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真的是以胖為美嗎?難道楊貴妃是一個胖美人?

國椦


唐代是中國封建時代的頂峰,而其中女性審美觀出現 了“以胖為美”的獨特趨向,但其實這種審美情趣,並非說是越肥越美。首先筆者先辨析下唐朝的“以胖為美”,在說楊貴妃究竟是怎麼樣的一個美人。

被普遍認為“以胖為美”的唐代社會審美共識

在唐代以前,人們的審美趨向還大多以纖細為美,從前秦至兩漢一直如此。初唐武德貞觀年間,社會審美情趣還是秉承了前朝的遺風。初唐的詩作中有“小腰麗女奪人奇”,都說明這一時期纖纖細腰依然是主要取向。

但是,隨著唐朝綜合國力的增強,政治清明,文化昌盛,西域胡人的生活習慣逐漸引入,社會風氣也開始有所變化。而女性們的轉變,大致上是從唐高宗時代開始,到了武則天后期成型。

《新唐書•外戚傳》中就記載太平公主豐碩,方額廣頤。由此可見武則天本人可能也是個方額頭,下巴比較豐滿。由此可知,“方額廣頤”似乎可能就是那一時期美人的標準 ,否則武則天也不會有個“媚娘”的雅名。

從出土的筆畫中也可見一斑,比如李晦墓壁畫中的侍女也是面部豐腴,體態略胖,但還不至於豐滿。感覺上就是有點符合如今對“微胖美人”的審美情趣。

由此可見,唐代的“以胖為美”並不是如當多數人想象的那般,對胖乎乎的妹子有獨特的感覺,而是體態略豐,談不上胖,更像是一種運動中的矯健之美,比如體育女明星那種 美感。

而唐代之所以形成這種獨特的風氣,其實與統治者的提倡分不開關係,李淵那著名的三女兒平陽公主,在李淵起兵之時,對李唐王朝的建立助力很大,可謂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女將軍。

而一個女子出來拋頭露面,而且還是從事戰爭這種男人乾的體力活,你覺得她還能維持影視劇中那些“女將軍”的纖細身材麼,不是一身腱子肉,那也是看起來比較“壯實”一點,如果不是長時間從事軍事訓練,能夠騎馬拉弓,戰鬥在第一線麼?

李淵對自己的女兒很是推崇,而關中社會上也比較推崇“李娘子”,婦女們大多走出閨房,積極參加各種社交活動,而尚武的唐朝最著名的社會活動,不就是馬球、以及起碼、射箭麼。

由此,可見唐代社會將女子的這種“體態略豐”作為女性陽剛一面的“英姿颯爽”的審美情趣,其實也是蠻健康的,而不是那種宅在家中的自然胖。

盛唐第一美人楊貴妃又是怎樣的一種“美”呢?

而時間到了盛唐,也就是唐玄宗時期,提及唐代美人,首推楊玉環。史籍中記載其:“太真資質豐豔”,而各種存世文獻和詩歌中對其的描述大多不脫豐腴雍容之辭藻。

特別是白居易在《長恨歌》中的描述:“溫泉水滑洗凝脂”,更是為我們描述出了以為豐腴豔麗的絕世美人的身形。盛唐時期喜好以牡丹比喻美人,牡丹的雍容華貴之氣與當時崇尚豐滿的審美情趣恰好相得益彰。故而詩仙李白在恭維楊貴妃的顏值時寫道:“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但其中要說明的是,楊貴妃的豐腴絕對不是胖,從“太真豐肌秀骨”這句評價,以及《廣川畫跋》中的楊貴妃,就能看出她的胖之美是一種局部的豐滿,不是從頭到腳“圓”到底。整體的勻稱,即所謂的“骨秀”,而不是“體豐怯熱難上馬”。

再說如果楊貴妃真的是個胖紙,她又如何擁有把唐玄宗搞得三迷五道的絕世舞姿呢?你能想象一個胖子體態婉轉,婀娜起舞的樣子麼,哪怕她是個靈活的胖子,大多也是贊她一句舞技了得而已,至於美,想來這種美感不屬於男人欣賞女人那種美。

唐朝提倡的一直都是“臉如芙蓉胸似玉”的局部美,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該大的地方要大,該圓的地方要圓。彼時正是封建社會婦女解放的一個高峰,摒棄了女性充當男性附屬物的傳統觀念,要求女性也要有建康的體魄,反對弱不禁風的病美人,其實這才是一種積極正確的審美觀念。

當然,如果把楊貴妃的美放在如今網紅臉滿地走的時代,大概她是不美的吧。


朝代說


唐代是否以胖為美,這可以從唐代留下的壁畫和畫卷中得到印證。年齡有少女、少婦之差,但大多面如滿月、豐頰秀眉、腰肢圓渾,其裝扮袒露而大膽。

唐朝周舫的“簪花仕女圖”很具有代表性。

阿呆也看過幾個博物館,記得在陝西禮泉的唐昭陵博物館看壁畫時候,旁邊同行的一個胖點的美女自嘲說:“怎麼壁畫上個個都像自己,雙下巴的。”

唐人的確崇尚“豐肥濃麗、熱烈放姿”。

環肥燕瘦,是大家熟知的一句成語。環,當然指楊玉環,燕,指趙飛燕。一個是唐代美女的代表,一個是漢朝美女的代表。

據野史考證稱:楊貴妃身高1.64米,體重138斤。這個標準,放在現在也是屬於豐腴的。按照現在的計算辦法,164釐米的身高,標準體重應該是108斤。超重30斤。

事實上唐朝人真的是以胖為美的。據《舊唐書·安祿山傳》記載:“祿山晚年益肥胖,腹垂過膝,重三百三十斤……至玄宗前作《胡旋舞》,疾如風焉。”

安祿山體重達到三百三十斤,還是老秤,十六進制的,沒換算成現在的斤數,已經很嚇人了。

為什麼唐朝人會以胖為美呢?

首先,唐朝的開國皇帝李淵有一般鮮卑血統,鮮卑族的遊牧生活需要的就是剽悍、健碩的體魄,所以崇尚豐腴、健碩,以胖為美就很正常了。

其次,古代時期,生產力低下,物質不豐富,大多數時期能吃飽肚子就不錯了。豐腴、健碩是生活條件好的標誌。到了唐朝,社會發展,物質豐富了。杜甫有詩云:“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說明糧食很充足了。

胖,說明生活條件好。女人胖一些,還說明一個問題:能生養,體質好。

也就是說,唐朝真的是以胖為美。

楊貴妃就是一個胖美人。一米六四,體重69公斤,算是比較豐腴了。白居易的《長恨歌》說“溫泉水滑洗凝脂”。白居易當然沒見過楊貴妃洗澡了,也不敢過多地想象地描寫,但足以說明楊貴妃是個豐腴的美人。


阿呆夢話


任何一種審美,都會隨著時間而改變。

三十年間流行的衣服、髮型,或許放到今天就是老土、過時。唐朝的女性審美情況也是如此——

以胖為美只是某個時期的流行,不能概括唐朝幾百年來的審美取向。

這張圖是由@燕王wf 所畫的唐代女裝示意圖。

我們可以看到,初唐女性的身材是纖細、高挑的,那種以豐滿、肥胖為美的取向,是很晚才開始流行的。

許多唐代陶俑、壁畫,都可以印證這個觀點。例如下面這張永泰公主陵出土的仕女壁畫。永泰公主是唐中宗之女,她在大足元年(701)因捲入政治是非,被武則天下令處死。神龍宮變後,唐中宗厚葬慘死的愛女。這幅壁畫反映出武則天后期,女子並不以胖為美。

當然,唐玄宗天寶以來,女性是以健碩、豐滿為美的,這種審美的變化影響極為深遠。

例如,《宣和畫譜》就有記載:“周昉為貴遊子弟,多見貴而美者,故以豐厚為體。” 周昉活躍於公元8-9世紀的畫家,他繪製的《簪花仕女圖》就反映出唐代後期貴族女性的豐滿姿容。

許多人覺得唐朝以胖為美,都是把後期的情況當成整個唐朝的情況,屬於刻板影響。

總而言之,審美是變化的,大家應該有這種意識。


HuiNanHistory


看看這個標題,再回頭看看現在我們生活的周圍隨處可見的減肥廣告,身邊的美女也整天把減肥掛在嘴邊,明明很熱愛美食卻不吃,看著身邊各色的美食小吃更是痛苦不堪,很多人會說:要是穿越到唐朝該多好呀!也不用減肥!隨便吃,越胖越美麗!越吃越開心!畢竟女為悅己者容。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唐朝的女人真是以胖為美嗎?



參考以前出土的《簪花仕女圖》中可以看出唐朝女子的衣服著裝比較開放,而且比較寬鬆,甚至有點袒胸露背的程度,在白居易的《楊柳枝二十韻》中“繡履嬌行緩,花筵笑上遲。身輕委迴雪,羅薄透凝脂。”幾句中可以看出唐朝的女子衣服多以輕薄透底的衣服為主,向別人展示自己肉肉的脂肪,可愛中不失嫵媚。



難道楊貴妃真的是個胖美人嗎?

周所周知楊貴妃被公認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有羞花之容貌,不過白居易的詩中也寫到關於楊貴妃身材的詩詞“華清池中洗凝脂”中可以看出貴妃的身材確實豐滿,但是豐滿不代表肥胖,只能說明楊貴妃身材勻稱,該有脂肪的地方有脂肪,該瘦的地方瘦,再加上漂亮的臉蛋就兩個字“完美”。


最後個人覺得人只要身體健康,多長些肉肉也無妨,畢竟都是自己通過“努力”得來的。



微風之語


現代人一直認為唐朝女人以胖為美,主要還是根據唐代畫作當中的女性形象和楊貴妃的題材來判定的。

但是事實上,通過唐代很多畫家留下的作品,便會發現,其實在這些唐朝宮中的侍女,還有公理,她們根本談不上肥胖,無非是體態比較均勻豐滿的情況。雖然說不上纖細的身材,但是也絕不是健碩的肥胖。而且有的事你還呈現出了適合苗條的體態。

當時最有名的大美女楊貴妃,在歷史資料當中的確有記載,因為他身體肥胖,所以特別害怕夏天的情況,但是很可能當時對於貴妃娘娘,只不過是略微豐滿而已,絕不可能達到現在人們所提到的,由於營養過剩所引起的肥胖程度。

而且楊大美人又是一個舞跳得極好的人,作為一個擅長舞蹈的女子,平時肯定經常會有很多的肢體鍛鍊,所以可能還會有一些肌肉的存在,而貴妃娘娘十分害怕熱,恐怕不是因為肥胖的原因,還可能跟她的體質有直接的關係。

因為有記載提示,她可能還存在肺熱的情況,所以經常在凌晨時分,一個人到後花園去呼吸新鮮空氣也吸花露,為的是滋潤咽喉。而且為了達到潤肺去燥的情況,楊貴妃在炎熱的夏天還會每天都在嘴裡含一塊清涼的玉魚。通過這些獨特的方式治療她的肺熱。

並且歷史當中並沒有直接的資料證明楊貴妃能得到唐明皇的寵愛,是因為她的體態,肥胖或者豐滿的情況,在歷史當中記載她的上位得寵,主要還是因為楊玉環舞跳得特別好,而且十分聰明,善解人意。

而且還有證據表明,其實唐明皇對楊貴妃豐滿的體態並不是太欣賞,有一次,唐明皇在一個宮殿當中看書,楊貴妃看到之後便去問,看的是什麼書?

皇帝回答說,如果你知道了,心裡會難受的,貴妃娘娘十分調皮地搶過書,發現書上寫著漢成帝獲飛燕,身輕欲不勝風。我而且當時唐明皇還跟楊玉環開玩笑說你就比趙飛燕經得起風吹。楊玉環表示自己十分不服氣,而且還十分自信的表述,自己跳的舞肯定能夠超過趙飛燕。

而唐代大詩人李白在朝廷供職的時候還曾經寫過詩專門讚頌貴妃的美。而在他的詩句當中還把楊玉環比作了趙飛燕。所以從這些細節上來看就可以發現,如果楊玉環真的是一個極其肥胖的女子那麼必然跟偏瘦的趙飛燕構成了一種鮮明的對比,那麼這種比例很可能就是嘲諷。在宮廷之中又怎麼可能會容不下他這種忤逆的行為呢?

因此可以肯定的是在唐朝,對於美人的標準也是一如既往的需要有苗條纖細的身材。包括當時對於唐朝後宮選妃的時候都有記載,需要挑選,身材苗條,而且體態高挑皮膚白皙的女子。

而即使在民間也有很多詩人在自己的詩句當中描述當時唐朝人的審美觀念也是以苗條纖細的身材,如果其他肥胖壯碩,那麼對於女子來說,可能是一種恥辱。

而且在白居易的詩當中也一直在提到一般馬匹會以肥為美,但是如果是混跡在古代演藝界當中的歌舞伎,一般情況下必然是以瘦高的體態為最佳的狀態,而且他還提到,如果一個妓女長得過於肥胖,那麼這個人是比較醜,甚至不堪入目的。



語見文化


我來回答:

首先唐代人和現代人的審美觀是不一樣的,現代人喜歡膚白貌美的女子,而當唐代人喜歡豐盈飽滿的女子,但你要是說她胖,那也得是哪個度呀,如果說成大胖子,楊貴妃都表示不服,其實,一共有三個版本的楊貴妃形象:瘦貴妃、胖貴妃和不胖不瘦的貴妃。

實際上正史並沒有記載楊貴妃的實際容貌,在《新唐書》和《舊唐書》中也只是用“姿色冠帶”和“資質豐豔”等語焉不詳的詞彙來描繪,這個“豐”就讓後來的人們和文人騷客們做了一些文章。結合唐人以肥為美的說法,這也是後來的五代十國和宋代提的比較多。

但值得肯定的是,不管是什麼年代,傳統對美女的標準無非就是“白美高”三個字,身子修長,皮膚白哲,臉蛋好看(題外話:現代是高白富美,還得有錢)唐玄宗給太子選妃是標準是“細長潔白”,而楊貴妃更是個能歌善舞的美人,大概不至於肥胖吧!

在這裡我認為(僅僅為我本人看法,不喜勿噴哦!謝謝),唐朝以胖為美的說法很可能是後來人們提的多了,就以訛傳訛了。楊貴妃應該稱不上胖,應該是個不胖不瘦的豐滿美人吧。畢竟有些女生肉多一些更好看,對吧。扣字不易,麻煩點個贊哦,謝謝!


君觀史書


古代人的審美可能和現代的我們有很大的不同,而且審美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據說唐朝就是以胖為美,只有胖胖的才是美人,楊貴妃就是其中的典型。



那麼,是不是越胖越好呢,楊貴妃到底有多胖,真的是這樣的嗎?

據野史考證稱:楊貴妃身高1.64米,體重138斤,也有說楊貴妃身高1.55米,體重120斤的,但楊貴妃究竟有多胖,至今無法考證,只能從唐代詩詞、書畫、雕塑、陶俑及各類藝術作品中尋得一絲痕跡。比如唐人繪製的“貴妃出浴圖”就給後人留下了尺幅春光。


唐代人流行 “以胖為美”。唐代流傳至今的諸多繪畫、雕塑、陶俑以及各類藝術作品中所表現的女性形象,留給我們最為深刻的印象,大概就是“豐腴富態,雍容華貴”了。而以“珠圓玉潤”著稱的楊玉環更 成為唐人“以胖為美”的典型,還被稱為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不過,唐代人的“以胖為美”可不是一味地追求“胖”,而是體現了當時女性的雍容富態、健康 自然。

謝謝閱讀,歡迎評論。


探史君


各個時代的審美觀點不同,在唐朝是以“胖”為美,這個“胖”是體態豐腴,前凸後翹,豐臀巨乳。據說楊貴妃身高1.65米,體重138斤,這樣的身高和體重既是放在現在也不算很胖,更何況楊貴妃還是個舞蹈高手,身才一定很勻稱。我相信楊貴妃一定是一位御姐,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各位你們說那?


德克士避實就虛


中國大多數時間都是以胖為美的,不只唐朝,吃飽才能胖,眫關聯富裕,講苗條是近現代的事,能想象標貴妃像芭蕾舞天鵝嗎。


衛老東帥


唐朝的確是以胖為美,從各地的壁畫和出土的仕女俑上已經體現出來了,無需置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