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芽期打什麼藥?

軍旅52


萌芽期打藥,這問題問的蹊蹺,咱們把葡萄萌芽前後打藥分成萌芽前(清園)和芽基本出齊了後(防病)。

細分的話又分為,萌芽前,傷流期,絨球期,萌芽期(萌芽一般不齊,早晚先後差好幾天),芽基本出齊後。其實這樣分法挺沒意思的,只是有不得不細分,用藥節點始終有偏差,總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存在。

一般萌芽前清園,今年我們推薦成標+辛菌胺。萌芽前到傷流期都是這個方案,絨球期前這個方案也可以,只是混合殺蟲劑的時候毒死蜱就要慎用了,可能會燒,葉片的黃斑就是毒死蜱打晚了造成的。

到了絨球期後,我們就把清園藥換成更安全的氟硅唑+辛菌胺,殺蟲劑也換成菊酯類的,這一時期有的見紅,有的已經見綠,有的還是在絨球期,有的甚至還沒有萌發的跡象。

慢慢芽出齊了,大的有十公分,小的有2--3公分,我們成他為展葉期,這一時期我們一般會安排打 灰黴藥+細菌藥+殺蟲劑+鈣肥。如果新芽小的多久用鋅肥,大的梢多就用鈣肥。


再晚點就要看嫩梢是否有傷口了,看到傷口就加白腐藥,不敢馬虎。


一起葡萄


葡萄發芽後進入病害高發期,此期病害主要侵染嫩葉、幼嫩花穗及新萌發的嫩梢。歷年此期發生的主要病害有:黑痘病、灰黴病、細(真)菌性潰瘍病等。下面我先介紹一下單個病害的發生特點,再具體介紹防治方法。

1、黑痘病 黑痘病又名鳥眼病或瘡痂病,主要危害葡萄的新梢、嫩葉、果粒、葉柄、穂軸等綠色組織。

黑痘病主要以菌絲體在病殘體的潰瘍斑內越冬,翌年春季條件適宜時產生分生孢子。 借風雨傳播到植株的幼嫩部位,,此時如遇有效降水孢子即可萌發進行侵染 。該病菌主要主要侵染植株幼嫩部位,,組織木質化程度越高,抗病性能越強。該病在氣溫20℃以上,空氣相對溼度較大能快速流行。

黑痘病症狀 幼葉感病,葉面上產生針頭大小的褐色斑點,病斑擴大後,周圍有黃褐色暈圈,並逐漸呈不規則形, 病斑中部變淺褐色或灰白色, 邊緣暗褐色, 後期病斑中心組織枯死並脫落,形成空洞。

2、灰黴病 前期主要侵染幼嫩花穗及葉片。花穗感病先在花梗和穗軸上產生淡褐色、水浸狀病斑,後病斑變褐色並軟腐,空氣潮溼時,病斑上可產生鼠灰色黴狀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與分生孢子。空氣乾燥時,感病的花穗逐漸失水、萎縮,後乾枯脫落。後期果粒感病果面上出現褐色凹陷病斑,擴展後,整個果實腐爛,並先在果皮裂縫處產生灰色孢子堆,後蔓延到整個果實,最後長出灰色黴層。有時在病部可產生黑色菌核或灰色的菌絲塊。

3、細(真)菌性潰瘍病 葡萄潰瘍病目前有說是細菌性的,也有說是真菌性的。這個咱無法考證,只能等葡萄病害方面權威專家來定性。葡萄潰瘍病前期主要侵害新梢,尤以新梢基部發病較多。

這些病害具體防治方法:截止到開花前

第一次是新梢展葉1~2片:中生菌素或春雷黴素+代森錳鋅+異菌脲進行保護。間隔7~10天再噴1次,藥劑不用輪換(保護劑不需每次更換),連噴3次。期間若發現病斑,噴施治療劑1次。灰黴病選擇嘧黴胺或啶酰菌胺,黑痘病選擇苯醚甲環唑或吡唑醚菌酯等,潰瘍病前期只要預防好是不會見到病癍的。此期雨水多,空氣溼度大,噴藥間隔時間短。氣候乾燥可適度拉長間隔期,但最長不超過12天。


豫見山水


現在正是葡萄萌芽期,主要防治綠盲蝽,用藥基本都是,殺菌劑十殺蟲劑十海綠素,兩三天噴藥一次。





和大家討論


病害防治:靚果安400—600倍液+腈菌唑800—1200倍液+有機硅;

蟲害防治:48%毒死蜱800——1200倍液。


cg2017


葡萄發芽後、開花前的病蟲害防治

殺滅、控制越冬後的病、蟲,把越冬後害蟲的數量、病菌的菌勢壓低到很低

的水平,從而保證在葡萄的生長前期,沒有病蟲害的威脅,為後期的病蟲害防治打下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