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人千萬不要忘記這位父母官,清明節如果有時間,就去看看他


馬臻,陝西扶風茂陵人,東漢永和五年出任會稽太守。到任之初當地正飽受水澇之災,經過詳細勘察,馬臻制定了鏡湖水利治理方案。建成後的鏡湖堤長127裡, 周長358裡,攔截了會稽、山陰兩縣三十六源頭之水,上蓄洪水,下拒鹹潮,從此九千餘頃良田得以旱澇保收。

但是浩大的湖面形成之後,淹沒了部分土地、房屋和墳冢,觸及了一些當地大戶的利益。於是他們向朝廷誣告,說馬太守耗用國庫、毀壞廬墓、淹沒良田。昏庸的朝廷竟然信以為真,致使馬臻冤屈而死。會稽百姓難忘馬臻之功績,不惜代價將其遺骸從洛陽運回,萬人痛祭之後安葬於鏡湖之畔,並立廟紀念。

馬臻墓位於紹興城區偏門外的跨湖橋直街。墓前立有一座四柱三間石牌坊,明間額坊上刻“利濟王墓”四字。“利濟王”為北宋嘉佑四年宋仁宗所賜封。牌坊望柱上鐫:作牧會稽,八百里堰曲階深,永固鑑湖保障;奠靈窀穸,十萬家春祈秋報,長留漢代衣冠。


現存的墓為清朝康熙五十六年會稽知府俞卿所立。墓坐北朝南,前方後圓,墓的四周由條石砌疊,其上堆土,兩側各設有獅頭方石柱。墓前設青石長方形祭桌,正中橫置墓碑一塊,上刻“敕封利濟王東漢會稽太守馬公之墓”。

立於1990年的馬臻墓碑記。這塊由紹興市文物管理處所立的碑記,詳細記述了馬臻在出任會稽太守之後,跋山涉水為當地百姓所作出的豐功偉績,以及蒙受冤屈之後最終被處以極刑的過程,讓紹興人民永遠銘記馬太守為民造福的千秋大業。

馬臻墓的左側為馬太守廟,始建於唐開元年間,自宋代以後屢經修建。現存前殿、大殿和左右廂,殿後築有戲臺,為清代建築。馬太守廟左右牆上有壁畫32幅,演繹太守之生平,目前為紹興市文物保護單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