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锁经营的核心之一——大流通生产方式(壹)

连锁经营的核心之一——大流通生产方式(壹)

商业的连锁经营是适应社会化大产的要求,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进入流通领域的商品数量骤增而出现的一种现代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经营方式, 它以连锁店为组织形形式。

最早的商品经济是一种短缺经济, 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 科技水平和信息化水平低下,那时也还没有流水线生产方式的概念,一个劳动者需安做很多事,掌握很多技能, 生产效率极为低下, 远远跟不上消费领域的需求。 这种短缺经济的市场条件下, 物质结构很简单, 商品类别也很少, 因而对流通领域的要求也停留在很低级的水平上。 卖方占市场交换的绝对优势, 因而是卖方市场。 这样的经济社会也就不存在也不需要进行流通领域和消费领域的革命。

连锁经营的核心之一——大流通生产方式(壹)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机械化大生产方式的出现, 直至福特的流水线生产方式革命, 导致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 规模的经济性吸引企业不断扩大生产规模, 以提高竞争力, 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因而形成了工业化社会中的大量生产的现象。 单个的大量生产者为了扩大单品的生产规模,降低成本, 总是倾向于产品的品种规格尽可能少、 生产批量尽可能大。 同时, 为了在一定时期内多次取得规模经济效益,

连锁经营的核心之一——大流通生产方式(壹)

他们采用高度专业化的流水生产线, 带来极高的生产速度, 形成单一化、 标准化、 高速化的生产特点。 反观工业化社会中的消费, 随着大量生产所创造的财富不断增加, 消费者的收人增加, 消费品的相对价格与绝对价格都不断下降, 大量消费势必形成。 这种消费往往是以个性化、 多变化为特点的。 这些特点与大量生产的单一化、 标准化形成了直接的对立。 流通领域和消货领域发展的速度跟不上生产领域的速度。 流通领域和消费领域的发展滞后成为生产领域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即所谓的生产过剩, 整个市场就成为买方市场。

为了使社会生产顺利进行, 这种对立必须得到化解。 而化解对立的最有利点则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流通领域。 流通领域内, 哪一种经营形式最能协调两者,哪一种就最具有生命力。 生产和消费的这种对立要求商业企业规模运作。 生产领域生产效率提高的方式对流通领域的革新有非常大的启示。连锁经营就是机械化大生产方式在流通领域的创新和应用,这是连锁经营发展的核心之一。

连锁经营标准化的基础就是提炼流程, 这么做的好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连锁经营的标准化操作实现了交换部门内部的规模经济

连锁经营使零售商业摆脱了传统形式对其获得规模效益的束缚, 创造了零售商业更多的获得规模经济的机会和途径.规模经济指工业生产能力与单位产品生产成本在一定界限内成反比的关系,即生产能力越大,单位产品的平均生产成本越低(规模经济有一定限度,超过一定限度就会转化为规模不经济, 这也是经济学的常识了)。

二、连锁经营降低了商品交易的不确定性

连锁经营的核心之一——大流通生产方式(壹)

百货商店因其分散经营和柜台服务导致经营活动中存在着若干的不确定性。

连锁经营有效地降低了这些不确定性, 这主要体现在对顾客需求的把握和对其运作程序的控制上.

连锁经营的核心之一——大流通生产方式(壹)

在工业化造就的大量生产体制下,生产企业进行的是一种预测生产,而非订购性生产。预测性生产是指生产者以不确定的用户为生产服务对象,根据自身对市场需求的主观判断 (市场预测) 进行生产, 这种预测包括对商品的功能、 品种,规模、数量、价格、相关产品(替代品和互补品)以及消费时间、空间的预测。订购性生产是指生产者根据用户订单的特定性要求,进行专门的产品设计和生产的个别生产方式。虽然这是一种不带市场风险的确定性生产方式,但是无法实现规模经营, 于是预测性生产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普遍生产方式。不过生产方式潜伏着巨大的不确定性,使它不得不在产品的生产和顾客的寻找方面依赖流通系统, 并且随着消费异质化的突出, 这种依赖性越来越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