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德,不能享世福,但天報之

陰德,不能享世福,但天報之

何謂陰陽?凡為善而人知之,則為陽善;為善而人不知,則為陰德。陰德,天報之;陽善,享世名。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實不副者,多有奇禍;人之無過咎而橫被惡名者,子孫往往驟發。陰陽之際微矣哉。

什麼是陰和陽呢?凡是做善事被人知道,叫作陽善;做善事而別人不知道,就是陰德。有陰德的人,上天自然會酬報他。人有陽善,會享受世上的美名。好名聲也是一種福報,但名這個東西是為造物主所忌諱的。世上享有盛名而名不副實的人,常會遭遇料想不到的橫禍;一個人沒有過失差錯,無故背上惡名,子孫往往會驟然發達。陰善和陽善之間的關係實在是太微妙了。

反思曾經的自己,做一點好事就四處張揚,唯恐天下不知,甚至做一說十,放大炫耀。一點小善,僅有的一丁點德行早被自己的張揚與炫耀敗得精光。之所以如此淺薄,是因為無知,不知道陽善和陰德。做善事被人知道為陽善,不被別人知道為陰德。陽善,會換來他人的稱讚,會享受世上的美名。

好名聲也是福報,但為天地所忌。名聲不僅會抵消行善的功德,如果名過於實,還會遭遇橫禍,原因就是名聲的福報大過所行善事的功德。行為無過失而身背惡名的人,子孫常常突然發達。陰德和陽善之間的關係非常微妙。

中國傳統文化是實踐的學問,古人的許多觀點是在修行實踐之後總結出來的,我們如果僅僅從邏輯上推導是行不通的,比如說行善可以福佑子孫,比如說名過其實將會招災。因果聯繫不是馬上就直接呈現的,這是很多人不能對古人的學問生起信心的原因。

不能起信,總結一下,有幾個原因,一是我們的教育沒有從小打下修行實踐的基礎,幾代人都沒有這個基礎,自然也就看不到學問的收效;二是在這個浮躁的社會,人太功利了,只有實惠人們才相信,其他的都是虛妄;三是接觸傳統文化是一種福報,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古人說學習傳統文化需要善根、福德、因緣,有的人業障太重、福報不夠,接觸傳統文化會不舒服,有的人一聽到這些理論就煩躁、不自在。常言道,“佛度有緣人”,世間事各有因果,強求不得。最好的辦法就是改過行善,積累福報,否則再好的機緣也會擦身而過。

古語說“吃虧是福”。所謂吃虧,就是自身的利益受損,或財物減少,或被汙被冤,或命運波折。財富、名聲、地位是人的福報,為什麼福報虧了還是福?財富、名聲、地位是陽善,是為人所知的福報,這些福報不是無緣無故來的,一定是自己之前種了善因,有因必有果是鐵律,不會被打破。該來的福報被外因改變了,沒有來,就會換一種方式,還是你的福,但不為人知了,轉化為陰德了。陰德,不能享世福,但天報之。“人之無過咎而橫被惡名者,子孫往往驟發。”無過而得惡名,就是該有的世福沒有了,但陰德會福佑子孫。“驟發”,就是突然發達,就是表面看不太符合因果規律的發達,其背後是前輩陰德福佑的結果,也符合“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的規律。這樣看來,陰德與陽善之間的關係的確是很微妙的。

摘自《了凡四訓學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