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碩士如何溫暖“冰涼”的苗寨?

懷揣一顆炙熱的心站在寨子面前,餘宗洋的眼前是“冰涼”的。

他能看到自己呼出的每一口氣都變成一片白霧,隨著刺骨的風散去。眼前深褐色的木房子是這個名叫“排扎”的苗寨裡最常見的建築,深灰色的瓦、土黃色的路、陰沉沉的天,半天見不著一個人。

此前,他在北京的寢室裡看了一部央視的專題片,講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故事,看完專題片,他下定決心考選調生,去從來沒去過的貴州黔東南。

清華碩士如何溫暖“冰涼”的苗寨?

..​餘宗洋(右一)在村民文啟光新建的木房子裡。白皓 攝

清華大學法學碩士餘宗洋清楚地記得,那一天是2016年12月15日。他提著行李走進貴州苗族侗族自治州臺江縣排羊鄉排扎村,開啟了駐村扶貧。

寨子裡有點本事的人都外出了,不少木房子常年空著。餘宗洋翻出了寨裡的花名冊,總共80多戶人家,留在寨裡的多數是老人、婦女和孩子。寨子裡有個村民組長,幫著上傳下達一些事,除此之外,沒有村民操心整個寨子的長遠發展。

怎麼讓寨子有點生機?這是餘宗洋的第一反應。

課本中沒有這樣的知識,餘宗洋開始一戶一戶走訪。寨子裡的村民淳樸熱情,餘宗洋不用敲門,走到誰家門口都能聽到進屋吃飯的招呼聲。屋裡地上挖個幾十釐米的坑,填上炭,架個鍋,切一塊屋裡吊的老臘肉,煮上地裡的新鮮蔬菜,端起一大杯糯米酒,一頓飯可以邊吃邊聊幾個小時。

通過吃飯聊天,餘宗洋瞭解到村裡總共有13個姓氏,這意味著80多戶人家分為13個大家族。有人提醒餘宗洋,必須要平衡好各個家族的關係,才能服眾,這是村裡的“政治”。

餘宗洋很有心,不論進誰家都能看到家裡缺點什麼,有段時間他接連在淘寶上買了好幾把火鉗子,先快遞到縣裡,再從縣裡帶回村,送到火鉗子壞了的村民家。他經常給老人孩子帶些食品和小禮物,村民們覺得這個小夥子懂事,大事小事都會告訴他。

餘宗洋還把住處搬到了一戶村民家,家裡男主人姓王,女主人姓姚,這兩個姓是村裡最大的兩個姓,相當於一下子住進了兩個大家族裡。老兩口的女兒出嫁離家,他們就把餘宗洋當成家裡的兒子,一口鍋裡吃飯,餘宗洋每月交500元生活費,平常時不時從縣城買些好吃的回來。

其實,寨子裡的人想發展旅遊,從寨門口到著名的西江千戶苗寨景區有一條平坦的山路,距離大約40公里,開車不到1小時,寨子旁有一個未開發的瀑布群,景色很美,具備做特色旅遊的基礎。

縣裡也有支持排扎苗寨發展旅遊的計劃,還從北京請來知名的規劃設計團隊。在餘宗洋的腦海裡,寨子應該是一副“大幹快上”的樣子,但就是“雷聲大雨點小”,村民們不知道勁該怎麼使。

“先讓寨子裡吵起來。”餘宗洋發動村裡的黨員、老人、婦女等18名代表共同成立管理委員會,跟寨子有關的大事小事都交給這個委員會商議,“經常開會嘈嘈雜雜,但這不是有了生機了嗎?”管理委員會拉起了村民微信群,在寨裡生活和外出的村民都拉進群,沒幾天工夫就拉進了170多人,群裡七嘴八舌地討論寨子該怎麼幹,隔一會兒就能有幾十條未讀信息。

餘宗洋總覺得寨子裡灰暗暗的,冬天溫度低,建築還都是冷色調,很悶,沒有顯眼的能振奮精神的東西,他有時三更半夜在村子的後山上晃盪,想村裡的事。

他想到了在寨子裡掛國旗,“紅,醒目!”他很快用自己的工資在淘寶上買了100面國旗。

第二天,村裡發種子,領種子還可以領國旗,一夜之間村裡掛了60多面國旗。“在寨子裡走了一圈,我突然就笑了,精氣神出來了。”餘宗洋說。

集體議事、掛滿國旗,寨子漸漸有了甦醒的味道,但歸根結底還是怎麼發展旅遊。

北京的規劃設計團隊給村裡設計了非常漂亮的苗族民宿,全木質榫卯結構,縣裡支持了資金。2017年2月28日破土,7月31日竣工。團隊從網上淘了一大批精美的用品,鍋碗瓢盆、牙刷香皂、茶壺高腳杯,包裝箱堆滿了院子,幾個人拆快遞就花了3天。

在這棟民宿裡,可以像吃西餐一樣優雅地品嚐地道的苗族美食,高腳杯裡可以是紅酒、可以是西瓜汁,也可以是苗家米酒。每個房間每晚賣280元,餐費另算,夏日裡最多的一天有7000多元入賬。

收入可觀,寨子裡炸了鍋!

有人立馬回家商量改造自家的老屋,餘宗洋追到家裡,建議村民按照已經建成的精品民宿大興土木,擴建一步到位,傳統的旱廁都改成沖水馬桶。有村民返鄉,貸款好幾十萬元,投資建了可以同時容納100人的餐廳。

寨子裡每天的話題都離不開旅遊,瀑布群旅遊設施項目也上了馬,餘宗洋像打了雞血,每天挨家挨戶做工作,最初希望每家都改成大民宿,有規模的接待能力才能外出對接旅行社,讓遊客成批進來,後來覺得現有的老房子打掃乾淨加上床也行,立馬見效。

總有人問餘宗洋,你什麼時候把遊客帶到我家?餘宗洋清楚,村民們找了大半輩子的發展路,如今隨著精準扶貧之路出現了希望,心裡肯定還有一些焦灼,“投了萬一沒人來怎麼辦?不投錯過機會了怎麼辦?”

村民們改造房屋的進度也能體現出這樣的心理波動,村裡進遊客多的日子,改造工地熱火朝天,遊客稀少幾天,有的人家就沒那麼積極了,村子好像跟著遊客的節奏呼吸。

2017年入冬,村裡埋下排汙管,家家戶戶都可以把旱廁改造成沖水馬桶了。餘宗洋聯繫工程隊給一家人改造了廁所,幾平方米的地方放下了一個蹲便器、一個洗手檯,還加裝了一臺電熱水器,隨時有熱水洗澡,這是接待客人的基本條件。

一時間,這個廁所成了寨子裡的熱門景點,男女老少都來參觀。那個月,3戶人家的廁所做了改造,一位老人說,活了60多年,第一次站著洗了熱水澡。

這一年,12戶人家開始擴建自己的老房,有人計劃做只有幾個房間的精品民宿,有人計劃做容納100人的青年旅舍。餘宗洋感覺,村民有了思路,村裡就有了起色。

他不斷把寨子的變化發在朋友圈裡,很多同學朋友幫他出主意、拉客源,一位同學的媽媽在內蒙古做鄉村旅遊,還特意到寨子裡給他支招。

有人問過餘宗洋,清華畢業後在寨子裡做建房、改廁所、拉客之類的小事,到底有多大意義,餘宗洋也問過自己。有一段時間,他每天清晨去寨子河邊的棧道上讀《道德經》尋找答案,現在他想得很明白,溫暖寨子的過程正是一個男人成長的過程。

“村民們現在經濟上還不富裕,但精神上一直是豐富的。善良淳樸、堅強有韌勁的樣子,在這裡才能學到。”餘宗洋說,“我做事也漸漸有點章法了,這種成熟的感覺很微妙。”(鄉村幹部報)


清華碩士如何溫暖“冰涼”的苗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