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的國名是怎麼來的?

心遠142816453


朝鮮是一個古國名,早在商代就出現了,並且古朝鮮是由中原漢人所建立的

由於缺乏可靠的文字證明,朝鮮半島的早期歷史基本都是要參照中國史料。根據中國的史書記載,“朝鮮”一名最早出現在中國的商朝末年。

商朝末年,武王伐紂,商紂王的叔父箕子東渡朝鮮半島,見此地山清水秀,於是就在此建國,國號“朝鮮”,史稱“箕子朝鮮”,這也是“朝鮮”第一次出現在中國的史書中。根據後世的解釋,“朝鮮”有“朝(zhao)日鮮明”之意。

周朝穩定天下後,箕子朝鮮臣服於周朝,被封為侯爵,成為周朝的一個侯爵國,因此箕子朝鮮也被稱之為“箕子侯國”。(戰國時期,燕國開始攻打箕子朝鮮,並奪取遼東地區)

箕子朝鮮的國祚非常長,前後存在了926年,差一點就上千年了,比整個周朝的立國時間還要長,直到西漢初年,箕子朝鮮才被逃入境內的漢人衛滿所滅。

衛滿本姓姬,祖上是衛國貴族,後遷至燕國居住。漢朝初年他逃亡箕子朝鮮請求避難,箕子朝鮮君主箕準拜他為博士,將箕子朝鮮西部方圓數百里土地封給衛滿,令衛滿守衛西部邊境。

衛滿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野心家,他在自己的領地不斷招兵買馬,擴充實力。在準備妥當之後,他便藉口漢軍入侵,希望能夠撤到都城王險城附近。

箕準這個人非常單純,他未加甄別消息的真假就同意了衛滿的要求, 而衛滿則率軍向王險城進發。隨著衛滿大軍的不斷逼近,箕準這才發現情況不對,於是發兵與衛滿交戰。但箕準的軍隊沒能擋住衛滿,衛滿攻陷王險城,箕準則逃亡半島南部地區,立國近千年的箕子朝鮮滅亡。

衛滿在佔領朝鮮之後並沒有更改國號,於是後世稱之為“衛氏朝鮮”。

“衛氏朝鮮”和“箕子朝鮮”都是由漢人建立的,並且其國民有大量的中原移民,尤其是箕子朝鮮,在理論上它是周朝的諸侯國,只不過位置稍微偏了點。

相比於箕子朝鮮,衛氏朝鮮只延續了87年就被漢武帝給滅了,至此朝鮮半島北部地區並併入漢朝的版圖,漢朝在這裡建立了樂浪郡、玄菟郡、真番郡、臨屯郡,史稱“漢四郡”。而也同一時期,半島南部興起了馬韓、辰韓、弁韓三個帶有部落性質的國家,今天韓國的國號就是來源於這三個國家。(漢四郡)

後來西晉滅亡之後,天下大亂,發源於中國東北的高句麗趁機崛起,至隋朝建立時已經佔領了遼東地區和朝鮮半島北部,而半島南部的三韓則演變為百濟和新羅。到了唐代,高句麗和百濟相繼被唐朝和新羅聯手消滅,此後半島南部被新羅佔據。

在中國五代十國時期,新羅分裂成後高句麗、後百濟和新羅三個國家,到公元918,這三個國家又被高麗給同一了。

高麗的建立者王建,其祖上據推測有可能是中國人,而他在《十訓要》中也強調高麗必須遵守唐風,不得效仿契丹衣冠。

高麗在建國之初向北宋稱臣,並長期敵視契丹,於是引發了契丹與高麗的戰爭,最後高麗雖然擊敗契丹入侵,但迫於契丹強大的軍事壓力,高麗只得妥協向契丹稱臣。

金國崛起後,高麗與金國結為兄弟之邦,共同夾擊契丹,而高麗也抓住這一有利時機,將版圖擴張至鴨綠江入海口。

高麗國祚也非常長,前後共計474年,歷經遼、金、元三朝。在元代時期,高麗幾乎等同於元朝的內藩,元廷在高麗設立東征行省,對高麗的控制非常嚴密。

元末中原板蕩,元廷要求高麗出兵一同鎮壓國內的紅巾軍起義,為此紅巾軍和高麗就結下了樑子。而作為報復,紅巾軍曾攻入高麗境內,佔領了高麗都城開京。不過由於紅巾軍麻痺大意,大軍在開京遭到伏擊,最後全軍覆沒。

明朝建立之後,要求高麗交出遼東的鐵嶺衛,引起高麗的不滿,高麗國王王禑任命大將李成桂征討遼東。

李成桂強烈反對與大明開戰,在多次上書無果之後,李成桂突然中途率大軍返回都城,廢除了王禑,掌握高麗政權,史稱“威化島回軍”。

李成桂本人奉行事大主義,他上臺之後便以“權知高麗國事”的頭銜向朱元璋稱臣,希望得到冊封,但明朝政府並沒有立即承認他。此後李成桂多次上書,請求獲得承認,並擬定了“朝鮮”和“和寧”兩個國號,請求明太祖朱元璋定奪。(身著明朝衣冠的李成桂)

最後,朱元璋以“東夷之號,惟朝鮮之稱美,且其來遠,可以本其名而祖之。體天牧民,永昌後嗣”為由,將“朝鮮”賜給李成桂做國號。而為了區別之前的“箕子朝鮮”和“衛氏朝鮮”,李成桂所建立的朝鮮被稱之為“李氏朝鮮”,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朝鮮王朝。


千佛山車神


朝鮮這個國家,對於我們來說既熟悉又陌生。中朝兩國是用鮮血凝成的友誼,但它的名字的由來得從元朝說起。懂點歷史的都知道,朝鮮以前是叫高麗。高麗這個國家,它建立於公元十世紀,這個王朝是取代了新羅王國成立的。在元朝建立後,元朝的統治者發兵攻打高麗,高麗那麼小塊地方當然打不過元朝,屈服了元朝。如果高麗就劃為了元朝的徵東行省。元朝可以隨意廢除高麗國王,其中一個目的就是通過和高麗王朝的通婚,將高麗牢牢掌握住。一直到元朝末年,一共有七位元朝的公主下嫁給高麗國王。和親這招是非常有用的,萬一打起來了,只要查一下家譜,發覺居然都是自家人,還怎麼打,只好收兵回家。元朝的目的還真達到了,幾代高麗國王都帶有元朝的皇室血統,正因為這種關係,高麗和元朝的關係特別好,哪怕是朱元璋趕走了元朝的統治者,把他們趕出了中原,高麗仍然依附於元朝。

朱元璋非常明白邊界穩定是非常重要的,於是就派使臣到高麗國,想與高麗建立藩屬關係 ,雖然和元朝有親戚關係,但是實力還是佔上風,高麗國王還是斷了和元朝的聯繫,依附於明朝,接受明朝的冊封,但是高麗高層當中還是有好多元朝的親戚,這些人不甘心被元朝控制,親明和親元的勢力展開了長達十多年的鬥爭。後來十歲的江寧君辛隅繼位。這位國王偏向於元朝,(此時元朝還沒有徹底被消滅,北方還有一部分勢力,稱之為北元),但是又不想得罪明朝,牆頭馬上為他的父親請諡號,於是明朝就派了兩個使節去高麗,但是這兩個人在回國的路上被人殺了,身上的東西也被搶了。按理就這肯定不是高麗國五乾的,怎麼會在自己地盤上做這種招搖的事。表面上看肯定是北元乾的。朱元璋可不是這種好欺負的,於是表示絕不承認辛隅的王位。高麗也是一肚的苦水,沒辦法,只好再次向北前請封,北元就封了他為高麗國王,徵東行省左丞相。高麗和明朝可以說是徹底決裂了。

洪武二十年,馮勝和藍玉打敗了納哈出,控制了遼東,設立鐵嶺衛並控制了鐵嶺,這個位置非常敏感,在元朝的時候是元朝和高麗的國界,高麗一直想佔領這個地方。王辛隅居然也搞笑,居然要求朱元璋把鐵嶺這個地方給他,搞得朱元璋啼笑皆非,自己辛辛苦苦打下來的說給你就給你?朱元璋嚴詞拒絕了他。這個高麗國王也是血氣方剛的,二話不說就發兵攻打遼東。

高麗帶兵的將領是李成桂,這個人不糊塗,一直反對和明朝決裂,極力勸阻都沒有成功,他知道打明朝就是以卵擊石,於是剛到鐵嶺就做手下的工作,然後一咬牙,反了。帶領軍隊打回了老家,廢了高麗王。建立了自己的王朝,這就是歷史上非常著名的李氏王朝。李成桂馬上嚮明朝稱巨,向朱元璋遞交國書,然後向朱元璋討一個好的國名。朱元璋經過慎重考慮,給這個新王朝取名為:朝鮮,意思就是朝日鮮明之國。從此這個名字一直沿用至今。朱元璋還下令,朝鮮國永不征討。明朝和朝鮮以鴨綠江為界,朝鮮以明朝為天朝,啟用明朝的年號。朝鮮就這樣成了大明的藩屬國。



虎皮貓大人1027


“朝鮮”二字在古代有“朝日鮮明之國”之意。

朝鮮古時候是中國的藩屬國,中國與朝鮮自古以來就是“一衣帶水,山水同依”的鄰國。而且在歷史上,朝鮮大部分時候都是作為華夏的藩屬國而存在。在朝鮮的歷史上,也曾用過高麗這樣的名稱,為什麼後來確定國名為朝鮮呢?

公元918年高麗國建立,定都開京。高麗國共歷時400多年,這四百年來,弱小的高麗國,竟然甘願臣服中國曆朝歷代四百多年,曾經一度“為國之附屬,盡小國之物力”以每年定期定時朝貢的方式,獲得中國之歡心,以保證其安全。但是,高麗國曆時四百餘年,與境外民族摩擦很少,大動干戈的戰爭也幾乎沒有,何況還有中國當時的支持,為什麼在四百年後,高麗就被“朝鮮”代替了呢?

第一,應該是目前最真實的一種說法。公元1392年,李成桂在高麗國開京廢帝自立,創建了新國家,這所謂的新國家也就是現在的朝鮮。當時為了獲得明朝的支持,李成桂派使臣出使明朝,提出主動向明朝俯首稱臣,甘願成為明朝的附屬國。



當時李成桂為表決心,廢除沿用高麗這個國名,一改歷史,他向朱元璋請求“賜國名”。這個改名的使命落在了朱元璋的身上,朱元璋粗人一個但是唯獨此事經過他慎重考慮,為這個王朝確定了新的名字--朝鮮。一希望這個新興獨立的國家,今後猶如朝陽一樣,永遠鮮明下去。


第二,有史書記載,朝鮮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年——公元前771年的周朝時期。根據《尚書大傳》記載“武王勝殷,繼公子祿父,釋箕子之囚,箕子不忍,為周之釋,走之朝鮮。武王聞之,因以朝鮮封之。箕子既受周之封,不得無臣禮,故於十三祀來朝!”從此,中國人的歷史上有了朝鮮國的初始記載。據此,可以推斷出朝鮮早在至少公元前1000年就出現了,關於這個“朝鮮”名字的由來,我們大概可以推算出“朝鮮”國名,源於周武王時代。

第三,關於“朝鮮”名稱的由來,在古代曾流傳著一個傳說,叫做“檀君朝鮮”(流傳故事僅供參考)。此傳說最早出現於公元13世紀高麗王朝僧侶一然所著《三國遺事》中,此書中有幾筆隨意提及到天帝桓因次子桓雄下凡人間,降於太白山一神檀樹下,而後天帝與化為女子的黑熊結合誕下了一名凡間兒童,名為王儉,號為檀君(又作壇君),於唐堯五十年戊辰(公元前2333年)在平壤建國,國號朝鮮。

拋開“檀君朝鮮”這個說法,畢竟這種說法太不靠譜了,其他的兩種說法中,朝鮮一詞的由來,都逃不開中原文明的影響。


小鎮月明


根據朝鮮現有的歷史文獻的記載,朝鮮民族的神話中有一位傳奇式的祖先人物——檀君,他是天神之子與一位以熊為圖騰的部落中的女子所生,他在平壤建立起了王國,也就是“朝鮮”國的由來。不過史學界普遍認為,大約在公元前一世紀左右,中原的戰國時期,“朝鮮侯”稱王,為朝鮮建國的開始。還有學者考證,朝鮮作為國家的名稱,最初見於《管子》、《史記》等文獻之中。《史記》中就有“武王伐封,封箕子於朝鮮”,《漢書·地理志》也提到“殷道衰,箕子去之朝鮮”。

關於“朝鮮”這一國名的含義,跟據《東國輿地勝覽》中的解釋是“國在東方,先受朝日之光輝,故名朝鮮”。也有說是“據東方日出之地,故名朝鮮”。總而言之,“朝鮮”這一詞都包含著東方朝陽初升、晨曦霞光鮮豔的意思。《韓國簡介》一書中解釋“朝”為“黎明”,“鮮”為“明亮”。朝鮮則是“明亮的黎明”,喚起早上東昇的旭日,陽光照耀著稻田,驅散了山間霧氣。此時則是朝鮮半島上的居民開始繁忙的一日之前令人精神為之一振的寧靜時刻。所以朝鮮還有“黎明寧靜之國”的稱呼。

現在的《朝鮮之歌》開頭的兩句是“早晨的太陽光芒萬道多鮮豔,我們的國家因此起名叫朝鮮。”從檀君建國的傳說到公元前的朝鮮,近代歷史學家稱它為古朝鮮。之後的歷史中,朝鮮半島上出現了百濟、高句麗和新羅三國爭霸的局面。中原王朝明代初期,李成桂發動兵變,控制高麗軍政大權,奪取政權並建成了新王朝。

鑑於當時中國和高麗之間存在著封建宗藩關係,新立國號必須得到中央帝國政府首肯,才可生效。所以李成桂派使臣趕赴南京嚮明太祖朱元璋彙報請求下令。就國號來說,李成桂提出“朝鮮”和“和寧”兩個備選方案請朱元璋欽定。明太祖朱元璋則選擇了“朝鮮”。自此,朝鮮國號取代了高麗國號。史學界為了區別於古代朝鮮,將以李成桂為始祖的朝鮮稱之為李氏朝鮮。

清代晚期,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朝戰敗,雙方簽訂《馬關條約》,承認朝鮮為完全獨立國,取消了中原王朝與朝鮮的宗藩關係,朝鮮才開始“獨立”成國(還是在日本的控制之下,直到在偉大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幫助下,趕走了美帝侵略者,朝鮮才開始真正意義上的獨立)。



於史他說


朝鮮號稱小中華,除漢唐併入外,歷來稱藩於中原皇朝。關於朝鮮國名的由來,福垊認為有三種來源,並且有三種發音,最正確的發音竟然是潮汕,不知道潮汕人怎麼看?那麼為什麼今天發成了朝鮮(chaoxian)的音呢?還先讓福垊給您談談朝鮮國名的三種來源吧!

第一種、箕子建國命名說。

“朝鮮”一詞最早在戰國時著的《山海經.大荒經.海內經》載:在東海上和北海邊,有一個國家叫朝鮮。這個國家就是殷末三賢(仁)之最年長最輩高的箕子所建。福垊多說一句:殷末三賢,即紂王的伯父箕子(一說叔父)、紂王的叔父比干、紂王的長兄微子。箕子,箕是封地,子不是爵位而是氏,是對王族的尊稱,後來演變成對百家爭鳴者的尊稱。箕子,姓姒,氏子名胥餘,姓姓商朝末年,紂王好大喜功而又剛愎自用,加上寵信妲己,不聽忠良勸告。作為王伯的箕子,對紂王非常失望,就帶著一部分人就為商朝開拓疆土了。其實也是遠離紂王,防止受到他的迫害。他們來到了今天的朝鮮半島中部立國,爵位為侯爵,建國號為朝鮮。周武王滅商後,尊重並籠絡他就順水推舟,承認了他的諸侯地位。

第二種、周王封建賜名說。

商朝末年,紂王無道。箕子苦苦相勸,紂王卻一意孤行。箕子怕管不住嘴又邁不開腿,不想做第二個比干,他決定裝瘋賣傻,離開這個瘋狂的王侄。誰知道紂王連“瘋子”也不放過——把他囚禁了起來。武王滅商後,箕子帶著景如松、琴應、南宮修、康侯、魯啟等殷商貴族和部分民眾“闖關東”了。抵達朝鮮半島後,與當地民眾融合一體。周武王打聽到賢人箕子所在後,封他為朝鮮國君。前196年,和劉邦同年同月同日生的燕王鐵哥們盧綰投靠匈奴發動叛亂。其部屬燕人衛滿逃到朝鮮,朝鮮侯爺箕準對他以貴賓相待,並賜以封地。後來衛滿羽翼日豐,也就取而代之。箕準一路南逃,攻佔馬韓,自立為韓王。為什麼稱呼韓呢?因為該地都是秦朝後裔,但為王的卻是方士韓終的後裔。

第三種、明帝封藩賜名說。

李成桂祖上是漢人,因為世居關外,曾被國際專家認為其為女真人或蒙古人。應該說他可能存在著蒙古人或者女真人的習慣甚至血統。但說成是蒙古人或女真人就不對了,儘管從他的高祖到他的父親都有蒙古名,他們都是蒙古千戶兼達魯花赤,其高祖本為高麗全州人士。李成桂和他的父親李子春(蒙古名吾魯思不花)見元朝沒落,就投靠了他的母國高麗。李成桂能征慣戰,掃平國內叛亂,抵擋紅巾軍,殲滅倭寇,擊退女真。李成桂功勞越來越大,權力越來越高,高麗國王令李成桂攻打明朝的遼東。李成桂中途回來,殺向開京,廢立君主。逼王禑退位,立其子王昌。再廢王昌,立高麗宗室府院君王鈞之子王瑤,是為恭讓王。洪武廿五年七月十七日(1392年8月5日,週一),王瑤在壽昌宮將皇位禪讓給了李成桂。隨即李成桂嚮明太祖朱元璋上奏,並派出遣中樞院使趙琳乞求賜(選)國號。

李成桂表示自己權知高麗國事,請求變更國號,特上呈“화령(和寧)”、“조선(朝鮮)”請天子賜國號。朱元璋一看“和寧”是什麼鬼?洪武二十五年閏十二月初九日,朱元璋下聖旨。賜國號為“朝鮮”。理由是東夷的國號,只有朝鮮最好聽,而且由來已久,還是箕子建立的呢?李成桂的近臣說:今天子賜號之恩,殿下復舊之德,實與武王之封箕子,箕子之治朝鮮同一揆也。這裡多說一句,和寧是李成桂的父親為官之地,參考宋太祖的建國號方法。1393年3月27日(農曆二月望),朝鮮大王(實為權知朝鮮國事,因為朱元璋沒冊封他為王)正式改國號為朝鮮。

朝鮮國名的發音考

朝鮮,韓語조선,又稱為大朝鮮國(대조선국),英語Joseon。

朝鮮最早的發音為潮汕。《史記.卷115.朝鮮列傳》中集解,說朝鮮有溼誰、洌水、汕水,其三合為洌水,懷疑樂浪朝鮮就是源自這個說法。索引中介紹說,“朝”的音是“潮”,“鮮”音“仙”,但這個仙是因為有汕水。汕音訕。故而福垊認為朝鮮最初的發音就是潮汕。

朝鮮明朝的發音為“招先”。根據李氏朝鮮欽定的《東國輿地勝覽》(《동국여지승람》,《新増東國輿地勝覧》=《신증동국여지승람)》)載:“國在東方, 先受朝日之光輝,故名朝(zhao)鮮。”福垊猜想他們不發朝(chao)鮮的音,大概為了表示自己靠近太陽而且有自己的自立意識。

那麼為什麼今天發成了朝鮮(chaoxian)的音呢?明太祖用朝鮮的稱呼大概就是強調宗藩關係。還要有一種說法朝鮮就是朝覲鮮矣的責備,是在說朝鮮朝貢中原皇朝來得太少的批評和提醒吧。


福垊


朝鮮的國名來源的歷史不復雜,豆包來簡單說一下。

古代的朝鮮國。

武王伐紂的歷史中國人家喻戶曉,當時周武王滅亡商朝之後。將周朝王室、功臣分封各地,建立了諸多的諸侯國,而當時商紂王的叔叔箕子,帶著一些商朝移民來到遼東及朝鮮半島北部建立朝鮮國,我國曆史稱之為箕子朝鮮,箕子朝鮮向周天子納貢稱臣是周王朝承認的諸侯國之一。

戰國時代,燕國時代在遼東地區擴張,將箕子朝鮮國的勢力擠壓到朝鮮朝鮮半島北部,燕國被秦始皇滅國之後,部分燕國移民遷入箕子朝鮮國。秦朝二世而亡,燕國復國,先後出現韓廣、臧荼、盧綰等三位燕王,後來盧綰逃入匈奴,燕國人衛滿帶領部下進入箕子朝鮮,後來鳩佔鵲巢滅掉箕子政權,建立衛滿朝鮮。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箕子朝鮮和衛滿朝鮮。

箕子朝鮮、衛滿朝鮮與三韓部落

到漢武帝時期,衛滿朝鮮被志在開疆拓土的漢武帝派兵滅掉,隨後西漢在此設立四郡,納入西漢版圖,朝鮮古國的歷史結束。

需要說明的是無論是建立箕子朝鮮的商朝遺民還是建立衛滿朝鮮的燕國遺民,都是百分百的華夏民族,與後來的韓民族完全不同。在古朝鮮時代,現代韓國人的祖先三韓部落(馬韓、辰韓、弁韓)還在朝鮮半島南部過著原始的部落的生活。但是厚顏無恥的某些韓國人居然將箕子朝鮮和衛滿朝鮮認作自己的祖先,現在還經常來到遼寧省的一些地區來進行所謂的祭祖,這種亂認祖宗的行為簡直的厚顏無恥。

漢武帝滅亡衛滿朝鮮後設立的漢四郡

14世紀朝鮮王朝

衛滿朝鮮被西漢滅亡之後,遼東及朝鮮半島北部一直西漢的領土。漢元帝時期,中國東北扶余人南下建立高句麗王朝,後來綿延700年國祚,直到唐高宗李治時期被唐朝滅亡(可憐的韓國人連高句麗也認作自己的祖宗國)。

高句麗之後,朝鮮半島大部分地區曾被納入唐朝版圖,後來被現代韓國人的祖先新羅人蠶食。後來新羅國經歷了後三國時代後,被高麗王朝取代。咱們實事求是的講高麗王朝和新羅國一樣都是現代韓國人的祖先。

13世紀蒙古人馳騁天下的時候,高麗王朝被蒙古人征服,但是蒙古人保存了高麗王朝的國祚。而高麗王朝此時出現了大規模的蒙古化特徵,很多高麗都是蒙古名字。

14世紀的元朝末年,朱元璋在南方建立明朝,並發動北伐,蒙古人逃回草原,明軍遠征遼東,此時對蒙古人卑躬屈膝的100多年的高麗人居然想要和明朝爭奪遼東,並派出大將李成桂出兵遼東與明朝作戰,李成桂自知不是明朝對手,於是出征不久就返回高麗,顛覆了高麗政權,自己成為高麗國的最高統治者。

明朝時期的朝鮮王朝

李成桂的行為當然是篡位奪權的性質,為了得到本國民眾和明朝認可,李成桂十分聰明的派人出使來到南京,向朱元璋拍馬屁,表明了李成桂恭順明朝的態度。並請求朱元璋給賜予國名。朱元璋於是以朝鮮曾在西漢之前出現在半島北部的典故,賜李成桂的政權國名為朝鮮,並冊封李成桂為朝鮮國王,一下子李成桂的政權合法性就全部具備了。這就是李氏朝鮮王朝。

朝鮮此後一直明朝和清朝的藩屬國,他們的君主只能是王。新王登基必須得到明朝、清朝皇帝的冊封批准,直到1895年甲午戰爭清朝戰敗,被迫承認朝鮮“獨立”,而後1897年朝鮮王朝末代國王宣佈稱帝建立“大韓帝國”,當然只是日本的傀儡,1910日本正式吞併韓國。

現代朝鮮與韓國

1945年8月,蘇聯發動“八月風暴”對日作戰行動,遠東紅軍開始出兵中國東北地區,並順勢佔領朝鮮半島北部,而後美蘇兩國分別以北緯38線分別佔領了朝鮮。後來分別扶植各自的勢力建立了朝鮮和韓國。

其實無論是朝鮮和韓國,他們的英語國名都是Korea,其實是高麗的英語發音。朝鮮和韓國只是在中文的表達。


大東北的小豆包


朝鮮這個詞最早出現於《山海經》之中“東海之內,北海之隅,有國名曰朝鮮。”據學者估計,《山海經》最早成書於戰國中後期,而它參考的資料年代可能更為久遠。也就是說至少在戰國時代朝鮮就已經被當作國名使用了。

不過這裡所說的朝鮮指的是周代的一個諸侯國,範圍限於朝鮮半島北部的一部分,和現在的朝鮮不是一個概念。

關於朝鮮國的信息,司馬遷在《史記》中做了較為詳盡的記載:商紂王的叔父箕子不願意為服侍周朝,所以帶著5000人去了朝鮮半島。周天子得知消息後,便把朝鮮分封給了箕子。箕子最終接受了周天子的分封,並前來朝見周天子姬發。於是他統治下的諸侯國被稱為箕子朝鮮。

公元前194年,燕國大將衛滿消滅了箕子朝鮮,在其故地建立了衛滿朝鮮。公元前107年,漢武帝發兵消滅了衛滿朝鮮,在其故地設置了樂浪、臨屯、真番、玄菟四個郡(漢四郡),自此朝鮮作為國名在史籍中消失了1400多年時間。

朝鮮再次作為國名出現是在明朝初期。

1392年,高麗國王為幫助北元,派大將李成桂進攻明朝。李成桂自知不是明朝對手,便率軍回師發動兵變,推翻了高麗王朝。

李成桂奪權後,迅速嚮明朝臣服,並擬定了兩個國名請求明太祖裁定。一個是半島古稱“朝鮮”,另一個是李成桂的出生地“和寧”,最終朱元璋選定朝鮮,理由是:

“東夷之號,惟朝鮮之稱美,且其來遠,可以本其名而祖之。”於是李成桂建立的政權國名為朝鮮,因其王室為李姓,又被稱為李氏朝鮮。

李氏朝鮮存在了500多年時間,在甲午戰爭前一直是明朝和清朝的屬國,甲午戰爭後脫離清朝獨立。1910年,朝鮮被日本吞併,淪為日本的殖民地。二戰結束後,朝鮮半島在蘇美兩國的影響下南北分裂,北部為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簡稱朝鮮。南部為大韓民國,簡稱韓國。

最後來說一下朝鮮一詞的讀音。

朝鮮兩個字都是多音字,我們現在讀作cháo xiǎn。其實追溯其本意,應該讀作zhāo xiān才對。

成書於李氏朝鮮時期的《東國輿地勝覽》說道“國在東方,先受朝日光輝,故名朝鮮”。朝鮮歌曲集《朝鮮之歌》有一句歌詞為“早晨的太陽光芒萬道多鮮豔,我們的國家因此起名叫朝鮮”。


石頭說歷史


1392年,高麗王朝三軍都制使李成桂廢除了親蒙古帝國的高麗王朝第三十四代王,建立了自己的王朝,這就是歷史上非常著名的李氏王朝。李成桂為了鞏固政權,馬上嚮明朝稱巨,並向朱元璋遞交國書,然後向朱元璋討一個好的國名。朱元璋經過慎重考慮,給這個新王朝取名為:朝鮮,意思就是朝日鮮明之國。從此這個名字一直沿用至今。朱元璋還下令,朝鮮國永不征討。明朝和朝鮮以鴨綠江為界,朝鮮以明朝為天朝,啟用明朝的年號。朝鮮就這樣成了大明的藩屬國。


忠誠5978


14世紀末,高麗王朝經過長年戰爭和蒙古帝國的入侵已經岌岌可危。1388年,中國明朝派特使要求高麗歸還開元路。高麗重臣崔瑩藉此準備與明開戰,並派李成桂出兵入侵遼東半島。李成桂的軍隊在威化島遭遇大水士兵不願遠征,多有逃亡者。李成桂多次請求撤軍回國但都遭到崔瑩拒絕。最終導致李成桂發動兵變,推翻了高麗禑王的統治,並立王禑之子王昌為王。李成桂發現王昌復辟企圖後,將王禑和王昌處死並立王瑤為王。

李氏朝鮮

1392年,李成桂清除了高麗宮廷反對派首領鄭夢周。在流放王瑤到原州後,登基建立朝鮮王朝,確立了對明朝事大的基本國策, 結束了高麗王朝近500年的歷史。李成桂推翻高麗王朝,自立為王,將所擬國號方案“朝鮮”(箕子所建古國名)、“和寧”(李成桂誕生之地)上奏明太祖朱元璋裁定,朱元璋選取新國號為“朝鮮”,理由是:“東夷之號,惟朝鮮之稱美,且其來遠,可以本其名而祖之。體天牧民,永昌後嗣。”李成桂遂於洪武二十六年(1393)二月十五日欽奉明朝聖旨,定國號為朝鮮。

李成桂

李成桂以“權知高麗國事”的頭銜嚮明朝上表,趁高麗王混亂,自己受推戴不得不即位,明太祖朱元璋不予批准。因為李成桂“頑囂狡詐”而不正式冊封賜印。於是李成桂的頭銜改成了“權知朝鮮國事”。

隨著朝鮮新王位的產生和鞏固,王位繼承人開始成為朝鮮的一個問題。李成桂的五子李芳遠在幫助李成桂登基中貢獻是最大的。但在鄭道傳等重臣的遊說下,洪武二十五年(1392)李成桂立八子李芳碩為世子。

朝鮮太宗 李芳遠

洪武三十一年(1398)八月二十六日,31歲的王子、靜安大君李芳遠,發動軍事政變,率兵衝入王宮景福宮,直趨東宮資善堂,將其異母弟弟、年僅十七歲的世子、宜安大君李芳碩亂刀斬殺,恐於王子互相殘殺,李成桂決定立即引退並將王位讓給二子李芳果,就是朝鮮定宗。晚年的李成桂連夜出奔躲回老家咸興。此後,頻繁派往咸興的問安使接連在李成桂手下喪命,但是這阻嚇不了兇悍的李芳遠。兩年,李成桂後被擄回漢陽,父子二人終於狹路相逢,李成桂被幽禁在昌德宮中,度過他生命最後的六年。樸苞之亂後,李芳遠成為世子,十一月受禪為王,尊定宗大王為仁文恭睿上王。

此時,在大明王朝,同樣發生了一場政變。建文帝登基後進行削藩,燕王朱棣以“清君側”之名發動靖難之變,大軍直指南京。

明成祖 朱棣

建文帝用人不當,漸處下風,被迫對朝鮮更多地採取懷柔政策。為了在內戰中拉攏朝鮮站在朝廷一方,便敕諭禮部,“朝鮮本禮文之國,辭位傳襲之事,……若果無虧天理,悖人倫的事,任他國中自主張”。於是方賜李芳遠國王誥命,及親王爵的九章冕服(朝鮮本爵,應賜五章或七章服)。這樣,李成桂和李芳果多次求而不得的明朝冊封,終於被李芳遠得到了。他的頭銜也從其父兄的“權知朝鮮國事”變成了朝鮮國王。

明成祖“靖難”成功登基之後,李芳遠又再次上賀表,請冠冕服飾,於是再次得到了明朝所賜的金印、誥命、冕服、九章、圭玉、佩玉、妃珠翠七翟冠、霞帔、金墜、經籍彩幣表裡……,封朝鮮國王。即為朝鮮太宗。

朝鮮國王蟒袍

此後,歷任朝鮮統治者均循例受封為朝鮮國王。只能自稱孤,寡人,不能自稱朕;只能被大臣稱大王,殿下,不能稱皇上,陛下,否則即為僭越。朝鮮王朝時期(公元1392-1910),朝鮮國王的官服是紅底金色圖案的蟒袍,朝鮮王后則飾以鳳。公主、翁主和嬪妃則飾以花型圖案。赤翟衣是明朝皇帝明惠宗朱允炆下賜給朝鮮國王的,是特許的親王級別的服飾。天青色翟衣作為中國皇后的等級,朝鮮王妃不能僭越。

16末至17世紀前期,朝鮮接連遭到日本和女真的入侵(壬辰倭亂、丁卯胡亂、丙子胡亂),社會秩序受到極大衝擊。1876年與日本簽訂《江華條約》,打開國門。甲午中日戰爭後不再稱臣於中國。1897年,高宗李熙稱帝改國號為大韓帝國,1910年日本吞併朝鮮半島,大韓帝國暨朝鮮王朝滅亡,歷27代君主,李氏朝鮮享國519年。


悅讀文案


據司馬遷《史記》中記載,商紂王叔父箕子(商朝人、華夏族),在周武王伐紂後,帶著商代的禮儀和制度率五千商朝遺民東遷至朝鮮半島北部,在那裡箕子被推舉為國君,史稱“箕子朝鮮”。後來,在武王的勸說下,箕子歸附周王室,並被分封為諸侯。

《三國遺事》中記載,檀君(朝鮮半島原住民一支)的後人在箕子來到朝鮮半島之後,為了防止和箕子帶來的人民產生衝突,遂帶領人民南遷,這些人後來成為“三韓”的始祖。

朝鮮半島隨後又經歷了“三國時代”、“新羅時代”、“後三國時代”和“高麗王朝”後, 1329年,高麗國都統使李成桂發動政變,廢除高麗國王,自立為王,並改國號為“朝鮮”,定都漢陽(今首爾),史稱“朝鮮王朝”。此後,朝鮮王朝一直是中原各王朝的附屬國。

直到1895年4月,甲午中日戰爭爆發,清政府戰敗,簽訂了《馬關條約》後,日本控制下的朝鮮政府,宣佈終止與清朝的藩屬關係。

1896年,朝鮮高宗在俄國支持下,改名為“大韓帝國”,從此李氏朝鮮改國號為“韓”。

隨後,日本吞併朝鮮半島。朝鮮人民進行了幾十年英勇無畏的復國鬥爭。1945年日本投降後,美、蘇軍隊分別進駐三八線南、北地區。1948年8月和9月,朝鮮半島南北地區先後成立韓國政府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1950年6月2日,朝鮮戰爭爆發,三年後的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協議簽訂,在三八線的基礎上對南北軍事分界線進行調整,便形成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韓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