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關係若處成戰爭關係論勝負的話,最終的輸家一定是家長!

(一)四十多歲了,依然在吐槽媽媽

我曾遇到一個海歸的博士,國際知名大學畢業,現已過了45歲,沒有固定資產,沒有女朋友。公司開了好幾個,都沒有成功。他曾是我的領導,在一起吃飯時,和我聊天的內容不是國際戰爭形勢就是吐槽他的媽媽。

當時我很無語,一個四十多歲的領導,和下屬吃飯聊天時,居然會說與他媽媽相處的多麼不好,他媽媽的什麼做法讓他感覺很糟糕。我聽的時候,除了偶爾會勸導幾句之外,大多數都是“哦”“啊”的回應著。

當時我還沒學正面管教,沒有意識他的狀態與他父母的關係。

現在想來,一個本應該做父親的年紀,卻依舊掉在與母親戰爭的階段,訴說著母親的種種不是,以尋求下屬對他做法的認可。這是多麼可悲的一件事!也許,正是因為母親的控制與強勢,正是因為與母親相處的不愉快,讓他一直不敢去戀愛,不敢去想結婚。

他的媽媽確實在他們爭論每件事時都贏了,但是兒子卻將自己過成了這個樣子,估計他媽媽的心裡不會比兒子好過。

當然,兒子走到這一步,也不全都是父母的過錯,這樣想就極端了。

因為他這麼多年,接觸了很多的人和事,在不同的人和事中不斷的做著自我定位。只能說,作為父母,是會擔一部分責任的,這部分責任也是不好推卸的。

我們培養孩子的過程中,不能控制其他人的言行,所以只能期望自身做的更好些,能給孩子正向的引導與影響。

而且孩子出了問題,除了分析家長自身原因和孩子個人的原因並做出改善之外,把責任推卸到其他人身上,也不能解決問題。比如孩子考試沒考好,就說是老師教的不好,可大多數普通人又沒有權利換老師,這樣推卸原因是不能解決和改善問題的。

所以,當孩子出現問題,或者我們想避免孩子出現問題時,最好的方法就是從自身做起。

親子關係若處成戰爭關係論勝負的話,最終的輸家一定是家長!

網絡圖

(二)父母可以贏得一時,但很難贏得一世

當孩子小的時候,他們知道自己比較弱勢,特別依賴我們。同時,我們大人也很清楚這一點,所以,才會毫無顧忌的指責和打罵孩子。

在孩子在10歲之前(個頭長得快的,也許年齡會更低一些),你罵他打他,還能鎮得住他。

但是,一旦孩子到了青春期,甚至成年以後,你自己都下不去手了。不是因為你捨不得了,而是因為你害怕!你擔心你再罵再打會讓你們的關係越來越糟糕,甚至會換來孩子對你的武力回應!

那天在公交車上,看到一對母子,穿著很得體。上車時年輕媽媽就是生氣的表情。

她對著只有三歲左右的兒子說:“你不知道我為什麼生氣嗎?你剛才為什麼那麼做?不知道很丟臉嗎?”

小男孩哭著答:“我不知道。怎麼丟臉了?媽媽不要生氣了,好不好?”

這個媽媽說:“你做錯事了,還讓我別生氣?不知道就好好想想!”

孩子說:“媽媽,我不喜歡你這樣大聲和我說話!”(媽媽的嗓門很高,所以我才聽得很清楚。)

媽媽依然憤怒不止:“我怎麼了?你不喜歡我就不說了嗎?做出那麼丟人的事情,還管我怎麼說話?!”

孩子見狀繼續小聲的哭著,但不再接話了。過了兩三站他們就下車了,下車時,這個媽媽看都不看她兒子,自己往前走,孩子小小的個子快步跟在後面,緊緊的拉上媽媽的衣服,媽媽則是一回頭滿臉嫌棄的表情。

我有些心疼這個孩子。

  • 孩子不懂,大人當下憤怒可以理解,可以等到自己情緒好一些的時候,給孩子解釋一下,好好溝通。誰也不是生下來就明白道理的,很多事情是需要父母引導的。
  • 孩子說的那麼清楚,提示你聲音太大,而你卻不以為然。
  • 公交車上那麼多人,一口一句丟臉,真是很打孩子的臉。

我當時在想,孩子小,才會任你如此對待!如果這位媽媽不改變與孩子的相處方式,等這個孩子長到十幾歲了,媽媽再如此說話,孩子會做出怎樣的行為?!那時候的情況,也許是我們不願意面對,或者不能承受的!

不要在孩子小的時候,趁著他們脆弱,我們成人就不管不管、肆意妄為!

因為,欠下的早晚是要還的!

而且,這和恃強凌弱的暴力分子有何區別?

你不尊重孩子,孩子如何學會尊重別人,尊重你?

親子關係若處成戰爭關係論勝負的話,最終的輸家一定是家長!

網絡圖

(三)鏡像神經元與潛意識

我們的大腦中有一種“鏡像神經元”,它會讓我們把看到的事物以鏡像的方式存儲起來,並表現出來。

舉兩個例子幫大家理解一下。

(1)即刻反應

你正在和一個人聊天,他很生氣嗓門很高的說話時,你很容易受他影響,嗓門越來越高;當他傷心落淚時,你也會感同身受,陪著一起掉眼淚。這就是鏡像神經元的即時作用。

(2)延遲反應

有一次我帶著我兒子淏仔在我媽媽那裡吃飯,淏仔不斷的玩筷子,我看到後馬上用我的手指頭敲了他一下。當我敲完才意識到我這算一個小暴力行為,笑著對淏仔說:“媽媽的行為比大腦先行了一步!”

然後,我想到我不是第一次這樣,以前也有過類似的反應,於是我問父母:“爸,媽,你們兩個人,有誰在我小的時候喜歡這樣敲我一下?”

我記得特別清楚,當時我媽和我爸同時回答。

  • 我媽說:“你爸唄!”
  • 我爸說:“我愛這樣敲!”

這也是鏡像神經元的作用。

在我小的時候,爸爸經常在我不老實的情況下敲我,這一幕幕都以圖像的形式存在我大腦中的“潛意識”裡面。我不知道我記得這些,我也想不起來。但是,這些圖像就是在那裡存儲著。當我遇到相似的情況時,就會做出和爸爸對待我一樣的動作,這些都是下意識的動作,不需經過大腦思考直接就信手拈來的動作!

我不是埋怨爸爸,而且也不應該埋怨爸爸。因為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人,都會有這樣那樣的習慣,包括我。當我意識到我有這樣的潛意識後,我就可以有意識的去改善自己。

(這些潛意識的記憶,只有經過催眠等專業的心理治療手法才能進入並看到一些。)

我們不要以為現在孩子小,什麼都不會記得,就不太在意自己的言行。

——這是非常錯誤的想法。

孩子五歲之前,左腦的邏輯記憶還未發展,右腦非常發達,他們會把身邊人的言行、遇到的人和事以圖像的形式存在潛意識裡面。而當孩子五六歲時,他的生活態度取向和性格已經基本形成了。

這也就是為什麼爸爸有家暴行為,兒子即使知道不好,也很難控制自己不去家暴!家暴,是“鏡像神經元”和“潛意識”的結果。

這也是我前面說的“欠下的總是要還的”這句話的原因。

親子關係若處成戰爭關係論勝負的話,最終的輸家一定是家長!

網絡圖

(四)戰爭關係or合作關係

當我們和孩子處於戰爭關係,就是站在孩子的對立面。

那麼,如何區別戰爭關係與合作關係呢?還是從實例入手。

比如:

(1)嘗試新事物

孩子想嘗試一個運動,你說:“你現在太小,別去做,不然會受傷的。”孩子執意去了,摔了,你說:“你看,我說會受傷的吧,你非不聽我的!看,摔了吧!”

——這是對立關係。

如果你和孩子一起想辦法,幫助孩子安全的嘗試這項運動,無論成敗,你們都一起分擔過程中的感受。

——便是與孩子形成了合作關係。

如果,這項運動真的非常危險,你說明危險性之後,對孩子說:“如果你受傷了,媽媽會很心疼的很傷心的。等你X歲的時候,媽媽再來陪你嘗試,好不好?”

——這也是與孩子站在一起的合作關係。

(2)考試分數低

當孩子拿回來一張分數不高的卷子時,如果你說:“怎麼考的這麼低啊?你有沒有好好想想原因?/告訴你好好複習,你就是不聽!/以後別看動畫片,別玩遊戲了,趕緊抓緊學習,不然越來越落後!/下次再考這麼點兒分,就別回家了,看我不揍你!”

——這是戰爭關係。

如果你說:“怎麼考的這麼低啊?來,讓媽媽看看。我們一起分析一下,都錯了什麼題,每道錯題是什麼原因,我們想想有什麼改善的辦法?/需要媽媽為你提供什麼幫助?/考到這樣的分數,你一定很難過吧?媽媽理解你的心情。/我們一起想辦法,如果你需要,媽媽會陪著你的。”

——這是合作關係。

那麼多到了初中就不去上學的孩子,任憑父母怎麼打罵就是不走出家門的孩子,大多都是來自於戰爭對立關係的家庭裡,或者溺愛無底線的家庭裡。

因為到了一定的年齡和程度,孩子無所畏懼!包括性命!

但家長呢?

親子關係若處成戰爭關係論勝負的話,最終的輸家一定是家長!

網絡圖

(五)當孩子十幾歲或成年後是否願意和你溝通,取決於孩子小時候和你的親子關係

孩子小的時候,我們與他們親子關係的質量,決定著孩子們長大後是否依然願意把心門向我們敞開。

當親子關係處於戰爭關係時:

兩方是對立狀態,家長站在了孩子的對立面,在審核孩子的言行,在控制著孩子。

孩子在這種狀態下,要麼迫於家長淫威而心不甘情不願的改善行為,而且極有可能是形式化的改善;要麼沉默著反抗,繼續之前的行為;要麼破罐破摔,直接言語頂撞,行為偏差更大……

如果這些話語,放在孩子十幾歲或者成年之後再去對孩子說(怎麼又被領導批評啦?告訴你要認真工作,你怎麼不聽呢?!),孩子會給你什麼反饋?

估計“離你遠遠的”或者“什麼都不和你說了”就是比較好的反饋了吧!差一些的反饋我就不說了,大家估計也能想出來。

當親子關係處於合作關係:

兩方站在統一戰線,家長站在孩子的立場,和孩子一起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孩子感受的是愛與支持。

如果孩子十幾歲了或者成年之後,依然這樣與孩子溝通(怎麼被領導批評啦?能告訴我發生了什麼媽?我們一起分析分析問題出在哪裡了,想想有什麼方法改善。/有什麼我可以幫你的嗎?)孩子會給你什麼反饋?

孩子依然會願意和你溝通,哪怕你幫不到他,他也願意和你說一說。因為他知道,媽媽會理解他,會支持他,會鼓勵他。

當親子關係成為戰爭關係時,家長有可能會贏得一時,但同時,也一定會成為最終的輸家!

除非,我們意識到這種狀態的惡性循環,及時改善、及時止損。

我是兩個孩子的媽媽,正面管教家長講師和學校講師,“非暴力溝通”的學習者和踐行者。我不是專家,我的原創文章是基於我的學習和實踐而寫,是我的個人感悟,希望朋友們建設性的參考。如果能給到大家一些啟發,我很開心。若您喜歡我的原創文章,歡迎關注我。希望我們都能成為更好的自己,都能擁有良好的親子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