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官,蛮温馨的好称呼,我们没有必要羞羞答答

过去,对地方长官的褒奖,常用“父母官”这个词。现在书面上很少用,口头上还会时常出现。父母官,曾经被批判过,内含官本位思想和旧社会阶级观念等腐朽意识太浓,属于作威作福的哪一类。不过凡事都有正反两面,这一面的说法,倒是有血有肉,鲜亮的可人。当官要有为人父母之心,对待百姓要像对待自己的女子一样,维护他们的权利不受伤害,因此称地方长官为父母官,既是尊称,也是企盼,形象,亲切,可爱。比如“召父杜母”,就是父母官的原始母本。呵呵,“召”与“杜”,二位都是大男人哦!地方长官,汉朝人物,当官的楷模。

父母官,蛮温馨的好称呼,我们没有必要羞羞答答

《礼记·大学》:“《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这官就是要与民同喜欢,同厌恶。《孟子·梁惠王上》:“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之父母也?”这里的“父母”,就是指百姓的统治者,甚至包括到一国的君主。

父母官,蛮温馨的好称呼,我们没有必要羞羞答答

《后汉书》记载:杜诗为南阳太守,深受百姓爱戴,百姓将之与前代的召信臣相比,于是就有了“前有召父,后有杜母”的说法。这时“父母”一词已经有了地方长官的含义。将地方长官化作父母官的文字,最早出处是在宋初王禹偁《谪居感事》诗:“万家呼父母。”其自注:“民间呼令为父母官。”进一步表明民间的“父母官”就是“州县地方官”,直接与民打交道的“官”。

父母官,蛮温馨的好称呼,我们没有必要羞羞答答

召信臣,字翁卿,今安微寿县人。具体生卒年不详,活跃于西汉初元至竟宁年间(公元前48-前33年)。他起初通过明经甲科考试被任命为郎官,后来离开京城补任谷阳县长官。由于官吏考债列为优等而升任上蔡长官。他管理上蔡时视民如子,一直受到当地百姓的称赞。后来得到越级提拔为零陵太守,不久因病归退。修养一段时间,被征召为谏议大夫,任命为南阳太守。他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脚踏实地,如在上蔡时一样,一心为老百姓办实事,帮助他们发家致富。手段就是鼓励百姓从事农业生产和倡导勤俭节约生活等。他取得的政绩显著,百姓安居乐业,家家积蓄有余。

父母官,蛮温馨的好称呼,我们没有必要羞羞答答

杜诗,字君公,今河南卫辉人。年轻时就有才能,更始年间,被征召做了大司马府的官员。建武元年,杜诗很牛气,在一年中连跳三级,升至侍御史,负责安定洛阳。什么叫兔子急了也咬人!当时将军萧广放纵士兵在百姓中横行霸道,杜诗告诫晓谕萧广,可他仍然无动于衷,结果文官杜诗击杀了武将萧广。杜诗向光武帝汇报,光武帝赐给他一套棨戟。这是对他鼓励,后又派他巡视河东,讨伐贼人杨异等。建武七年,杜诗升任南阳太守。他生性节俭,施政清廉公平,治理地方,发展经济,同他的老前辈召信臣一样,脚踏实地,勤奋实干。其最大的特点还秀了一把发明家的风采,首创水排,利用水力鼓动鼓风设备向铸铁炉里压送空气。代替人排、马排,极大的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父母官,蛮温馨的好称呼,我们没有必要羞羞答答

南阳,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2000多年的建城历史,为楚汉文化的发源地,从“三顾茅庐”到“召父杜母”,一个培养和造就杰出人物和地方长官的沃土,应该是为官者朝圣的地方。“召父杜母”作为成语,虽然在过去是用来颂扬地方长官的套话,但说者往往是有心而认真的,表达自己的尊敬,同时也抒发自己的企盼。如果听者无心无意,这个好成语才被糟蹋成了套话和空话,成为地方长官的可耻和笑话!俗话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为官者应该记住“召父杜母”,时而温习之才对,一门修身进取的精神之柱。

父母官,蛮温馨的好称呼,我们没有必要羞羞答答

父母官,蛮温馨的好称呼,我们没有必要羞羞答答,不好意思用。因为现在的官,统称为公务员,人民的公仆。如果每一位公仆都能怀有“父母官”之心,以对待百姓如自己对待子女一样用心用情,不是挺好的吗!父母官,其实分量是很重的,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好和做得到的。(文/蔡驷读历史 图/源于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