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匯率怎麼來的?它的計算依據原理是啥?

黃瓜有毛用


兩個貨幣之間的均衡匯率,目前較普遍的是根據購買力平價(PPP)理論來確定的。

購買力平價理論,很容易理解,比如,在A國購買一攬子商品需要700A元錢,在B國,購買同樣的一攬子商品需要100B元錢,這樣的話,700A元和100B元在AB兩個國傢俱有同等購買力,所以,A國貨幣和B國貨幣的匯率是:700A元=100B元,即是7A元=1B元(7:1)。

當A國和B國的貨幣購買力發生變化時,比如,同樣購買一攬子商品,A國需要800A元錢,而B國依然只需要100B元錢,那麼a國和b國的貨幣匯率就變成了8:1。

以上就是根據購買力平價理論所計算出來的均衡匯率。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兩個國家之間的匯率並不是由購買力平價所決定的,而是由兩國貿易狀況、貨幣發行數量或通脹、資本流入流出、政府信用狀況、政治意圖、民眾心理預期等眾多因素綜合決定的。

匯率問題從來都不是一個簡單的市場供求問題,匯率問題是一個國家的戰略問題,它可以變成一個國家實現經濟目的和政治目的的工具和手段,所以不能簡單以市場看匯率。

可以翻看我的文章《委內瑞拉10000000%通脹是怎麼來的?》


格物資本


生產資料的獲取,產品生產過程中可變資本的變動,變成商品後的貯藏,流通,需求形成本國價格,然後由本國價格針對他國的“稀缺性,新穎性,實用性,欺詐性,先進性”產生銷售價格差,或者再回溯到上述商品形成的流程中,抵扣各類環節。這是貿易的最初起始的“物物,物價交換”,至今,也可以稱之為“匯率”概念的鼻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