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糙、原始又低效的大腦

你是不是認為我們的大腦非常的厲害,就連愛因斯坦這樣厲害的科學家只利用了一小部分的腦力,如果大腦的能力全部開發,我們人類就會成為超人!!很遺憾的告訴你,

開發100%腦力是騙人的,我們的大腦實際上非常的原始、粗糙而且效率很低下。

一個新鮮剛出鍋的大腦,應該是粉嫩中還有點灰色,看上去很有彈性,摸上去黏黏的,在表面有大量的褶皺,就好像長時間泡在水裡發皺的肉球。

粗糙、原始又低效的大腦

在大腦中,還保留有比較低級的結構,比如中腦,這個傢伙負責的就是比較低級的視覺中樞,但是我們平時用的都是高級視覺中樞,這個傢伙平時也只能打打下手,有沒有它都行。

但是這麼一個不中用的傢伙在大腦中佔著個地方,浪費著大腦的資源,還起不了什麼作用。所以科學家給我們的大腦進化模式起了一個很可愛的名字——冰淇淋式進化。

粗糙、原始又低效的大腦

你可以想象一下,在很久很久以前,我們的祖先們可能只有非常低級的大腦,但是每當擁有了一項新能力,就在原有的結構上覆蓋一層。

這就好像是我們吃甜筒冰淇淋,下面巧克力,上面草莓,然後芝士……大腦就是這麼進化過來的,所以到現在為止,大腦中保留了很多非常多餘的結構,不但浪費資源,還拖後腿。

不靠譜的神經元

最關鍵的是,負責傳輸信號的神經元還是個非常不靠譜的傢伙,要知道在我們的大腦中有大約1000億個神經元,我們每天追男神、看美女、逛淘寶、刷頭條……可都靠它了。

它到底有多不靠譜呢?科學家們推測,神經元是在大約6億年前就出現了,而且經過了6億年,這傢伙不思進取,竟然沒怎麼進化!!

粗糙、原始又低效的大腦

神經元之間傳輸信號需要通道,這個通道就是“突觸”,由於神經元不思進取,導致它每秒鐘只能傳遞400次電信號,最關鍵的是速度還特別慢!!

最讓人心酸的是,它竟然還漏電,每一次漏電都會影響到周圍的神經元,讓你短路一下。

漏電就算了,神經元還特別容易出錯,就像一個天天做不好算術題的孩子一樣,正確率只有30%!!剩下70%的時候,電信號根本沒有傳遞過去。

所以神經元這個傢伙,就是一個不思進取的熊孩子,不好好寫作業,做題慢、還老犯錯,時不時搗蛋一下,漏個電刺激一下週圍的神經元。

耗能大效率低

大腦知道神經元不靠譜,怎麼辦呢?於是大腦只好用數量換質量,神經元之間有大量的突觸,這樣就保證了有多條線路同時在工作。

每個神經元平均有5000個突觸,加上1000億個神經元,突觸的數量已經達到了驚人了

500萬億個,這就是我們大腦的策略——數量換質量,所以才保證了大腦有足夠的運算能力。

有沒有代價呢?當然是有的,數量如此龐大的突觸,消耗的能量也是驚人的,這就是為什麼大腦只有1.4公斤,卻能消耗總能量的20%。

就算你每天無所事事,什麼也不思考,你以為單腦就會消耗的少嗎?還是20%,所以與其發呆,不如看看書,學習一些東西,所以大腦不用也是一種可恥的浪費啊。

粗糙、原始又低效的大腦

我們人類在嬰兒時期,就已經擁有了1000億個神經元細胞了,只不過突觸不如成年人多,所以腦科學家們認為,兒童時期學習和認識世界的過程,就是大腦開始搭建龐大而又複雜的突觸網絡。

而這個搭建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黃金階段,在這個階段讓孩子接受適當的教育,可以為孩子將來打下紮實的基礎,效率也會更高效,不管是語言還是某項技能都可以。

基於神經元的低效率,我們可以理解刻意練習是個什麼意思了,就是讓原本只能傳輸5毫伏的神經元,經過反覆的鍛鍊可以傳輸10毫伏了,這就是效率的提升,從物理上去改善線路通信狀況。

所以從理論上講大腦是可塑的,“不用則退”這個道理相信大家都明白,所以平時多多用腦,不說變得更聰明,至少你不會變得更笨不是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