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資本論是一個非常好的媒體,儘管有時候寫我的負面”

“娛樂資本論是一個非常好的媒體,儘管有時候寫我的負面,不過也是OK的。”

昨日,娛樂資本論在北京舉辦了CEIS2018·第二屆中國娛樂產業年會,新樂視文娛董事長兼CEO張昭的一句話,引發了在場觀眾的掌聲與笑聲。

作為主辦方,我們要為張昭先生的胸懷鼓掌,也要為超過40位行業內頂尖嘉賓到場分享的真知灼見點贊。

“娛樂資本論是一個非常好的媒體,儘管有時候寫我的負面”

如果說,記錄是一家媒體的基本職責;那麼,對行業趨勢的預判,則是娛樂資本論的價值體現。如果你是有心之人,想必已從現場捕捉到了那些關於行業未來的“關鍵訊息”:

1、 資本:

2017年文化娛樂領域在一級市場的投資熱度只有2016年的60%,但投資金額大體相當。資本“狂熱”逐漸退去,哪些公司正在獲得最大的行業紅利?

2、內容:

當“屌絲”逐漸成為中產,二次元人群也成家立業,哪些內容能得到最多的共鳴?當所有互聯網公司都為流量枯竭而“窒息”,內容產業的下一個機會在哪裡?

3、 營銷:

2017年明星代言事件比2016年全年增長了17.01%,60.6%以上的明星代言量比去年增多。當品牌和消費者都越來越聰明,藝人代言的新機會在哪裡?

4、 消費:

“一切產品都是媒體,一切內容都是營銷”,當票房10億的《功夫熊貓3》也賣出了10億衍生品,文娛如何在消費升級浪潮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本次年會,是娛樂資本論旗下媒體矩陣的一次通力協作。關注創投領域的公號“剁椒娛投”帶來論壇《IP如何站上消費升級新風口》;關注藝人、品牌和時尚的“明星資本論”帶來論壇《新時代下,品牌代言的野蠻生長》。

不僅如此,明星資本論團隊還聯手艾漫數據,發佈了《2017明星代言效果榜》,榜單詳情將在今日的“明星資本論”中公佈。

昨日的CEIS2018,同時也是首屆“金河豚獎”的頒獎盛典。

今年,娛樂資本論集結業內50多位賢達組成評審團,從投資和營銷兩個維度評出獎項,致敬2017年中國娛樂產業的領軍者,發掘2018年的最有潛力的新生力量,表彰最有創意的營銷團隊。本次“金河豚獎”的獲獎名單,將在今日的另一篇推送中完整公佈。

如您未能親臨現場,以下,是我們為您整理的論壇乾貨。

特別要提的是,已經有太多嘉賓跑來問我們,昨日論壇上兩位“虛擬偶像”主持人留歌、夏行美到底是什麼來頭?持續關注娛樂資本論,我們將帶來進一步的報道。

“娛樂資本論是一個非常好的媒體,儘管有時候寫我的負面”

“娛樂資本論是一個非常好的媒體,儘管有時候寫我的負面”

關鍵詞一:“能飛上風口的是豬,而非螞蟻”

根據娛樂資本論的統計,2017年,一級市場在大文娛領域(包括文化娛樂、遊戲、廣告營銷、社交網絡)累計發生了890次投資事件,而2016年,一級市場在這一領域的投資事件有1471次。

“娛樂資本論是一個非常好的媒體,儘管有時候寫我的負面”

從投資事件數量來看,整個行業的投資活躍度大大降低,只有2016年的60%。但從投資額度來看,2017年和2016年大文娛領域一級市場的投資額大體相當,都在700億左右。

這意味著,在2017年,資本愈發向少數具備優質內容的頭部公司聚集,行業紅利也集中在少數玩家手裡。

洪泰基金董事總經理金城調侃,以前總說風口來了豬都會飛,“豬是會飛的,但首先需要清楚自己是不是豬,事實上大多數人只是螞蟻,有風也飛不到風口上”。

自在傳媒董事長朱瑋傑以自己所在行業舉例:“過去是頭部公司+小作坊,現在已經逐漸建立起電影營銷產業鏈,頭部更頭部,作坊更作坊,很多優質營銷公司已經從丙方變成乙方甚至甲方了,開始投資影視項目;而小作坊則變成了丙方的丙方,2018年這種分化會更加嚴重。”

長期樂觀、短期謹慎,文娛產業仍在經歷從野蠻生長,到泡沫破裂,再到健康發展的的進程。目前,整個行業正在迴歸理性,守正出新成為內容投資領域的一個趨勢。

合鯨資本創始合夥人霍中彥幽默坦言,2018投資就投三個方向:“爽爽爽(娛樂)”、“學學學(知識)”與“買買買(消費)”。

“娛樂資本論是一個非常好的媒體,儘管有時候寫我的負面”

完美世界影視董事長兼CEO廉潔表示:“內容投資需要有內心的堅守,我把這份堅守總結為守正之心、匠人之心、敬畏之心。當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我們還需要以資本為紐帶,撬動產業的各類人才,協作共贏。”

“娛樂資本論是一個非常好的媒體,儘管有時候寫我的負面”

“我們的投資既可以是投資一個團隊,也可以是投資一種領先的運營管理模式,還可以是出於對新領域的一種探索。”廉潔說。

“娛樂資本論是一個非常好的媒體,儘管有時候寫我的負面”

關鍵詞二:當“屌絲”步入中產階級

每逢歲末年初,無論投資人還是文娛從業者,談得最多的一個詞無疑是趨勢。

所謂趨勢,就是人心所向。現場,B站COO李旎向大家提出了靈魂拷問:並不是唯一的彈幕網站,也並沒有獨家版權優勢,為什麼B站會火?當中國新一代中產階級家庭子女的需求沒有被理解和尊重,B站通過“我即用戶”的運營理念,抓住了年輕用戶對好內容極度寬容、極度苛刻又極度忠誠的消費心理,因此即便被認為是冷門的紀錄片、國產動畫,也能通過社區氛圍逆襲翻身。

“娛樂資本論是一個非常好的媒體,儘管有時候寫我的負面”

對內容製作方而言,如何藉助時間碎片化、人群分眾化的互聯網特性,為細分人群持續打造精品內容成為關鍵。

新樂視文娛董事長兼CEO張昭表示,最近迪士尼524億美元併購福克斯的消息震動業界,其實比起鉅額交易與好萊塢六大格局裂變,更讓我們有所觸動的是,作為全球IP運營的標杆性娛樂公司,面對華爾街對其第三季報質疑的迪士尼也要不斷求新求變,與Netflix等流媒體在互聯網新戰場上一較高下。

這提醒中國的文娛公司要走在趨勢前沿。當“屌絲”網民成家立業,將催生娛樂產業消費結構的重大改變。中國進入“消費升級”時代,娛樂也將完成由文化轉型,並最終成為大眾生活方式的進階,其中IP垂直運營、家庭娛樂消費、文旅地產都是令人躍躍欲試的發展空間。

有行業大佬認為,中國要完成互聯網化IP時代的文娛產業模式重構,可能還需要20年。

與內容創業者相比,六間房CEO劉巖出身互聯網,對於內容與IP有著更為不同的理解。在他看來,互聯網就是流量的生意。但在2017年,他的體會是“流量窒息”——不擁有流量主體的APP創業和內容創業,在2017年都是災難。而IP,成為“流量窒息”時代新的變量。

“娛樂資本論是一個非常好的媒體,儘管有時候寫我的負面”

“娛樂資本論是一個非常好的媒體,儘管有時候寫我的負面”

關鍵詞三:娛樂與消費跨界,相愛又相殺

跨界融合已經不再是什麼新鮮事物,如今人們越來越難把內容與營銷以及消費嚴格區分,娛樂產品需要觀眾,點擊率和票房,品牌希望藉助娛樂IP的影響力把觀眾的喜愛轉嫁到品牌上,其實本質都是一樣的:獲取流量與關注。當文化消費滲透到消費領域的各個層次,自帶內容屬性的消費品牌備受青睞。

消費領域為何要觸電文娛?答案不言而喻,可以量化的產品價值天花板明顯,而文娛為產品帶來的情感附加值卻是無限的。內容通過直接營銷、定製化內容以及為產品賦能情感屬性,讓品牌更好觸達消費者受眾。

比如當陳小鹿月餅遇見《火星情報局》,一週就賣出了1500萬,《中國有嘻哈》讓麥當勞從此有了“嘻哈時光”,做電視劇《神犬奇兵》需要研究中國寵物市場消費,而觀眾再也分不清《有人偷偷愛著你》究竟是微電影還是三九廣告。

“娛樂資本論是一個非常好的媒體,儘管有時候寫我的負面”

反過來說,文娛與消費有更多結合,則是出於內容變現的考慮。甚至有嘉賓斷言:可以利用非內容形式去盈利的IP才是超級IP。如何把IP和各種新的業態結合,做好消費升級的同時也完成IP升級?奧飛娛樂授權事業部總經理羅曉星總結出兩大要點:做好品質與傳遞快樂。

尋找文娛領域的營銷進化論,是娛樂資本論2017年的一個重要探索,並提出了“IP+社群+KOL”的娛樂力傳播三維模型概念。

在今天的峰會活動現場,娛樂資本論聯合艾漫數據發佈了2017明星品牌代言榜(點擊藍字複習),鹿晗在top25中上榜4次,成為當之無愧的代言王,易烊千璽、迪麗熱巴緊隨其後。從品牌角度來看,上榜品類大部分集中於服裝、3C、快消和奢侈品領域。

“娛樂資本論是一個非常好的媒體,儘管有時候寫我的負面”

不過娛樂與消費的快速融合,也帶來野蠻生長的問題。比如植入,創意中插無處不在,古裝劇演員演著戲突然掏出了手機秀APP;綜藝節目口播花樣翻新,隨便聽首嘻哈一看歌詞也是廣告曲。

又比如明星代言,根據艾漫數據的統計,截止到11月30日,2017年明星代言事件比2016年增長了17.01%,60.6%以上明星代言量比去年增多。

“娛樂資本論是一個非常好的媒體,儘管有時候寫我的負面”

品牌看重明星效應帶來的消費者自傳播、自搜索效果無可厚非,但代言人是否真能為品牌帶來關注增量或者良好形象,卻鮮少有人關注,“套路多,創意少”成為多數消費者不買賬的心聲。如何讓明星與品牌有機結合,取得長遠可持續發展的共贏合作,是品牌與藝人經紀公司需要思考的命題。

廣告主當然希望藉助娛樂或明星IP的影響力,把觀眾的喜愛轉嫁到品牌上。但鋪天蓋地的營銷真有效果麼?事實卻是諸多不滿意:品牌方質疑大投入沒有帶來應有的效果,“只火了綜藝和劇”;內容方則感嘆品牌主對內容創作干涉過多,“所有客戶都有一顆當導演的心”。

優質內容匹配合適的品牌,仍是一門長期課題。比如在綜藝領域,即便像《爸爸去哪兒》《中國有嘻哈》等爆款內容,在第一季時也常面臨招商困難、冠名“裸奔”的困境。這背後,是品牌方與內容方的信息不對等與不透明。

“客戶投放其實是門玄學,綜藝節目一年的產量有1300多個,品牌方看案例都煩死了。而且綜藝節目沒有像電影那麼市場化,品牌不清楚哪些團隊和項目靠譜,對評估拿不準,”合心傳媒CEO王徵宇一語道出行業痛點。

“娛樂資本論是一個非常好的媒體,儘管有時候寫我的負面”

關鍵詞四:“一切皆營銷”與創作者的羞恥心

有位大佬說:所有東西都是營銷,所有產品都是媒體。

很多人都把2017看做是中國超級劇集元年,高質量、系列化的好作品不斷湧現,優質網劇開始甩開五毛錢特效的標籤甚至走出國門。另一個值得注意的趨勢是,隨著內容不斷升級,投資越來越大,結合內容做創意戶外、用戶交互,周邊衍生品等的立體式、生態化宣發,正在成為主流。

阿里巴巴文化娛樂集團高級副總裁楊振表示,今年Netflix在宣發費用上投入12億美金,佔到全年整體預算費用的14%,12億美金。而國內愛優騰等視頻平臺同樣在宣發上不遺餘力,《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無證之罪》《河神》《你好舊時光》等爆款劇背後,都有矩陣式營銷的鼎力支持。很多人可能還記得,前段時間淘寶搜索《白夜追兇》,大幾千萬用戶接到了潘粵明的“半夜來電”,造成了淘寶近期日活用戶的峰值。

“娛樂資本論是一個非常好的媒體,儘管有時候寫我的負面”

不過營銷成功的基礎,往往建立在內容過硬的前提之上。網劇在今年的爆發,歸根結底是出於創作者的自覺。相比傳統劇集的B to B模式,網生環境下的內容隨時接受著用戶的第一時間檢驗,當網劇越來越B to C,甚至未來可能效仿網大實現單片付費,消費者的直觀反饋比如彈幕,已經給了創作者很多感受衝擊。

工夫影業總經理陶昆說:“如果做的不好,你是真的會被罵慘,做這個行業的人還是有羞恥心的。”

面對如今影視劇市場頭部內容尚不足1%的現象,更多內容公司正在潛下心來放慢開發節奏。愛奇藝副總裁戴瑩表示,有人說要做中國版《權力的遊戲》,我說你還是醒醒吧,我們跟美國整體工業化水平差了不止10年。

“娛樂資本論是一個非常好的媒體,儘管有時候寫我的負面”

從業者越來越清楚,好的作品要從遵循影視製作的工業化流程開始,補齊開發團隊短板,把錢花出效率來,為內容匹配真正合適而優秀的演員。小糖人創始人朱振華表示:“影視行業將對流量明星的敬畏,轉向對幕後製作人員的敬畏,這是工業化非常重要的一點。”

比如今年文娛行業掀起討論潮流的現象級案例《中國有嘻哈》,一檔綜藝節目帶來的長尾效益如今仍在顯現:不少國慶檔、賀歲檔電影都選擇了嘻哈歌手來演唱推廣曲。“核心還是做好內容,而不是刻意迎合資本和流量用戶。”一位從業者坦言,內容主體要有內容主體的堅持,“內容首先成立,品牌價值才能被認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