮過的馬蹄,鱗莖被軟化,食之苦味甚濃,不能直接食用。

在老人口頭教導下,將馬蹄蕨鱗莖切片切絲後沸鍋猛煮20-40分鐘,起鍋撈出後放置於流動水池中漂洗1-2天,試嚼還有苦味的,再經過沸鍋煮一次,再流動水漂洗,去除苦味除苦味後的馬蹄絲,直接用佐料炒煮,可供食用;即便去除了馬蹄的苦味,食用時也會原身攜帶它固有的特殊微“腥”味;由於馬蹄生長環境蔭庇碳水化合物含量少吃起來較有嚼頭!

注:本次馬蹄食用復原,是經過詢問大山裡80歲以上老前輩口頭上教導下操作的,不代表馬蹄的正確加工工藝;它的食用操作工序與簕竹筍和大頭竹筍同理。

探討:關於老人說的芭蕉頭、馬蹄、硬飯薯可以做“代替充飢的保命糧”是不是“長壽秘訣”之所在,在問題面前老人都笑抽筋,那東西吃了好幾年後能活到現在,你說長壽不長壽?‍

欽州大山裡的

《百度百科》相關資料:馬蹄習慣上也叫馬蹄薯或馬蹄蕨,度娘名稱:福建觀音座蓮,範圍產於中國福建、湖北、貴州、廣東、廣西、香港。生林下溪溝邊。多生長於陰溼的環境中,較耐寒。

主要價值福建觀音鷹蓮植株高大,生長健壯,株形優美,為美麗、奇特的觀賞蕨類。適合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蔭棚及林下種植,也適宜種植於庭園中較陰溼處。室內盆栽亦是觀賞價值較高的觀葉植物。塊莖可取澱粉,曾為山區一種食糧的來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