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郾城”概述

郾城區,隸屬河南省漯河市。河南省中南部,屬淮河流域大沙河中游平原地區。位於東經113°45′10"~114°6′39",北緯33°34′37"~33°44′59"。東與召陵區接壤,東南與召陵區、源匯區相連,南瀕沙河,與源匯區隔河相望,西南與舞陽縣相鄰,西北、北面與臨潁縣毗鄰,東北與召陵區、臨潁縣、周口市、西華縣交界。全區總面積413.1平方千米,2012年總人口52.80萬人,管轄8個鄉鎮和沙北街道。

郾城區歷史悠久,是中原富饒歷史文化沃土中一顆璀璨的明珠。著名景點有:基督教堂、孟南遊園、漯河香陳灣等。

2018年6月,郾城區入選第四批“全國法治縣(市、區)創建活動先進單位”。

郾城區地處河南中南部、屬淮河流域大沙河中游平原地區,歷史悠久,是中原富饒歷史文化沃土中一顆璀璨的明珠。隸屬內陸特區漯河市,面積413.1平方公里,總人口47.4萬人,轄城關鎮、孟廟鎮、商橋鎮、龍城鎮、裴城鎮、新店鎮、黑龍潭鄉、李集鄉8個鄉鎮

河南“郾城”概述

郾城區之城市面貌

和沙北街道辦事處1個辦事處。

這裡交通便利,四通八達,京廣鐵路,107國道、高珠高速公路縱貫南北、漯界公路橫貫東西,漯寶(豐)鐵路西接焦枝線,北部的孟廟車站是漯河火車站的貨運站,城區距新鄭90機場僅公里。

這裡曾寫就過輝煌的歷史,是豫中南地區備受關注,享有美譽的熱土;這裡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才俊輩出;這裡出現過世界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作者是東漢著名的經學家、文字學家、訓詁學家、詞彙學家許慎、被譽為“文字字祖”;還有剛直不阿、不屈權貴、不徇私情、執法嚴明的東漢名土範滂,宋代博學強記,精通醫道和方誌典籍的掌禹錫;還有明代詩人李達之、清末蘭竹畫家王錫臣等,郾城區境內的“許南閣祠”是海內外學者的嚮往之地;北宋“彼岸寺經幢”,清道光年間的“八角硫璃井”、“鎮河鐵牛”,以及新時器時代的化身臺遺址,五千年前龍山文化中期的高臺建築郝家臺等人文景觀、顯現出郾城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這裡是憑弔先賢、品味歷史文化旅遊勝地。

這裡的人民注重創新,追求學習和提高,正在全力打造學習型社會;這裡的幹群最講誠信,一諾千金、廣交朋友,使新一輪的誠信郾城建設,更加放射出迷人的魅力。

這裡投資環境寬鬆,政策最優惠。先後有廣東日康、四川希望、大連實德、河北天申等一大批名企鉅商紛至沓來興辦實業。這裡工業實力雄厚,已形成食品加工、機械製造、檔發製品、化工生產、建築建材等多個品種的產品體系。其中尤其以食品工業實力最為雄厚;通過採取龍頭帶動、開放拉動、科技推動、政策驅動等舉措,強力扶持食品工業發展。如今,在恆達公司、港裕興公司的帶動下,已建成膨化餅、雪米餅、蛋黃派等二十多條現代化的生產線,成為全國規模最大,企業較集中,特色突出的民營餅業生產基地,2003年郾城三環食品工業園被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命名為“中國(漯河)食品工業園”,成為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在全國共建的三個園區之一。開創中國葡萄糖飲料先河的澳的利集團,銷售收入已突破10億元,已成為國內飲料業知名企業。目前,郾城區已湧現出澳的利、金星、小帥才、日康等一批有較高知名度的品牌。

這裡農業調整快速推進。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市場驅動、注重效益”的思想,大力發展訂單農業、綠色農業和特色農業,糧經比例達到,間作套種和“四熟五熟”生產模式極大的提高了土地產出率,實現了大面積土地增效、大部分農民依靠土地增收;這裡生態林業按照“全民造林、科技興林、改革活林、依法管林”的工作思想,實現林業生產由資源儲備型向資源開發型轉變,木材加工由初級加工向精深加工轉變。培育扶持出了省內最大的林果苗木育種及優質農作物試驗基地之一——漯河市金碩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這裡養殖業按照“靠綠色闖品牌、靠規模增效益”的工作思想,通過政策扶持、財政貼息、無償服務等激勵措施,推動了畜牧業向綠色環保型、產業高效益型轉變,豬、雞等傳統養殖迅速膨脹發展,牛、羊、鹿、狐等特種養殖異軍突起,畜牧業產值在農業產值中的比重達44%以上,畜牧業已成為農業經濟的活力點、廣大農民的致富點和區域經濟的增長點。培育扶持出黃河以南最大的蛋種雞基地——陽光禽業公司、黃河以南最大的肉種雞基地——日日紅公司、河南最大的特種養殖基地——冠力鹿業養殖公司。

地貌:

全區勢由西北向東南方向傾斜,自然坡降1/4600,屬平原窪地。地面海拔高度,西部65米,東部51米,相對高差35.9米。按微地貌劃分,全區土地可分為窪地、平地和崗地三個單元。

窪地是全區的主要地貌單元,各鄉(鎮)均有分佈。土地面積約701.5平方公里,全區總土地的67.7%;耕地面積約77.16萬畝,佔全區耕地的66.6%。平地是以沙、澧、潁河兩岸為主的地貌單元,各鄉(鎮) 均有分佈。土地面積約289平方公里,佔全區總土地的27.9%;耕地面積32.8萬畝,佔全區總耕地的28.3%。崗地主要在黑龍潭鄉村及附近延伸,土地面積約45平方公里,佔全區總土地的4.4%;耕地約5.83萬畝,佔全區總耕地的5.1%。

氣候:

氣候溫和,光熱、熱、水資源豐富。水旱、蟲災害較多,風災、雹災時有發生。境內屬溫帶季風氣候。冬季北方大陸氣團不斷南侵,多偏北風,天氣寒冷,雨雪稀少,極端最低氣溫-15.9℃;夏季副熱帶高壓北上,多偏南風,常有大暴雨產生,天氣炎熱,極端最高氣溫達42.2℃。由於受季風影響,光、熱、水季節分配有明顯差異。

地質:

郾城區地質構造屬華北凹陷,覆蓋著濃厚的第四紀鬆散沉積物,厚度約400米左右,早更新世時,為湖相沉積,沿古沙河和古當河發育了三角洲相砂體。早更新世末期結束湖相沉積,中、早、晚更新世為河流沖積層,形成帶狀砂體,並在河間窪地中堆積淤泥。質粘土、亞粘土,其中裂隙發育,潛育強烈。新世紀以來,東部受黃泛侵襲,堆積了沖積層。

這裡曾寫就過輝煌的歷史,是豫中南地區備受關注,享有美譽的熱土;這裡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才俊輩出;這裡出現過世界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作者是東漢著名的經學家、文字學家、訓詁學家、詞彙學家許慎、被譽為“文字字祖”;還有剛直不阿、不屈權貴、不徇私情、執法嚴明的東漢名土範滂,宋代博學強記,精通醫道和方誌典籍的掌禹錫;還有明代詩人李達之、清末蘭竹畫家王錫臣等,郾城區境內的“許南閣祠”是海內外學者的嚮往之地;北宋“彼岸寺經幢”,清道光年間的“八角硫璃井”、“鎮河鐵牛”,以及新時器時代的化身臺遺

河南“郾城”概述

許慎紀念館

址,五千年前龍山文化中期的高臺建築郝家臺等人文景觀、顯現出郾城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這裡是憑弔先賢、品味歷史文化旅遊勝地。

郾城之戰

南宋紹興十年(金天眷三年,1140年)七月,在宋金戰爭中,岳飛在郾城(今屬河南)以少勝多,擊敗金軍的一次著名作戰。順昌大捷之後,南宋湖北、京西宣撫使岳飛為反攻中原,揮師北上,連戰連捷,收復了洛陽至陳、蔡(今河南淮陽、汝南)間許多戰略要地,形成東西並進,鉗擊東京(今河南開封)金軍主力的態勢。爾後,岳飛集主力於潁昌(今河南許昌)地區,自率輕騎駐守郾城。金都元帥完顏宗弼得悉岳飛率軍挺進中原,決定誘岳飛孤軍深入,然後集中主力予以殲滅。岳飛將計就計,向金軍挑戰。七月初八,完顏宗弼率龍虎大王突合速、蓋天大王完顏宗賢及昭武大將軍韓常等軍1.5萬直趨郾城,以精騎“柺子馬”佈列兩翼。岳飛以步卒迎戰金軍精騎,命士卒以麻扎刀、大斧砍其馬足;同時令其子岳雲率馬軍精銳直衝金中軍,殺傷甚眾,獲馬數百匹;部將楊再興等率騎突陣,斬殺金軍近百人,宗弼幾被擒,雙方激戰半日,岳飛軍重創金軍“柺子馬”。宗弼見精銳被殲,大慟不已,又於初十增兵郾城北五里店,準備再戰。岳飛部將王綱帶領50騎偵察敵情,突入敵陣,斬其裨將,岳飛乘勢出擊,經三天激戰,再敗完顏宗弼,取得郾城大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