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梓九壩有個神祕的大消洞,你去過嗎?

小夥伴們

你們知道嗎?

桐梓九壩有個神秘的大消洞,你去過嗎?

桐梓九壩鎮槐子村學壇埡口

有一個神秘的大消洞

與20萬年前“桐梓人”

居住的巖灰洞僅一山之隔

桐梓九壩有個神秘的大消洞,你去過嗎?

洞口長約300米、高20餘米,藤蔓叢生。洞內分前廳和後廳,前廳十分寬闊,約有1500平方米,後廳也有800平方米。後廳內側壁下流著溪水,再往內就是幾個小洞,進小洞,或上或下,探走20餘步,便又豁然空闊。大洞套小洞,森然可怖,至今無人探險其深淺,據傳上通巖灰洞,下通落水孔。


桐梓九壩有個神秘的大消洞,你去過嗎?

洞口現殘存有用巨石砌成的300餘米長的城牆遺址,垮塌的城牆遺址高仍有3至6米,寬有2米。城牆中間有石門,也稱城門,但已毀塌無法考證,只留下一城牆缺口。

從城門缺口而入,便是洞內前廳了,前廳內有巨大的灶臺遺蹟,灶孔十分明顯。前廳與後廳之間也是用巨石砌成的長約100米的城牆將其隔開,但遺址垮塌嚴重,城牆高約只有2至3米,寬2米,城牆中間也有城門,現只存缺口。通過這城門缺口後才是後廳,直往裡走,便被巨大的鐘乳石柱檔住,可分左右而入,入內又有一灶臺,灶爐完整。再往上下又是小洞,彷彿是迷宮。

桐梓九壩有個神秘的大消洞,你去過嗎?

後廳一側也有幾個小洞,每個小洞只能容一人爬進,漆黑陰森,不敢探入。據老年村民介紹,小洞洞口雖小,只要爬進去,裡面也較寬闊,是當年儲藏銀糧之洞,十分隱蔽。

走進這巖洞廢址,無不令我們驚詫與嗟嘆,她彷彿就是一部早被人們遺忘的無處向世人敘述、無人翻閱的史冊,有許多歷史故事有待考證。

桐梓九壩有個神秘的大消洞,你去過嗎?

據當地人相傳,巖洞城池最早建於楊氏土司政權時期,是播州西面屏障駐軍儲藏錢糧之府庫。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令狐元隨明總兵劉珽出重慶平播州之亂,大戰捷鎮溪、智取鼎山城,立戰功被封義勇侯,主政桐梓,隨後對楊氏土司殘餘勢力進行清剿,曾清剿到此。

咸豐二年(1852年),縣衙役楊隆喜,又名楊鳳,痛恨滿清政府黑暗統治,回家鄉九壩與陳壽、李時榮等以秘密殺“韃子”為口號,召集鄉民重築大消洞,並在洞內大煉火藥,大造兵器,大量儲藏糧草等,鄉民踴躍參加,影響不斷擴大,起義隊伍進一步壯大。

經過兩年的充分準備,咸豐四年(1854年),楊隆喜與陳壽、李時榮等在九壩揭竿而起,舉行起義,自稱“黃兵”,建號“江漢”,改稱九壩為“賽波府”,發表反清復明和安民免糧告示。大消洞便又成為錢糧、兵器儲藏之府庫。起義隊伍兩萬餘人,先後攻佔桐梓、仁懷縣城,進逼遵義。在雲貴總督羅繞典率軍鎮壓下,轉戰羅甸、獨山、都勻、最後退守餘慶,在龍溪被俘就義。

更有相傳咸豐七年(1857年),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經浙江、江西、湖廣進入貴州,在大消洞附近與追剿前來的清兵及當地團練大戰一場,鮮血染紅了幾個山頭,石達開戰敗往習水、古藺、敘永而去,無奈寫下了“垂翅無依鳥倦飛,老鴉旋口夕陽微;窮途縱有英雄淚,空向西風幾度揮”的壯麗詩篇。當地百姓因聽不懂石達開士兵講話,統稱其打“苗話”,也有稱他們為“蠻子”的。掩埋士兵的山頭後來一直被稱為“苗子墳山”,另一處又稱為“蠻子墳山”。


桐梓九壩有個神秘的大消洞,你去過嗎?

特別是民國初年,地方土匪猖獗,到處燒殺搶劫,百姓夜不敢入戶,大消洞又成為躲“老二”的理想場所。據傳最多時躲藏有百十戶人家,錢糧都存放在洞裡,百姓憑藉城池抵抗土匪,土匪久攻不破。直至解放後,大消洞才被完全廢棄,也才逐漸被人們遺忘。

曾經喧鬧過、殺伐過的大消洞已經安靜下來了,她似乎在靜靜等待,有許多謎團需要考古工作者的探考與發掘……

(記者 令狐昌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