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詩海泛舟(5)景與情交融,《宿建德江》中的白描手法

孟浩然(689一740)是個隱士,隱居在襄陽的鹿門山(今湖北襄樊市附近)一輩子沒有做過官,但在當時,他的詩名很大。據說有一次,他到長安,參加了一次文士們的集會,即席賦詩,寫出了“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這樣的句子,大家都很歎服,認為自己趕不上他,竟然有人就此擱筆不寫了。

(原創)詩海泛舟(5)景與情交融,《宿建德江》中的白描手法

盛唐時代這位卓越的詩人,和王維一樣,擅長於寫山水田園的景色,因而合稱為“王孟”。其實,他們兩人的寫作風格並不相同;不過,大自然的風貌再現在他們的筆下,總是那麼清新怡靜。過去,有些人讀了孟浩然的詩,認為孟浩然非常高雅,遠離塵世;事實上,為了謀求生活出路,孟浩然也曾奔走於江淮之間。

(原創)詩海泛舟(5)景與情交融,《宿建德江》中的白描手法

這首《宿建德江》的小詩,也是屬於奔走江淮的作品。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 江清月近人。

建德(今浙江建德)在桐江上游。建德江就是桐江。這一帶山青水秀,風景優美,詩人的筆致也是那麼清新。可他在旅途中的孤獨淒涼的境況,卻蘊藏在字句之中。為了適應五言絕句這種非常簡短的體裁,語言的運用是高度概括而又非常含蓄。

(原創)詩海泛舟(5)景與情交融,《宿建德江》中的白描手法

首先,詩人說移開而停泊在這裡,足見舟行已經不止一日了。江中的小洲為渚。日暮,在那荒村水邊,經常有一層薄薄的霧靄,瀰漫於空間,顯出曠野的空闊。把船兒停泊在這樣的荒寂之地,正因為無處可投。這時,霧靄蒼煙,前途渺渺,未免又增添許多異鄉飄零的愁悶。“客愁”而說“新”,自然還有舊愁。逐日奔波,舊愁未盡,泊舟荒渚,新愁又生,有不少茫茫身世的感慨。

(原創)詩海泛舟(5)景與情交融,《宿建德江》中的白描手法

三四兩句,看起來是寫景,字句這樣清新,景色也寫得很美。其實是用景色來烘托孤寂的情懷,需要仔細地體會。把小舟拴好之後,詩人獨立船頭,茫然四望:在蒼莽的曠野裡,只有上面一個藍灰色的天空,下面一個黃褐色的大地,無止境的向遠延伸;在極遠的地方,稀稀的有些樹影。天空越來越低,最後,天與樹相接在一起。天地是這樣廖廓,自己卻孑然一身,沒有朋友,沒有親人。遠處船艙之外,江水清洌,新月已經臨空了,月影落在水中,隨波浮動,彷彿對人有所依戀似的。這兒只有月亮來相親近,這種寂寞的境況不問而知了。

(原創)詩海泛舟(5)景與情交融,《宿建德江》中的白描手法

由於平野曠遠,才能見到“天低樹”;由於江水清澈,才能見到“月近人”。“低”字“近”字都作動詞用,是詩人經過一番錘鍊的。這個“低”字含著越是望遠處,天低樹也越低的意思;這個“近”字描寫水中月影,靠近船艙。在對自然景色的清淡描寫中,反映出詩人的主觀情緒,由旅途的寥落,產生了淡淡的哀愁。用自自然然的十個字,把情與景巧妙地交融在一起了。這種白描手法是極其高明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