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人大年三十下午為什麼都要去祖墳上放炮?這有什麼講究嗎?

一個菇涼一家人


座標豫東平原,我們這裡是大年三十下午祭祖。一般是家裡的男人們,父親帶著兒孫,出嫁的女人也要回孃家,去給過世的親人燒紙,放鞭炮,現在有的會放幾桶🎆煙花 ,另外還要帶一把鐵鍬,每個人都要挖幾鐵鍬的土放在墳上,謂之添墳,就是子子孫孫後輩們沒有忘記他們,每年都來看望他們,在這一年最為重要的節日,告慰離世的親人的在天之靈。每年添墳使親人的墳塋不致因常年的風霜雨雪的侵蝕而變低矮。常有人說中國人沒有信仰,其實錯了,中國人是沒有宗教信仰,不能說沒有信仰,他們的信仰就是,祖先!通過祭祖,我們知道我們的根在哪裡,我們從哪裡來又要走向何方,通過祭祖,一年一年的尋根糾偏,我們才不會迷失方向,在這中華大地上一代一代的生生不息。這也就是,中國人安土重遷,極注重落葉🍂歸根,和尋根文化熱度不減的原因,因為這,就是我們民族樸素的信仰。


南湖金魚場


擾民,都擾到祖先那兒,祖墳不得安寧。

都是一些有錢,有閒的人,他們意識裡覺得,活著的人過年,燃放鞭炮,在那邊的逝去的長者們也得如此。

如此這般,這般如此,於是就有了年三十在墳前燃放爆竹的事兒,也是人們的一種心理安慰,孝心孝道的一種表象。也是一種哀思,想念之至。值得同情,值得諒解。有人甚至在墳前,燒香菸,燒衣褲,燒鞋子,繼而都是名牌,表達孝心,表示想念親人之心情。


薄物濃耘


我是南陽唐河的,我們那在三十下午或者初一上午都可以。我想主要還是祭典和懷念的意義吧!畢竟過年了,一家團圓的時候,也該去給逝去的先人們送點紙錢,一則告訴他們過年了,沒忘記他們,二則也想當於去送點錢,讓他們在那邊也有錢花,也該去置辦點年貨。一般都是男人領著孩子孫子輩的把祖墳都去一遍,每個墳頭都點些紙,同時也告訴孩子們這個是誰,那個是誰,讓孩子早早在心裡樹起家族觀念,讓炎黃文化能傳承下去。


用戶涿鹿中袁


每個地方不一樣的,我老家都是初一天早上去放鞭炮和燒紙的,通俗點去祭祖。


無痕靈魂


這是各個地方的習俗,我們老家都是大年三十下午給去世的家人前輩們送紙錢💰添墳,這習俗也不知道已經延續多少年了。


aa徐磊


我老家都是初一早上上墳


混生活49781967


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後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漢人祭祖,多半做魚肉碗菜,盛以高碗,頗有鐘鳴鼎食之意。

南方人流寓北京的,祭祖尤為隆重,大半是八碗大菜,中設火鍋,按靈位設杯箸,在除夕、元旦、元夜,都將火鍋扇開,隨時換菜。旗族人祭祖,滿蒙不同,蒙古旗人供以黃油炒黃米麵,撤供時炸以香油,蘸以白糖,另有風味。滿洲旗人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蘋果、素蠟檀香,靜肅異常。除夕夜和元旦供素煮餑餑,上元夜供元宵,每日早晚焚香叩頭,獻供新茶。祭祖形式雖各不同,大半都是除夕夜懸影,上元夜撤供,親朋之至近的,拜年時也必須叩謁祖先堂,不獨慎終追遠至意不泯,因其人敬其祖的美德,也藉此保存了。

用紙錢焚燒的習俗,是自漢朝以後開始,比如唐朝的太常博士王嶼說:“漢以來,喪葬瘞錢,後世以紙寓錢為鬼事。”這是說從漢朝開始,人死之後,喪葬之時,要用錢幣與死人同葬。所以說文解字也說“人所歸為鬼”,所以就用錢幣殉葬。後來有人覺得用真的錢幣太可惜了,便用紙來剪成錢的形狀,以火燒了給鬼用。


上汽通用五菱青島分公


我們大慶陽大年三十去給逝去的老人上墳燒紙錢,逝去不滿三年的年三十要請靈牌位回家祭祀,初一送墳,意寓請老人回家過年。俗話說十里不同俗,我說的只是我們慶陽西峰這裡的呵呵


西北小草78678003


我們老家都是年三十上午去,但是絕對不能中午或者下午去,其實祭祖是對逝去親人一種哀思,也是多少年以來的傳統。


壽光小艾


一個地方一個習俗 我們這年三十下午去 長輩帶著子孫去給祖先 去祭拜 讓子孫記住自己的先人們 在燃放一些煙花 放些食物 告慰先人 還有請家親的 祭拜之後告訴祖先回家過年 年初五就又送走了 相必是家人懷念親人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