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紙窗戶不怕下雨時被淋透嗎,為什麼?

董希偉


專門用來糊窗戶的紙可不是一般的紙!

在漢朝之前,窮人家用草蓆等麻製品做窗戶,富人家用絹布做糊窗戶。等到漢朝以後,開始出現專門用作糊窗戶的窗戶紙。此時,屋內的採光度有了提高。

這種窗戶紙是一種桐油裡面泡過的油紙,很厚,還防水防潮。這種紙用穀皮、樹皮和藤類植物做成的韌皮紙。侵抹上油,就可作為窗戶紙的。夏季擋風雨,冬季擋雪花。而且,古代的紙傘也是用的類似材質。

所以,不要被電視劇騙了,這種紙可不是用指頭沾點唾沫就能捅破的。而且,能用得上窗戶紙的家庭,都會建有滴水屋簷。除非有大風,一般情況下雨水是淋不到窗戶的。

當然,也有平常人家直接用韌性稍微強點的紙作為窗戶紙。這就有點不專業了。不過,一般這麼做的時候,都是冬天不下雨時。

除了窗戶紙,還有明瓦和玻璃。

窗戶紙再怎麼浸桐油,畢竟還是一種紙。有些有錢人家開始使用“明瓦”。明瓦在宋代時出現,是由一種片狀雲母礦石或者貝殼類打磨而成,鑲嵌於窗格上。當然,這種材質價格昂貴,只有有錢人才用得上。

清朝光緒年間開始。皇宮中的窗戶開始使用玻璃代替窗戶紙。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中國古代建築是有靈魂的有機體,我們老祖宗建築設計思路是甩西方几百條街的,窗戶紙被淋溼的問題,不存在的。

首先我們的建築是和環境密切結合的,寒冷的地方會考慮保溫供暖,比如北方的地暖、壁爐、炕頭,夾層門窗,而潮溼多雨的地方,考慮防潮,排水,比如南方的小院,吊腳樓,也就是說,在少雨乾燥的地方紙胡窗戶是不用經常擔心被打溼的,而在潮溼多雨的地方,窗戶上就不用糊厚厚的紙。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保存的珍貴文物——中國安徽古代小院

它這個窗戶是圍著天井開的,採光,通風都考慮到了,而且天井還可以積蓄雨水,而窗戶後面是一個走廊,走廊裡面才是房間,採光除溼,通風透氣都是考慮到了的。

其次,無論中國還是西方比較優秀的古建築不是量產的。選址,建造,保養......往往要花費幾代人的心血,和居住者是有機整合的。因為人會呼吸,有五感,要考慮採光,通風,所以房子就像人一樣也有眼睛,鼻子,也會呼吸。就像人一樣,環境裡能侵害到人的風風雨雨,也能損壞房子,自然在設計上早就被考慮到了。

第一,屋簷。

古代建築的屋簷根本就沒有給一般的降雨多少機會,瓦當、滴水、飛簷、斗拱這些細節組合成一套強大的引水體系,遮蔽住下面的牆壁、窗戶,就像雨傘一樣。

其次還有一些軟手段

第一,竹簾子或者蘆葦簾子——

古代造紙比較貴,但是古人知道用一些廉價的材料做一些可以經常汰舊的物件。這些簾子就可以擋雨。

日本很多古建築都學的中國,至今去日本參觀這些建築,都可以看到他們保留了簾子,這些也是建築的有機組成部分。

第二,木頭隔板

過去很多老房子,特別是店鋪的門面都是上木頭隔板的,木板刷了桐油,開門的時候取下來,關門的時候沿著卡槽一片一片裝進去,防風防雨又防盜,今天去很多古鎮都能看到——

最後,其實糊窗戶的紙本身也算是一種耗材,壞了的話定期換就行了。

其實今天西方的一些建築也在努力尋求天人合一,有機自然,但是比起東方老祖宗幾千年來的智慧,他們還是比較稚嫩的,只可惜在發展過程中,這種需要很多智慧和時間的有靈魂的建築無法適應大多數人口居住的需求,只是少數已經不是活著,而是講究生活的人的特權。


HannibalLecter


記得小時候家裡的窗戶也是糊紙的。

每年糊上新的窗戶紙以後,母親都用鵝毛翎沾上麻油,把窗戶紙挨個地方油一遍,油完的窗戶紙用手一彈,發出嘣嘣的響聲,非常結實!所以即使下了雨,窗戶紙也安然無恙!再加上那時的窗戶格都很密集,也非常有助於窗戶紙的堅固,所以除非人為從沒有因風雨而破碎的時候!

我國勞動人民的發明和智慧多麼高超!他們才是創造歷史和改造世界的主人!


常青樹


怕,但也有一些應對的方法。

在秦漢時期,一般都用絹布來糊窗戶,當然了,這裡說的也有錢人家。

到了唐朝時期,房屋的屋面出簷,都非常深。和柱子的高度相比,出簷尺寸相當於柱子的70%左右,既美觀,又實用,還有效的保護了窗戶紙。除了房屋的出簷尺度大以外,但是的人們對窗戶紙也下了不少功夫。 另外,在古建築物上,除了設窗簷來保護窗戶外,窗扇的位置也被安排的儘量靠裡,通過增加深度,讓水難於濺到窗戶紙上,但也不是浸不上,比如在狂風暴雨的時候,還是沒辦法。

於是就在窗戶紙上下功夫,據《唐宋白孔六帖》記載:“糊窗用桃花紙塗以水油,取其甚明”,這種經過加工的桃花紙,也就相當於現代的油紙

其實中國人做的油紙,水平蠻高的,在油紙的選料上,一般會用韌性好的原紙,再塗上桐油或其它乾性的油,經過多次加工工藝,方能最後製成,這種優質油紙,除了可以用作窗戶紙外,還可以做油紙傘用。在今天的四川瀘州,還保留著這樣的造紙工藝。

因為油紙的使用壽命很短,因此用油紙來糊窗戶,得要有錢人家才行。

其實從宋朝開始,中國人的房屋出簷就越來越小。大部分的窮人,白天干脆是敞窗的。到了晚上,用木板或者茅草什麼的堵一堵,擋擋風就算了。富有的人家才能講究一點,糊上個窗戶紙什麼的。

到了明朝的時候,明瓦開始盛行,這種在宋代就被髮明出來的,半透明的材料,成為了有錢人家窗戶的新寵。

在南京,至今還就有條街叫明瓦廊,就是因為在明朝時期這條街大多是生產、銷售明瓦而得名。到了清道光年,蘇州的明瓦從業者就很多,還組織了一個“明瓦公所”。

到了清朝時,皇家已經大量使用外國進口的玻璃,看到皇家的透亮玻璃,讓很多大臣都羨慕不已,紛紛去拉攏那些裝玻璃的工匠,買他們手中留下的小玻璃剩塊。今天你在大街上,看到都覺得討厭的玻璃碎片,到了清朝晚期,還是個寶貝呢。

1921年,中國人周學熙(1866—1947年)創辦耀華玻璃公司。


圓窗觀點


窗紙做的材料肯定是有防水功能,有特殊加工過。


qzuser50526881旅途者


首先古代房屋屋簷長,多少能遮風擋雨。其次,古代窗紙用的是油紙,可以防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